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概括了不同时期劳动力流动的过程及其阶段性特征,总结归纳了各个阶段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并探讨了影响的作用机制。认为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产生了持续、多方面的重大影响,推动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流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会对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资源配置结构产生冲击.新一代劳动力的彻底性流动激发了农村要素结构的重组,促进了农村生产方式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转型,农业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在带来诸多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例如农业生产者老龄化、妇女化;土地流转滞后;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等.可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吸引高素质人才,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化投资力度等对策化解这些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辽宁省社会经济发展立项课题中对四个城市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调研的数据及资料,在了解辽宁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辽宁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概括性地提出协调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村劳动力流动带动了农村与城镇两部门间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文章运用参数法度量阐释和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对要素配置所产生的效应,并对其在中国的实践情况进行评价。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城镇化就业从要素配置的角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为中国经济增长产生了正向的贡献。随着城镇劳动力市场的日益放开,城乡间劳动力的要素配置效应有逐渐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劳动力选择性流动对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劳动力选择性转移的大背景下,构建了一个农户兼业生产的新技术采用模型,不但考察了兼业生产农户对新旧技术收益的比较、新旧技术和从事非农生产的比较,而且考察了采用新技术后新技术投入物在劳动力不流动和劳动力流动下的使用量大小以及由此导致的最终产出的比较。结论表明,与劳动力不能流动的情况相比,当农业工资率与非农工资率差距比较大时,劳动力流动下的兼业生产行为提高了新技术采用的收益标准,抑制了新技术采用量,从而导致农业产出总量减少。  相似文献   

6.
产业转型对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全面深入,产业转型对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的影响呈现新的特点,且不同区域产业转型对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产生不同的影响。文章分析表明,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对区域内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影响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向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要素市场渐趋完善,具备承接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条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能力增强;西部地区随着开发步伐加快和区域经济发展,对本地农村劳动力需求增加,影响区域内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态势。这就需要在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上关注这种影响产生的联动效应,并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力市场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及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农业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研究》2016,(2):97-110
本文针对农业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二元经济结构和增长源核算框架下给出新的度量和结果。研究发现:(1)采用劳动再配置效应经典公式评估这种贡献时,通常会产生漏测或过测。在马塞尔增长源分解模式中嵌入劳动的制度异质性,可以得到一个具有比较优势的近似测算公式。(2)1985—2011年中国农业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递减的趋势,与经济增长具有相似的波动特征。(3)市场化改革以来,由于非农部门劳动的制度异质性被固化和农村劳动力教育增速放缓,农业劳动力流动促进经济增长的潜力受到了抑制。(4)实施相应制度创新之后,农业劳动力流动仍可为延续"中国奇迹"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教育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胡士华 《经济问题》2005,(10):40-42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的作用。运用微观数据,使用Logit模型来分析教育对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以及农村劳动力迁移选择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迁移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迁移流动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推动了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社会发展.目前,迁移流动的农村劳动力已成为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外出务工的流动示范效应及回流也已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带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钱纳里的理论依据,即经济结构的变化取决于总需求和要素总供给两个因素为基础,论述了农村劳动流动通过上述两个要素对粮食主产区经济结构的影响,并建立了影响机制模型,以期为粮食主产区的有关劳动力流动的政策方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农村劳动力流动、人力资本积累与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30年来的经济增长与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内在的联系.在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农民工"通过"干中学"积累了知识,并在流动中使之产生了溢出效应,同时农民在社区中积累的社会资本在流动过程中依托特有的流动方式得以延伸,降低了农民获取工作的信息成本与在城市生存的交易费用."农民工"的非正规学习及其知识普及所导致的人力资本水平提高,成为中国近30年以来经济增长的源泉.  相似文献   

13.
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经济发达省份流动,满足了经济快速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根据相关数据计算,2001-2008年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对非农产业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1%左右.因此,政府应该采用一定措施以鼓励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这样必将会提高农民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相似文献   

14.
基于农村过剩劳动力长期存在的现实,从经济学角度须考虑供求两方面因素:一方面从劳动力需求来看千方百计开辟更多新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问题;另一方面,从供给来看,加强农民工的人力资源积累,使之匹配就业岗位。农村劳动力供求离不开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且长期来看,劳动力供求必须由劳动力市场调节。文章从构建完善的劳动力市场角度探讨突破劳动力流动的制约因素,顺畅农村劳动力流动渠道,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5.
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文献,分别从劳动力转移对农户收入水平、农业以及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在对各种理论观点和经验检验方法进行批判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如何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式。本文指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农村、农民、社会等四个方面的影响,同时指出,当前就我国的国情来说,由于法律制度不完备、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让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时遇到了许多问题,如经济发展的阻碍以及社会出现的不平等现象,等等。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有益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研究问题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中国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的研究文献开始大量出现,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影响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分析;农村女性劳动力在流入地的生活状况以及流动对农村女性劳动力生活观念、生殖健康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这些研究使我们对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但这些研究基本上都还是一种描述性分析,对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过程缺乏长期、动态的把握,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劳动力流动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是资源有效配置、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根本保证,在就业保障体系缺失情况下劳动力流动有可能导致就业安全感下降、抑制生产率和经济增长。本文运用2000-2006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估计地区劳动力流动规模,构造相关指标,实证检验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综合影响。研究显示,劳动力流动对下一期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影响,而对本期经济增长有负向影响,就业保障和劳动力市场紧张度的影响不显著。为此,应在确立适度社会保障体系的前提下促进劳动力全面自由流动,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9.
马万敬  李晶 《经济论坛》2006,(12):123-125
劳动力流动是市场配置劳动力的客观要求,它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劳动力流动的规模正在逐步扩大,劳动力流动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已经发生重要影响并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动力,而劳动力从低生产率、低收入部门(农业)向高生产率、高收入区域(城市)和部门(工业)的转移,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从我国城乡和区域间劳动力流动历史来看,劳动力流动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本文主要从供求的角度对我国三阶段的劳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