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中投顾问《2009-2012年中国啤酒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目前,高端啤酒的利润高于中低端啤酒数倍,中高端啤酒市场成、勾啤酒企业争相发力的目标。预计到2013年.全球高端啤酒市场总容量将达到6550万千升,比2006年提高74.7%。亚太地区将增长125%,达1550万千升,主要受中国市场的推动。  相似文献   

2.
马得草 《广告大观》2006,(4S):64-66
近来我看到某杂志上一位营销专家在答记者问时,说到啤酒营销是最为复杂的营销,又说啤酒营销是最为难做的营销,并说出了许多专家认为的难做理由。对于前者,说是啤酒是复杂的营销,还有三分道理,但要是说啤酒营销是最难做的营销,我认为这位专家并没有把啤酒营销看的很透。  相似文献   

3.
采用低温接触法,通过二氧化碳使酵母浮在麦芽汁中,酵母在低温下代谢缓慢,将很少的糖转化为酒精,同时使酵母的香味扩散到麦芽汁里而生产的低醇啤酒,其酒精含量一般在0.05%左右,但仍然保健着传统啤酒的色泽以及滋、气味。  相似文献   

4.
《商界》2007,(6):63-63
赞助体育赛事是各大啤酒企业普遍采用的营销手段,尤其是奥运会,更是被啤酒巨头们奉为最佳商机,当青岛啤酒、燕京啤酒、百威啤酒都决定走常规的奥运营销路线.雪花啤酒没有亦步亦趋,而是另辟蹊径,采取颠覆式的非常规奥运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中国啤酒地区割据的生产方式,中国啤酒产品高度的同质化.使得中国啤酒市场呈现出相当显著的地理区域特征,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对于本地区啤酒品牌具有高度的忠诚度和认知度。  相似文献   

6.
王同 《糖烟酒周刊》2007,(16):66-69
随着啤酒消费旺季的来临,很多啤酒厂家在进行渠道销售时,也开始寻思各种各样的促销上量活动。其中,“揭盖有奖”是啤酒厂家惯用的招术。因为消费者能否将啤酒喝到肚子里并不重要,哪怕只是堆到消费者的家里.也是一种“库存转移”,所以在啤酒行业里,利用“揭盖有奖”进行消费者拉动很是受啤酒厂家的推崇。只是,在进行瓶盖设奖时,如果活动没有进行很好的规划,效果就不是很明显了。因此,企业在进行瓶盖设奖活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做好活动的筹划设计工作。  相似文献   

7.
并购.让中国啤酒企业的规模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包括“第一集团军”的“青岛啤酒”、“燕京啤酒“和“华润雪花啤酒”,以及处于第二竞争梯队的“金星啤酒”、“珠江啤酒”、“金威啤酒“、“重庆啤酒”、“黄河啤酒”.”蓝剑集团”等等.都通过资本并购、异地自建工厂等扩张手段.获得了规模竞争优势。但是自2004年青岛啤酒总裁金字国先生率先提出“整合”以来.”整合”成了各啤酒业巨头思考和行动的头等大事.包括像A—B啤酒集团、SAB啤酒等在内国际啤酒巨头.亦掀起了对中国并购或者控股啤酒厂的“整合”。包括业务链的整合、市场链的整合、管理链的整合、人才的整合.尤其是品牌整合.更是成了愈来愈多啤酒集团继“规模并购“之后的“重点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8.
侯孝海 《广告大观》2007,(9S):118-119
2008北京奥运日益临近,今年啤酒企业纷纷拉开阵势,剑拔弩张地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前的最后战场一决高低。此时,华润雪花啤酒高调宣告2006年产销量率先突破500万吨,整个啤酒行业的格局因此而改变.华润雪花啤酒登上了产销量冠军的宝座。[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1993年.香港华润创业集团.尤如一匹腾空而出的黑马.突然携手国际啤酒巨头南非SAB闪电进入中国啤酒市场.开始在中国进行圈地运动式的并购.大跃进式的狂飙.转眼之间.华润啤酒集团(以下简称华润雪花)的规模得到了空前飞速的提高。时下华润雪花旗下的啤酒企业已有近40家.啤酒总产能达560万吨。2003年雪花单品牌啤酒的销量超过了80万吨,2004年突破110万吨.2005年更是达到了158万吨的销量.2006年有望突破200万吨.而目前国内市场上销量超过百万吨仅有青岛,燕京、雪花。华润雪花以十年左右时间完成其它中国啤酒巨头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能完成的霸业.堪称是中国啤酒业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10.
良度 《华糖商情》2001,(22):28-28
山东是我国啤酒生产第一大省。据统计,2000年山东省内啤酒产量283.4万吨,人均31.22L。这么一个庞大的产量,使得山东省内的啤酒具有特别明显的特点,几乎全是本地的品牌活跃在舞台上,外地品牌是少之又少。本地的品牌在不同地市的竞争也是异常激烈,有一些你死我活的味道。  相似文献   

11.
高翔 《华糖商情》2001,(24):28-28
地处我国东北边陲的黑龙江省是我国啤酒工业的摇篮.1900年我国第一家啤酒厂——哈尔滨啤酒厂就诞生在这里。历经百年沧桑之后,到2000年,黑龙江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40余家啤酒企业、年产量达143万吨的啤酒大省。黑龙江省啤酒市场与辽宁省相比有很多共同之处,让我们先从低档酒说起。  相似文献   

12.
2007年3月27日.王群笑得很开心。因为他可以骄傲地宣布:2006年雪花的销量以及单品产量已经跃居全国第一。对于第一这个称号,王群认为,从国际啤酒的销量来看,500多万千升这个数量还很小,但却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啤酒行业蓬勃发展,每年的发展速度超过了10%。这是个大市场。也给国外品牌留下了机会。二是对于每个中国啤酒企业来说。大家都有机会,都可以有很好的发展。而对于雪花来说,这仅仅是一个阶段的结果,500多万千升只是一个数字。雪花唯一的变化是规模更大了,基础更好了,管理半径拉长了,对雪花没有本质的影响.今后雪花会继续成长。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啤酒市场上燕京、五星、北京三足鼎立,到了90年代中期北京啤酒市场燕京一枝独秀,虽然有青啤和洋啤众多对手的进攻,但燕京啤酒一直保持着市场老大的地位。2004年5月11日,北京啤酒朝日公司在京宣布,北啤怀柔新工厂投产在即,新北京啤酒即将登陆市场。得到提升的新北京啤酒无疑增加了北京啤酒市场的变数,同时也将增强整个京啤的行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和饮料多变的包装相比,啤酒的外包装显得很单调,容量大多为640ml,颜色也以绿色和白色为主。面队多变的市场和逐渐个性化的消费,啤酒的包装也开始求变,寻找更多的商机。  相似文献   

15.
徐娜 《糖烟酒周刊》2005,(42):62-63
中国啤酒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价格越卖越低,生产和销售高档啤酒(零售价格6元以上)成为众多厂家的救命稻草。尤其是地方啤酒品牌,目前的产品零售价格跨度一般为1.5元—10元。它们期望通过高档啤酒的增量来增加企业利润。在价格战和促销战把企业拖到无利甚至亏损边缘时,企业的想法无可厚非,但是,一旦开始运作高档啤酒,企业才发现问题多多,高档啤酒做起来远不像想象的那么美好。  相似文献   

16.
2003年苦瓜啤成了市场的宠儿,各个厂家纷纷上马生产苦瓜啤酒,同时也造成了产品的良莠不齐.在2004年苦瓜啤酒的销量下滑。今年经销商选择产品时有些茫然,不知道该卖哪种啤酒,只是随着感觉走,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在呼唤啤酒新品的出现。  相似文献   

17.
建兵 《商界名家》2006,(5):36-38
外资啤酒的攻势如潮。2006年1月.世界第一大啤酒集团比利时英博啤酒以超过58亿成功收购净资产5亿的福建雪津啤酒.除此之外.英博还收购了珠江啤酒25.31%股权。浙江KK、马来西亚金狮集团在中国的啤酒业务等。  相似文献   

18.
赵菁  周淼 《广告导报》2004,(6):55-56
我国现有啤酒企业400多家,啤酒产量发展迅猛,位列全球第二,其中年产量在20万吨以上的有23家,其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占全国总量的50%以上。当前,国内颇具实力的啤酒品牌有:青岛啤酒、燕京啤酒、华润啤酒、珠江啤酒、哈尔滨啤酒、惠泉啤酒、金威啤酒等(如下图:中国主要啤酒品牌)。  相似文献   

19.
啤酒行业向来不缺乏故事,第一梯队有华润雪花、青岛啤酒、燕京啤酒三家企业,这几年打得难解难分。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采用积极扩张的策略,十年的时间从几十万升激增到近千万升的产能,雪花的并购狂潮加剧了中国啤酒行业兼并重组的速度,使国内啤酒企业从2000多家下降到目前不足300家。  相似文献   

20.
《电子外贸》2005,(5):14-16
以资本为纽带,将中国啤酒市场的主流厂商以及近年来进入中国的外资啤酒巨头进行划分,归纳出中国啤酒行业九大“啤系”。可以预见,伴随未来几年中国啤酒行业并购整合的进一步升级,这些出身名门的“啤酒贵族”将成为引领行业的生力军.中国啤市“整合终结者”亦将从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