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方朔是西汉文学家,武帝时为太中大夫。东方朔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幽默大师。后世流传着许多他的讽谏故事。据说有一次,汉武帝得到可使人长生不老的“仙酒”,心中大悦,召来众臣观看,炫耀自己有本事。东方朔一把夺过“仙酒”一饮而尽。武帝盛怒之下,命人将他推出斩首。他却不慌不忙地说:“陛下,鄙人既然喝了‘仙酒’,那就虽杀而不死了。如果死了,那就说明‘仙酒’并不能使人长生。”  相似文献   

2.
原文 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资治通鉴·唐纪》)  相似文献   

3.
眭达明 《秘书》2012,(12):19-20
钦若宴见,帝问曰:"卿何故不之中书?"对曰:"臣不为宰相,安敢之中书!"帝顾都知,送钦若诣中书视事。谓令设馔以待之,曰:"上命中书设馔耳。"钦若既出,使都知入奏,以无白麻,不敢奉诏,因归私第;有诏,学士院降麻,谓乃除钦若使相,为西京留守。帝但闻宣制,亦不之悟也。——《续资治通鉴》卷三十五,中华书局1957年8月第1版第789页王钦若与丁谓同为宋真宗  相似文献   

4.
明代刘元卿的《贤奕编》中有一篇叫《猩猩好酒》的寓言故事:猩猩,兽之好酒也。大麓之人,设以醴樽,陈之饮器,大小具列焉。织草为履,勾连相属也,而置之道旁。猩猩见则知其诱之也,又知设者之姓名与其父母祖先,——数而骂之。已而谓其朋曰:“盍少尝之?慎毋多饮矣!”相与取小器饮,骂而去之。已而取差大者饮,又骂而去。  相似文献   

5.
黎想 《秘书工作》2013,(1):47-47
◎原文中山君飨都士,大夫司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有二人擎戈而随其后者,中山君顾谓二人:"子奚为者也?"二人对曰:"臣有父,尝饿且死,君下壶飧饵之。臣父且死曰:‘中山有事,汝必死之。’故来死君也。"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飧得士二人。"  相似文献   

6.
晓理 《秘书工作》2013,(7):30-30
◎原文上还,至宋州,宴从官于楼上,刺史寇预焉。酒酣上谓张说曰:"向者屡遣使臣分巡诸道,察吏善恶,今因封禅历诸州,乃知使臣负我多矣。怀州刺史王丘,饩牵之外,一无他献。魏州刺史崔沔,供张无锦绣,示我以俭济州刺史裴耀卿,表数百言,莫非规谏,且曰‘:人或重扰则不足以告成。’朕常置之坐隅,且以戒左右。如三人者不劳人以市恩,真良吏矣!"顾谓寇曰:"比亦屡有以酒馔不丰诉于朕者,知卿不借誉于左右也。"自举酒赐之宰臣帅群臣起贺,楼上皆称万岁。由是以丘为尚书左丞沔为散骑侍郎,耀卿为定州刺史。耀卿,叔业之七世孙也(摘自《资治通鉴·唐纪》)  相似文献   

7.
以诚动天下     
据《战国策·秦策三》记载,公元前271年,范睢见秦王,秦王亲自恭迎,屏退左右,问以强国之策,但范睢三问不答。秦王再次恳言求教后,范睢自我表白一番说:“臣并非因为怕死才不敢说话的。即使知道今天在大王面前说了这番话后,明天就要被杀头,臣也不会害怕。如果大王相信臣的计策,并按此推行,那么死亡也不值得臣担忧,癫狂也不值得臣羞耻。因为五帝这样的圣人,三王这样的仁主,五霸这样的贤君,以及乌获、孟贲、夏育这样的勇士,都无一不死。死,乃是人所不能避免的。既然人人都是要死的,而我的死能对秦国稍有裨益,这就是臣最大的心愿,臣又有什么值得担忧呢?臣所担忧的,只是怕臣死了之后,天下之士见臣忠心耿耿却惹来杀身之祸,人人都缄口裹足,不肯来秦国为大王效劳啊!”范睢的这一席话,说得委曲周密,恳切动听,把范睢襟怀之忠诚,言辞之真挚,表达得淋漓尽致,范睢也因此赢得了秦王的高度信任。把这种“披肝沥胆,倾诉肺腑”的政治权谋应用到企业经营而形成的“以诚动天下”的谋略,是指企业在其经营活动特别是推销商品或服务过程中,要尽量地把自己的诚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做到不仅推销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而且还要推销自己的意见和思想,使顾客在感受到自己诚意的同时接受自己的产品。  相似文献   

8.
虢君不醒     
黎想 《秘书工作》2013,(3):12-12
原文昔者虢君骄恣自伐,谄谀亲贵,谏臣诘逐,政治踳乱,国人不服。晋师伐之,虢人不守。虢君出走,至于泽中,曰:"吾渴而欲饮。"其御乃进清酒。曰:"吾饥而欲食。"御进腶脯粱糗。虢君喜曰":何给也?"御曰:"储之久矣。"曰:"何故储之?"对曰:"为君出亡而道饥渴也。"君曰:"知寡人亡邪?"对曰:"知之。"曰:"知之,何以不谏?"对曰:"君好谄谀,而恶至言,臣愿谏,恐先虢亡。"虢君作色而怒,御  相似文献   

9.
“曲突徙薪”这个成语,见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淳于髡至邻家,见其灶突之直而积薪在傍,谓曰:‘此且有火’,使为曲突而徙薪。邻家不听,後果焚其屋,邻家救火,乃灭。烹羊具酒谢救火者,不肯呼髡。智士讥之曰:‘曲突徙薪无恩泽,燋头烂额为上客?巧似浼径竽┮病薄?这个故事,揭  相似文献   

10.
明成祖朱棣一次与翰林学士解缙讨论“敢言之臣难得”问题。名臣解缙果然见识不凡,他对朱棣说,“敢为之臣易求,敢言之臣难得。敢为者强于己,敢言者强于君,所以王魏之风世不多见。若使进言者无所畏,听言者无所忤,天下何患不治。”成祖对此番言论极为赞赏,当即表示:“朕与尔等皆勉之”。此事见  相似文献   

11.
“表“是我国封建帝制时代臣下对君主有所陈请的上奏公文,始用于汉初,魏晋南北朝时盛行,唐宋以下亦多用此名.唐代学者李善在&;lt;文选注&;gt;中说:“言标著事序,使之明白,以晓主上,得尽其忠,曰表.“……  相似文献   

12.
◎原文 十一月,戊子,上至濮阳,窦德玄骑从.上问:“濮阳谓之帝丘,何也?”德玄不能对.许敬宗自后跃马而前曰:“昔颛顼居此,故谓之帝丘.”上称善.敬宗退,谓人曰:“大臣不可以无学;吾见德玄不能对,心实羞之.”德玄闻之曰:“人各有能有不能,吾不强对以所不知,此吾所能也.”李勣曰:“敬宗多闻,信美矣;德玄之言亦善也.”  相似文献   

13.
《战国策·赵策》中指出:“耕三年,韩、魏、齐、楚负亲以谋赵,襄子往见张孟谈而告之曰:‘昔者知氏之地,赵氏兮则多十城,复来,而今诸候孰谋我,为之奈何?’张孟谈曰:‘君其负剑而御臣以之国,舍臣于庙,授使大夫,臣试计之。’君曰:‘诺。’张孟谈乃行,其妻之楚,长子之韩,次子之魏,少子之齐,四国疑而谋败。”意思是说,公元前450年,原来与赵国结盟的韩、魏、齐、楚四国一起背约,联合起来准备进攻赵  相似文献   

14.
<正>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仁、义、礼、智、信被尊崇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15.
古之贤士 ,凡垂名史册者 ,多以勤廉为首。包拯的“廉者民之表也 ,贪者民之贼也” ,林则徐的“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为世人传颂及仿效。唐朝宰相陆贽人传“清廉太过” ,唐德宗暗下密旨 :重礼可以不收 ,但像马鞭、鞋靴之类薄礼 ,收也无妨 ,一概拒绝馈赠 ,恐办事不便。陆贽却回复曰 :利于小者必害于大。收重礼是受贿 ,收薄礼亦为受贿 ,贿道一开 ,展转滋甚 ,涓流不止 ,溪壑成灾。依然坚持拒贿之道 ,赢得百官敬仰和后人传颂。古书记载 ,崇阳县令发现一库吏自库中出来时巾下藏有一文钱 ,便下令对其鞭打 ,那人却曰 :“一钱何足道。你能打我 ,还能杀…  相似文献   

16.
寓言“狐假虎威”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故事出自《战国策·楚策一》,全文不足百字,兹录于下: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相似文献   

17.
正◎原文初,逊为大都督,诸将或讨逆时旧将,或公室贵戚,各自矜持,不相听从……及至破备,计多出逊,诸将乃服。吴王闻之曰:"公何以初不启诸将违节度者邪?"对曰:"受恩深重,此诸将或任腹心,或堪爪牙,或是功臣,皆国家所当与共克定大事者,臣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王大笑称善,加逊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改封江陵侯。(《资治通鉴·魏纪》)◎译文当初,陆逊被任命为大都督时,部下将领有的是讨逆将军孙策的老部下,有的是吴王孙权的同族  相似文献   

18.
“无所不至”与“无微不至” “无所不至”语出《论语·阳货》:“鄙夫可与事君也欤哉!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何晏集解引郑玄曰:“无所不至者,言其邪媚无所不为.”郑玄用“无所不为”释“无所不至”.杨伯峻《论语译注》用“无所不用其极”翻译“无所不至”.  相似文献   

19.
眭达明 《秘书》2013,(5):28-29
中领军许允与左右小臣谋,因文王辞,杀之,勒其众以退大将军。已书诏于前。文王入,帝方食栗,优人云午等唱曰:"青头鸡,青头鸡。"青头鸡者,鸭也。帝惧不敢发。文王引兵入城,景王因是谋废帝。——《三国志·魏书四·齐王芳传》注引《世语》及《魏氏春秋》,中华书局1982年7月第2版第128页三国魏嘉平六年(254)九月,大将军司马师上奏皇太后,将魏国傀儡皇帝曹芳废黜,改立高  相似文献   

20.
言默皆有责     
《政策与管理》2011,(5):134-134,136
韩非子犀利地指出:“主道者,使人臣有必言之责,又有不言之责。”(《韩非子·南面》)意思是说,做君主的原则是,要使臣下负起说话的责任,又要让臣下负起不说话的责任。韩非子认为,如果臣下说话没头没尾、无从验证,就要追究他们说话的责任;如果臣下试图以不说话来逃避责任、保持自己显赫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