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基于长期动态视角,引入资本折旧最终也将转化为碳排放的概念,通过调整系数去除进口中间产品的影响,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测算了2000—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中的隐含碳。研究结果表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出口产品中包含的碳排放占中国国内碳排放总量的比重从2000年的27%上升到2006年的43%,于2007年开始下降,2009年回落到32%。2000--2009年,出口碳排放量占国内总排放量的36%。中国出口产业仍然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上升阶段,除机械行业外,其他主要出口行业的单位能耗已经有非常大的降低。  相似文献   

2.
中美两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两国对气候变化的态度和行动也是全球减排成败的关键,本文构建了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从"隐含碳贸易"视角核算比较全球价值链下的中美利益,并从最终需求结构层面分析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2011年中国对美国隐含碳出口为476.62百万吨(Mt),占中国碳排放量的5.67%,而美国对中国隐含碳出口为51.84Mt,仅占美国碳排放量的0.99%,这一不平衡造成的结果是"美国消费、中国污染"。此外,中美两国的隐含碳出口结构有众多相似之处,但中国对美隐含碳出口行业集中度过高。商品贸易量并非是决定中美隐含碳贸易额的主要因素,其主要原因在于各行业碳排放系数的差异及其在全球价值链中位置的差异。因此,中美两国在贸易和气候变化方面应该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共同努力,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  相似文献   

3.
利用投入产出模型,根据2000年~ 2010年间的中国投入产出表数据,测度中美贸易的隐含碳排放量,结果表明:中国对美国出口商品承担了巨大的美国消费型的隐含碳排放量,其中机电类产品一直是对美出口隐含碳排放的主要部门.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留在了中国,成为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阻力,制约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结构分解法将影响对美出口商品隐含碳排放增长的因素分解为能源使用效率、生产技术、对美出口规模和对美出口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及生产技术改进为对美出口商品隐含碳排放的减少做出了贡献,其中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起主要作用,而对美出口规模及出口结构则导致出口商品隐含碳排放量增加.  相似文献   

4.
基于投入产出框架的结构路径分析(SPA)和结构分解分析(SDA),借助中国2012年和2017年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和能源消耗量,按最终需求和部门分别计算了隐含碳排放量和整体隐含强度(AEI)并分解到不同的传输层,然后利用SDA方法研究了AEI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对隐含碳排放量贡献最大的需求类别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贡献最大的部门为建筑业;对整体隐含强度贡献最大的部门为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2)中国2017年的整体隐含强度较2012年的水平相比呈下降趋势,主要的驱动因素为投入结构效应和最终需求效应。(3)能源消费强度效应不利于碳排放强度的下降,揭示了部门生产效率亟待优化的问题,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降低碳排放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降低增加值出口贸易的环境成本是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使用增加值出口碳排放强度表征增加值出口贸易的环境成本,首先基于Eora 26数据库,测度了2000—2015年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加值出口的环境成本,然后使用结构分解法和回归分析识别出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加值出口碳排放强度的直接影响因素和内在影响因素。研究显示: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加值出口的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的趋势,且碳排放强度存在国别差异与行业差异;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加值出口碳排放强度的下降主要是由直接碳排放系数的变动引起的;离岸外包程度、国际市场占有率、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投入服务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国内市场规模的扩大可以显著降低中国各行业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加值出口的碳排放强度。最后,本文提出推动重点行业的深度减排、推动企业进行离岸外包、推动制造业投入服务化转型和推动企业进行价值链升级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对外贸易是导致我国碳排放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这一因素有别于国内投资与消费,其他国家从中获得了一定的利益,涉及到我国碳排放责任的分担问题。随着我国碳排放量的大幅增加,面临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多,研究我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已经成为焦点之一。基于此,本文从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测算方法出发,总结了我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  相似文献   

7.
使用投入产出方法,运用北京市2005年、2007—2010年的投入产出表数据,测算北京市市内需求诱发的碳排放量,调出、出口诱发生产的碳排放量以及调入、进口减少的本市碳排放量,并对各部分变动进行效应分解。实证结果表明:北京市贸易整体上增加了碳排放量,并且调出、调入作用分别大于出口、进口作用;各部分碳排放量靠前的行业一般集中在原材料、燃料及其加工型行业以及属于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北京市节能减排需要重点增加原材料、燃料及其加工型行业以及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进口,减少其调出;同时,充分发挥北京市服务贸易的优势,增加低碳类服务贸易的调出,减少该类服务贸易的进口。  相似文献   

8.
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对2002~2007年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28个行业面板数据,从总体和行业分组两个层面考察了进口和出口对制造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变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在2002~2007年期间,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水平的提升,而非技术效率的增长。从制造业总体回归来看,进口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增长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出口则阻碍了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的增长;进出口对技术效率的影响都为正,其中进口对技术效率的影响不显著,而出口的影响显著。行业分组回归表明,进出口贸易对不同行业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程度不一样。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俄罗斯1996~2009年的对外贸易隐含碳,并使用SDA模型对其出口隐含碳变化进行了因素分解分析。测算结果表明:从1996~2009年,俄罗斯出口隐含碳由446.32Mt(百万吨)增加到627.45Mt,进口隐含碳由9.88Mt增加到66.24Mt;俄罗斯是隐含碳的净出口国。因素分解结果显示:1996~2009年期间,规模效应是出口隐含碳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俄罗斯出口隐含碳的增长;阶段分解结果表明:总体来看技术效应导致了俄罗斯出口隐含碳的增加,但其作用逐渐变小,结构效应对出口隐含碳变化的影响较小。最后,对俄罗斯减少出口贸易隐含碳和中俄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行业能源消耗,国内生产总值和出口额等数据,通过利用投入产出法测算出我国各行业的能源完全消耗系数和出口的隐含能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隐含能源的出口逐年增加,能耗密集型产品的隐含能源出口占了很大的比重;非能源密集型产品巨大的出口量推动了我国隐含能源的出口。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加工贸易视角,区分国内与进口中间投入,构建贸易隐含碳模型,从工业整体及行业角度分析了1998—2009年度中关工业贸易隐含碳的国别排放情况,并基于全球视角分析了中关贸易的全球净效应。结果显示:中国对美工业贸易始终处于隐含碳净出口状态,2001年之后(净)出口隐含碳增幅尤其明显,其中化学、机械、纺织业是隐含碳净出...  相似文献   

12.
从国际贸易隐含污染排放转移的视角分析了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研究趋势,概述了贸易隐含碳排放的一般核算方法,总结了国际上研究贸易隐含碳排放的现状与进展。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水平和能源综合效率较低,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高的贸易隐含碳排放净出口;对碳排放责任分担机制进行了梳理,传统的基于领土责任的碳排放核算不仅对发展中国家不利,还会...  相似文献   

13.
利用基于DEA模型的Malmqusit指数方法,测算了2000~2009年中国35个工业行业的碳排放绩效,并从FDI技术溢出效应的角度,考察了工业行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因素。碳排放绩效测算表明,行业整体的碳排放绩效在研究期内增加了7.8%,主要是技术进步的推动,技术效率则起抑制作用。收敛性检验表明,各行业碳排放绩效绝对收敛,即行业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影响因素分析表明,FDI可以通过水平技术溢出、前向和后向的垂直技术溢出对行业碳排放绩效产生积极影响,但对不同类型行业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4.
选取2002~2006年海关数据库与工业企业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对国内工业企业出口扩张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营业额每增长1%,国内工业企业的出口增长约为0.08%。进一步分析发现,对外承包工程对企业所有制、出口目的国的发展水平、行业与工程承包业关联度的不同影响也不一样。具体而言,国有企业的引致需求贸易效应更大,而民营企业的成本克服效应和逆向技术溢出的贸易效应更大;对企业出口到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更大,引致需求贸易和成本克服效应在发展中国家更为明显,而发达国家的逆向技术溢出更为明显;对上游关联程度高的行业企业出口扩张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5.
在新发展阶段,“双碳”目标的提出使生产低碳化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出口贸易带来的碳转移排放加大了碳减排压力,只有不断提高出口贸易隐含碳生产率才能实现出口增长与碳减排的双赢。然而,现有文献对出口贸易隐含碳生产率的研究不足,尤其缺乏对其演变态势和增长来源的深入探究。本文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2002—2017年中国26个部门的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用单位隐含碳排放的产出来表征出口贸易隐含碳生产率,进而考察其演变趋势和部门收敛性,并采用LMDI-Attribution模型对其增长来源进行分解,研究结果显示:(1)2002—2005年,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生产率出现小幅下降,其后则呈持续增长态势;尽管各部门的出口贸易隐含碳生产率呈平稳上升态势,但整体水平不高,且不同部门的演变趋势也不一致;第一、三产业的各部门出口贸易隐含碳生产率相对较高(均大于0.10万元/t),而第二产业的大部分部门相对较低,尤其是制造业中的高碳密集型产业最低。(2)2002—2017年各部门出口贸易隐含碳生产率的标准差、对数离差系数以及变异系数均呈增长趋势,不存在σ收敛,但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表明低生产率部门的增速高于高生产率部门,但还未带来部门间绝对差距的缩小。(3)在样本期间,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带来的能源生产效率提高和内需扩大带来的生产外向度降低;各部门和产业出口贸易隐含碳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来源也是能源生产效率的提高,其贡献率远大于其他因素,但不同部门和产业的增长来源及各因素的贡献大小也具有明显的差异。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采用单要素碳生产率法对26个部门和三次产业及制造业中不同碳密集型产业的出口贸易隐含碳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分析了其部门收敛性,丰富和细化了关于隐含碳生产率的经验分析;同时,对各部门和产业出口贸易隐含碳生产率的增长来源进行LMDI分解和Attribution归因,为提高出口贸易隐含碳生产率提供了经验借鉴。本文研究表明: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生产率持续上升,但整体水平不高且部门差距较大;技术进步是提高出口贸易隐含碳生产率的根本,满足国内需求的生产进步也会有效促进出口贸易隐含碳生产率提高。因此,应通过低碳偏向性技术进步和扩大内需有效促进碳生产率提高,尤其要通过技术扩散促使碳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加快追赶速度。  相似文献   

16.
采用2002-2013年我国外贸出口额、8个出口行业和出口到84个国家(地区)的贸易额,以及同期出口信用保险数据作为样本,在扩展引力模型的框架下,从多个层次、用多种方式研究了出口信用保险与我国外贸出口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出口信用保险在增加出口、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支持有关出口行业发展等方面有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出口到风险较高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以及船舶、机电产品等具有较高外部融资需求行业的杠杆作用更为明显;此外,在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表现出一定的“逆周期”效应.  相似文献   

17.
文章采用投入产出法对中国21个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量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显示不同产业部门的隐含碳排放强度存在较大差异,碳排放呈现产业高度集中的特点。但整体来看,如果仅以产业部门直接碳排放强度估算我国产业碳排放强度,实际上会在很大程度上低估我国产业部门实际碳排放水平。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典型的出口导向型模式,结合贸易结构的研究发现:位居中关产品贸易额前20位的产品与我国隐含碳排放量较大的产业部门产品具有较强的匹配性。这意味着,一旦欧美等国对我国征收碳关税,将大幅度提高我国产品出口市场的关税水平,从而对中国经济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2009年,是中国创投行业又一个十年里程碑.中国经济在过往十年经历了年均复合为10%的GDP增长,中国A股市值占GDP比重也经历了一轮飙升,流通市值1999年从9.2%曾经跃升到2007年的36.2%.  相似文献   

19.
为弥补相关研究对中国工业碳排放估算过于粗略的不足,利用IPCC推荐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基于30个省级行政区和36个两位数细分行业的工业能源消费数据,对1998—2010年中国工业能源碳排放总量、地区工业能源碳排放及工业细分行业能源碳排放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工业能源碳排放占据中国能源碳排放的70%左右,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环渤海地区)和能源开采与加工、金属冶炼、设备制造及化工制品等重化工行业。因此,工业节能减排应考虑行业差异、地区差异及区域比较优势,依据行业与地区差别制定和实施适宜的工业低碳转型战略,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20.
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中国服务业出口中有一定比例来自国外的增加值,官方贸易统计数据不仅存在“统计幻象”,还可能会误导贸易政策。利用总贸易核算法对中国服务业出口APEC①经济体的增加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服务业出口中国内增加值率呈现下降趋势;隐含在最终品中的增加值减少,被直接进口国用于生产出口品的中间品占比增加,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正在逐步提升;服务业出口的国别分布呈现出“一头独大”趋势,作为主要出口地的美国占比从1995年的1659%上升至2011年的3441%;服务业出口APEC经济体的结构已经实现了由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