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冬梅 《中国经贸》2010,(8):114-115
一、序言 世界在全球通货紧缩压力面前再次聚焦人民币。 汇率的变动与各国国内的利率水平、货币供应量、国民收入水平以及物价水平等因素是密切相关的,一种货币到底是升值还是贬值应该由市场说了算,而不是由政治说了算。最近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的讨论成为国际上一个十分关注的话题。先有日本财相在七国财长会上提出要求,后有美国财长斯诺讲话和印尼召开的亚欧会议的声明,都呼吁人民币升值,近日,美国“健全美元联盟”又提出欲通过“301条款”促使人民币升值,格林斯潘的讲话,更是让世人在全球通货紧缩压力面前再次聚焦人民币。可谓是官民联合、齐心协力向人民币汇率问题发难。这场由日本挑起、美国担纲主演的人民币汇率之争全面上演,再次使中国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心。  相似文献   

2.
担心欧元对人民币升值的欧洲领袖最好思考问题的真正根源:美国,以及美元的“过度贬值”。这是欧洲敦促中国货币升值后,中国总理温家宝给欧盟领袖的不客气信息。 尽管有报道说中国会在下月调整或重估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但温家宝表示人民币自2005年年中对美元升值11.7%,但对欧元贬值8%,对这样一个事实他无能为力。他认为,除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混乱,美元持续贬值是欧元对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破冰:人民币单边升值 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开始破冰,汇率形成机制从盯住美元转向参考一篮子货币,市场力量在汇率决定中的作用增强,人民币兑美元的基本汇率呈现出单边升值格局。  相似文献   

4.
唐春兰 《魅力中国》2011,(2):324-324
自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某些势力借口人民币汇率过低,是造成美国制造业失业率升高,巨额贸易逆差的罪魁祸首,企图迫使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中美双方近几年在人民币是否被低估,是否应升值方面提出了各种观点。但综合考虑中美双方的立场,以及中国在全球金融复苏中所起的作用,未来几年,人民币将面临一个平衡升值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自2003年起人民币升值问题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关注焦点。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解、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将美元兑人民币的交易价格由1美元兑8.2765元人民币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即人民币升值2%。目前已调整为1美元兑6.8275元人民币左右,人民币升值问题不断升温。本文从贸易角度考察了人民币升值与贸易顺差问题,以及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同时从各角度提出了在人民币升值下平衡国际收支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6.
从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放弃了盯住单一美元的做法,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人民币开始向上小幅升值,至今人民币已经累计升值5%左右。国家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中美贸易顺差达到1022.2亿美元。仅9月份中美贸易顺差就达141.3亿美元,比8月份增加了2.4亿美元。人民币升值海外呼声再起。然而,我们必须冷静地思考一下,人民币究竟应不应该升值。  相似文献   

7.
人民币升值与我国跨国企业外汇经营风险管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人民币升值与跨国企业外汇经营风险 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宣布人民币对美元一次性升值2%,改革汇率生成机制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基本步入了不断升值的通道,1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由去年7月22日的8.2765升值到今年2月22日的8.0497,升值幅度达2.74%。随着中美贸易顺差的不断增加,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加剧,美国政府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越来越高。人民币继续升值将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8.
一、2005年我国外汇外债情况 1、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稳中趋升,对其他主要货币汇率也有较大升幅 7月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在一次性小幅贬值2%的基础上逐级下跌,到年末收在年内最低价8.0702。全年,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2.56%,其中汇改后累计升值0.49%(见图1)。同期,由于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在国际市场上全面回升,人民币对欧元、日元一年来分别录得了17.6%和16.O%的升幅,同时对港币累计升值2.25%。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不大,但人民币对主要贸易伙伴货币的平均升值幅度更大。  相似文献   

9.
《西部论丛》2008,(5):26-27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破七”已于4月10日成为现实,6.992元人民币兑1美元的汇率创造了2005年汇改以来的人民币汇率新高纪录。至此,按汇改前人民币对美元比价8.2765:1计算,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幅度已经超过侣%,市场上对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预期更加强烈。然而,一个后起工业化经济体的汇率调整很少能够是单向的升值,尽管在长期内人民币兑美元无疑会进一步出现较大幅度升值,  相似文献   

10.
从美国政府首次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到温家宝在两会上高调宣布人民币没有低估,紧接着克鲁格曼叫嚣要打贸易战,拿下中国.美国130名议员联名上书,中国商务部强硬回应.人民币汇率之争一时间乌云压城,人民币升值与否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1.
【香港《文汇报》2月18日】人民币升值议题一直是全球焦点,已有超过千亿美元热钱流入中国大陆,大家都在赌人民币会升值,但国际著名的宏观经济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认为,人民币汇率不动为佳。因为该举措不仅无助美减贸赤,反而对中国带来不少坏处。  相似文献   

12.
【台湾《中国时报》11月29日】自从去年8月,人民币开始进行汇率调整之后,人民币汇价已经从去年8月的1美元兑8.12元人民币,升值至如今的1美元兑7.86元人民币。而人民币升值的推进力量在于大陆近年来快速吸纳强大的外人直接投资,成为全世界吸纳外人直接投资的首位,而美国国会乃至于白宫欲扭转中美贸易逆差所做的施压,也成为推进人民币升值的一个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3.
人民币升值对实施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008年以来,人民币升值步伐明显加快,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幅度已经超过4%。而按照2005年7月汇改时8.11的汇率计算,累计升值已超过15%。2006年5月15日,美元兑人民币价格首度“破8”;2007年10月24日,美元兑人民币价格降至7.5元;2008年4月10目,美元兑人民币价格进入了“6”时代。  相似文献   

14.
7月21晚,中国人民银行对外宣布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变盯住美元为参照一篮子货币。同时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这个消息迅速成为全球主要财经媒体的头版头条。当日全球汇市美元对各主要货币持续走低,而第二天A股市场盘中上涨超过2%,这一切现象符合之前的升值效果判断。升值压力陡增其实,在这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国际上对人民币是否升值的讨论已经炒得沸沸扬扬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蒙代尔不仅认为人民币不能大幅升值,还坚称实行浮动的汇率制全无必要,中国应该保持在汇率问题上的现状。“中国如果浮动汇率,那会是一个巨大…  相似文献   

15.
华民 《沪港经济》2008,(2):20-20
采取人民币升值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这不仅会过早提升中国的全球竞争成本,而且还会导致存量美元储备的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16.
郑可 《新财经》2006,(7):110-111
从我国汇率体制变革方向上看,人民币再次大幅升值可能性较小。因此,以现在美元同人民币近3%的利差来看,还是值得投资于高息美元货币的  相似文献   

17.
【英国《金融时报》8月19日】奥运后最先值得关注的政策包括外汇和信贷两个方面。首先是人民币汇率的走向。今年3月以来央行在人民币升值政策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从紧盯美元到逐渐盯准-篮子货币。最近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出现连续下跌,个中原由在于,政府希望照顾出口商,保障国内就业。但由于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的强势反弹,人民币相对-篮子货币还在快速升值。当然,如果央行最近还是实施对美元的渐进升值政策,人民币相对-篮子货币升值会快得多。  相似文献   

18.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人民币汇率问题是当前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人民币汇率问题再次处于对外货币政策的焦点。200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之后人民币一路升值.从1美元兑换8.3元人民币飙升到近期的1美元兑换6.8元人民币。从近期频繁的中美、中欧贸易摩擦来看,人民币升值外部压力巨大.对我国的房地产股票价格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信息》2005,(16):45-45
7月21日央行宣布,经国务院批准,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随后,沪深股市出现大涨行情,从长期影响分析,人民币升值说明汇率改革的开端,意味着将可能出台连续汇率政策,这有利于吸引资金进入证券市场,也有利于股市的长期走好,更有利于中国股市转折之年的真正实现。但是在具体的投资中还需要注意到以下一些因素。  相似文献   

20.
由次贷问题引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形势越来越严峻。对于全球经济来说,最令人担心的是信货危机造成全球金融系统瘫痪,使得基础货币美元出现暴跌。中国拥有约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据说其中一半是美元资产。一旦美元暴跌,使得人民币大幅度升值,那么就有可能对中国的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