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当前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企业管理》2006,(6):16-17
一、当前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弊端 当前,国内大多企业的绩效管理从根本上说是以物质激励为中心的传统绩效管理制度,在早期的管理阶段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现代管理时代的到来,人本化管理理念的逐步深入,其弊端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2.
街道公共空间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是城市活力的重要载体。结合前人的研究,构建了老旧社区生活性街道活力测度框架,以外在表征与空间载体为主,采用道路网、POI数据、街景图片大数据等,并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行人空间分布与业态POI、物质空间环境之间的影响关系。再通过杭州市老旧社区生活性街道实证研究,行人空间分布与业态POI、物质空间环境都呈现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并得出结论:(1)街道活力与物质空间环境、业态POI设施存在显著相关性;(2)街道行人空间分布在不同时刻有不同的分布规律;(3)街道空间合理规划布局,是提升街道活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是物质环境和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纽带。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重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承载着村民的生活习俗和精神信仰。空间重构是引导传统村落公共空间达到新平衡,实现传统村落走向美丽富裕的重要途径。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山西省太原市赤桥村为研究对象,以赤桥村的空间形态和文化记忆为切入点,分析了赤桥村公共空间的特色,归纳了其保护和利用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针对点、线、面不同形式的公共空间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更新策略,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重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浪潮下,旅游业对于海南岛社会变迁的影响正日趋显现。空间作为建构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在研究传统社区转型时是不容忽视的。文章选取了三亚市海棠湾藤海社区作为案例来分析空间格局转变与社会转型的联系,以社区渔民、外地经营者、游客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藤海社区为实地调查点,对当地社会进行了跟踪式的田野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传统空间领域转换为以旅游发展为主的空间领域过程中所展现的社会变革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物质,什么是能量。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认为物质具有无限低的不对称性,物质不对称性的特征是时间和空间属性。能量是物质,能量是物质的不对称相互作用也就是物质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因此,物质,能量,时间和空间不可分割,它们是统一的和永恒的。这就是物能时空理论-统一论或永恒论。  相似文献   

6.
吴超 《企业导报》2014,(11):145-146
随着空间目标战略价值的显现,空间高速目标的跟踪成为雷达数据处理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最小二乘算法,算法鲁棒性强,可以稳定跟踪高速空间目标。仿真实验表明,新算法跟踪空间目标连续光滑,具有较高的跟踪精度。  相似文献   

7.
单位大院的物质空间演变及中国城市空间转型的深层逻辑一直以来都是单位研究的热点议题。围绕着"去单位化"的概念,从产权分析的视角提出了去单位化的产权实践及其空间响应的命题。以北京市化工大院为案例,剖析了单位大院在制度转型过程中产权实践类型,归纳了单位大院物质空间在设施职能变更、内部地块分割、底层周边空间以及非正规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响应。宏观层面上的制度变革及其在具体空间使用上的安排组合构成了单位大院转型的产权实践,单位大院的产权重组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阶段性与多样性带来了物质空间演变方向、路径、速度与效果等空间实践的多元化与复杂性,形成了中国城市空间去单位化转型的制度与空间实践互动。  相似文献   

8.
谢智敏  甄峰  张姗琪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10):48-57,封2,封3
大数据的出现为城市就业空间的精细化研究和规划带来新的契机,以手机信令数据为基础,融合多源数据手段,通过多尺度GIS空间分析、单中心与多中心模型验证、规划对比分析与二元逻辑回归等四个方面深入分析城市就业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并以南京市中心城区作为实证分析对象,主要结果如下:①随着空间尺度的不断缩小,就业空间结构的多中心性初步显现,城市外围的大厂新村与徐庄高新区基本形成副中心,但新街口主中心依然强势,与其周边地区呈现出紧密粘连的一体化特征.②城市规划与现实发展仍存在一定差距,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带缺乏就业人口集聚,中心体系规划中的主中心发展较为滞后,需因地制宜持续强化多中心空间结构.③在就业空间主中心—副中心—密集区—稀疏区不同层级之间,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与空间模式存在明显差异,应着重在多类型交通协同、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与产城融合发展方面制定相应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9.
当今服务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服务产品也越来越趋向于同质化,产品差别化的空间已越来越狭小。因此,以分析顾客消费行为为基础的消费过程差异化就越发显出其重要性,成为服务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实施消费过程差异化战略的必然性,对于无形的服务产品与有形的服务产品有很大区别,有形产品以物质形态存在,  相似文献   

10.
余维君 《城市发展研究》2023,(10):90-96+133
传统村落保护既是响应历史文化传承的紧迫需求,也是践行乡村振兴理念的一大举措。尝试从“社会—空间”视角认知传统村落的内涵,探索“社会—空间”的整体性保护路线。研究将社会形态作为一种认识传统村落的方法,通过对“社会—空间”领域性、秩序性、标识性的认识,提出三种社会空间关联:一为“社会—空间”表现形态,即村落内部的社会体系所依存的空间范畴。二为“社会—空间”的结构格局,即社会群体塑造的聚落形式与功能。三为“社会—空间”的建构单位,即以居住空间和公共空间为标志的社会共同体组织。通过分析传统村落“社会—空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认为对传统村落的理解和保护应该立足于“物质空间”和“社会结构”的关联性,一方面侧重物质空间对于社会结构的承托;一方面关注社会形态对于物质空间的反应。思考传统村落的本质特征,希冀实现传统村落的“社会结构”与“物质空间”的关联保护。  相似文献   

11.
特色小镇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新探索,致力于打造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新社区。伴随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及新产业、新群体的涌入,原住民邻里关系发生转型,交往空间渐趋衰退,交往需求冲突显现,不利于未来社区和谐邻里场景的构建。以杭州市梦想小镇创业大街作为主要研究区域,以原住民邻里交往行为作为切入点,分析其邻里交往空间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对大街内部邻里交往空间的改进建议,改善原住民邻里交往缺失的现象,为特色小镇邻里交往空间的营造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我国境外园区在"一带一路"沿线全面铺开,其与地方城市产生的空间互动、职住互动、产业互动现象逐步显现。以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为例,首先分析了境外园区与地方城市互动发展的三大阶段,并建构了由外在推动力、环境支撑力、内在驱动力组成的动力机制模型。其次,运用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了互动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境外园区建设与地方城市互动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园区内产业与地方技术互动、产业链整合引发的经济产业增长依然是初期园区与城市互动的最重要因素,城市及园区发展分别受空间互动及产业互动效应的影响最显著。最后提出以技术融合促进产业整合、以园区竞合助推区域发展耦合、以产城融合保障社会融合的建议,为我国境外园区优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规律──以梧州为例陈宏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是以城市各物质要素空间区位特征及其组合规律为范畴的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世界上城市发展过程不同,表现形态各异,但具体到每一个城市而言,其产生、形成和发展存在内在的规律,呈...  相似文献   

14.
以99昆明世博会为例,探索了大事件对城市社会空间演化的影响。文章认为,随着经济的改革,世博会植入前昆明市的社会结构已经分化,但由于城市物质空间重构进展缓慢,以及有关制度性因素的制约,变迁的社会结构并未充分完成空间化过程。1995年底昆明世博会的植入,加快了城市物质空间的重构,在城市文化与制度变迁的耦合下,推动了前阶段社会结构变迁的持续空间化,也开启了同期社会结构变迁的快速空间化进程。昆明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也深刻地影响了城市的社会结构,后续社会空间演化至少部分可以解释为世博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科学家们一直认为细菌是以单个零散的状态生存于世间的。但在10年前,当人类发明了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可以观察不同平面上的立体影像)以后,科学家们终于发现,细菌在多数时候是以“微克隆”的方式存在着。在每个“微克隆”中,细菌本身只占了不到三分之一的体积,余下的空间则由细菌分泌的一种成分复杂、被称做“胞外基质”的粘性物质占据。就是这种粘性物质将成千上万个细菌微克隆粘结  相似文献   

16.
我国旧城改造的空间生产研究——以上海新天地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旧城改造是我国当前城市空间重构的重要方式。运用空间生产理论,以上海新天地为例总结了旧城改造的空间生产过程,结论是:旧城改造过程由动机、行为和结果构成,政府、开发商和居民三方以各自利益为导向都具有对旧城进行改造的动机;政府和开发商占据决策和行为的主导地位,决定城市空间的功能定位和物质形态;其结果引发城市空间使用者的置换和空间社会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当今,居民老龄化严重的老旧社区普遍存在(简称“双老”社区),居住密度大、老龄人口比例高、公共空间与设施配置不足等问题无法满足社区老人对公共休闲空间的使用需求。在一些管理较为松散的社区内会出现居民自发建造公共空间的现象,通常以自发搬置座椅、搭遮阳棚等方式呈现。自发建造公共空间(简称“自建空间”)是在公共空间资源不足的特定环境下产生的,是居民日常生活及其空间实践的见证,其背后居民需求与物质、社会空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值得深入探究。以广州越秀区某“双老”社区为例,分析居民自建空间的布局特点及环境特征,对比既有公共空间,探讨居民自发建造行为与公共空间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基于关键要素对相同类型空间提出更新设计策略,以此为“双老”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提供以居民使用需求为导向的研究方法基础;同时,将居民自发微观建造行为视为使用者的空间权利,通过关注日常建造行为将建筑学研究视角从单一物质空间转向与人互动的社会空间中。  相似文献   

18.
观点速览     
《中国中小企业》2013,(8):13-13
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 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是结构调整的必然现象,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财政部部长楼继伟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已成国家战略选择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化石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加剧以及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对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限制作用逐渐显现,大力发展以牛物质能源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已经成为国家战略选择。——科技部部长万钢  相似文献   

19.
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不仅仅局限于乡土建筑单体及其显性特征,聚落的空间形态及其隐性特征也同样是地域特色文化的标签.因此,本文以朝阳县肖家店传统村落为例,借助空间句法的量化分析方法对其空间形态进行研究,探讨传统村落隐含的空间属性从而提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保护及更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日益显现,土地开发利用逐步由平面扩展转移到向地下寻求空间。为此,我们选择上海和南京这两个较早进行地下空间利用的城市进行实地调研,并对国外地下空间权制度进行研究,提出了我们的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