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疆特色的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新疆农村劳动力总量、质量、就业现状及农业劳动力剩余状况的分析,剖析了新疆农业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率低的原因,提出了应对措施,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江西省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规律实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资源出现大量剩余,从而引发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寻求就业机会而进行的大规模流动。本文针对江西省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具体情况,试图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具体情况,试图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就业规律及其原因做一探索。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辽宁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2000~2004年农村固定农户连续跟踪调查数据,在采用一般统计方法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计量模型,分析了辽宁省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女性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在不断加快,但与农村男性劳动力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影响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因素主要有: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年龄、家中是否有6岁及以下子女、家中是否有15岁以上在校学生、受教育程度、是否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抽样调查的数据为依据对1993年度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的规模、流动范围、外出打工的滞留时间及外出打工人员的区域间流向等问题进行描述和分析。 一、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状况 根据调查,调查范围内外出打工人数为3603人,占被调查的总人口6.03%;1993年全乡村总人口数为85166万人,若以此比例进行简单外推,则1993年全国农村估计有5139.66万人外出打工。即大约每8.6个农村劳动力中就有1人外出打工。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国际研讨会主要观点综述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卢迈等人把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分为3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严格控制农民流动、以计划转移为主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就地转移为主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以跨区流动为主的阶段。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王爱文则对改革开放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作了更为详细的划分:20世纪80年代前期农业内部富余劳动力问题显现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国就地向非农业产业转移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大规模跨地区流动就业阶段;90年代后期农村劳动力转移趋于平稳的阶段。这些划分,基本刻画了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研究述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呈现出比较清晰的阶段性特征,学术界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取得了一定成就,推动了中国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国际社会的接轨。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急剧变革,农村劳动力流动速度将进一步加快,规模进一步扩大,并将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新趋势,产生一些新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一、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状 目前,全国农村有4.5亿农村劳动力,从事乡镇企业劳动的职工有1.2亿多人,外出劳动力达6000多万人,这些离开农业的农村劳动力,已占全国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3以上。据测算,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1.2亿人,农村中已存在着一支数量庞大的失业大军。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已有了十几年的历史。近几年来已呈现出大规模的、跨地区的流动趋势。  相似文献   

8.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农村劳动力就业非农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偏低,造成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的转移与就业。因此,必须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各种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农村劳动力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降低转移成本。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本文综合前人研究的结果,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10.
农村女性劳动力外出就业倾向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春霞 《农村经济》2006,(11):121-124
本文从微观层面分析了影响农村女性劳动力外出就业的若干因素。研究发现,经济收入对农村女性劳动力外出就业决策的影响不是主要的,而个人及家庭因素的影响较显著。年龄对农村女性劳动力外出就业倾向的影响呈现“倒U型”特征,并在婚龄前后达到最大值;初中教育对农村女性劳动力外出就业倾向的影响作用超过其它教育水平;配偶外出就业倾向的影响作用可以是替代的,也可以是互补的。  相似文献   

11.
广东农村劳动力流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广东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与特点,结合实际调查分析了劳动力流动的动因,并对广东农村劳动力流动趋势进行了预测。笔者认为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启动和长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广东省外农村劳动力的流入量将减少;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省内贫困地区仍是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珠江三角洲地区仍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聚集地。受文化素质的限制,农村劳动力仍主要聚集在劳动密集型产业。  相似文献   

12.
基于江西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项目2011—2016年的连续监测数据,考虑非农就业的内生性,采用IV-Probit模型及其估计方法,分析集体林区农户劳动力长期外出务工对林地流转的影响。结果显示:集体林区农户劳动力迁移程度对林地转入有抑制作用,但对林地转出具有促进作用,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在如何推动农村劳动力实现长期、有效、稳定的非农就业转移这一问题上做出相关努力,以促进农户间的林地流转,最终实现林业规模经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实地调研数据,采用Logit回归模型对江苏金湖农村劳动力流动技术含量选择情况进行回归分析。分析表明金湖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技术性相关因素主要是年龄、性别、文化程度、配偶、耕地面积及距离等,其中文化程度、性别、配偶、年龄和距离的优势比分别为3.117、9.231、3.003、6.304、2.164。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本文利用迁移理论从个体、家庭、社区和制度等多个层面对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相关因素影响劳动力外出可能性的16个假设,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劳动力外出决策模型,利用中国农村住户调查34000户样本数据,对这些假设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是:农民外出决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农民个体来讲,劳动力外出行为首先表现为人力资本竞争选择的结果;对于农民家庭来说,家庭相对剥夺感和市场流动性差增加了农民外出务工的可能性,新经济迁移理论在中国是实用的;对于家庭所在社区来讲,一个基础条件好和社会资本丰富的社区有利于推动农民外出,但过高的非农产业发展水平会降低本地劳动力外出的可能性;从制度层面讲,城乡二元结构及其相关的制度变革对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了根本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不确定性、风险与中国农村劳动力区际流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作为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既创造了在软化的制度约束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途径,并成为。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但同时也产生了其特有的问题,那就是由于制度、市场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障碍,使得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表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本文根据武汉市的调查资料,对农村劳动力区际流动中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降低中国农村劳动力区际流动不确定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试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发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诸多困难,如乡镇企业吸纳能力减弱,城市难以再大规模吸纳,农业内部吸纳能力有限。笔者认为,大力发展小城镇,走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道路是一种最佳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7.
劳动力转移行为对土地流转意愿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从外出务工人员转移行为的角度研究其对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劳动力转移距离和转移时间影响土地流转的意愿,在县内务工的人员不愿意转出土地的意愿更强,但是有将近一半的农户对土地流转问题没有考虑过。研究结论:应通过加强农民工培训、建立区域性的劳动力市场、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来促进农村土地的流转。  相似文献   

18.
“三农”问题是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但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前提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功转移。在新世纪的前20年,在惠及千百万广大人民的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中,研究和解决这一问题有着重大的意义。需要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进行系统研究,从而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提供有力的指导。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使用2000户农户跟踪调查数据系统分析1995—2007年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变迁表明,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例显著增加,男性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水平显著高于女性,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增加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和本地务工,自营工商业对就业贡献相对较小。由于我国非农就业水平总体已经达到较高程度,但农村劳动力教育水平严重偏低,要在工资快速增长的环境下保持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让更多未来农村劳动力接受更好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具有一定规律性,这种规律性既表现为转移劳动力对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双重拥有,也表现为特定区域的选择;在农村劳动力沉淀于城市过程中,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双重遴选机制更为显著;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这部分群体的社会分化在悄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