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跨国经营市场进入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中国加入WTO的现实,我国企业必须积极开展跨国经营。为了成功地开展跨国经营,企业必须正确地选择目标国市场的进入方式。本文在分析各进入方式的特点的基础上,就如何选择市场进入方式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企业国际化经营与市场进入方式选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正确选择市场进入方式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关键。决定企业进入市场方式选择的因素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进入企业的资源禀赋、产品结构、信息结构、技术水平以及拟进入的市场容量、市场结构、贸易政策等都是进入决策函数的重要变量,同时还要根据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广度与深度,及时进行市场进入方式的转换与演进。  相似文献   

3.
企业跨国经营的市场进入方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入世的条件下,中国企业即使在国内也面临着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只有采取“走出去”战略,世界贸易组织条件下的权利才可以享受到。因此,研究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市场进入战略研究,是我国面临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5.
我国企业跨国市场进入方式的选择战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首先比较了不同跨国市场进入方式的优缺点,分析了并购与新建、独资与合资的各国选择经验和选择影响因素,最后指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跨国市场进入方式选择:从投资动机看,对发达国家技术和管理经验寻求型直接投资的进入方式应以并购、合资为主,从东道国的外资政策看,我国的产业转移型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是发展中国家,进入方式应以新建、合资为主,从投资规模角度看,我国自然资源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进入方式应以合资为主。  相似文献   

6.
战略联盟与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进入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景奇 《商业研究》2002,42(24):11-14
战略联盟可分为狭义战略联盟和广义战略联盟。广义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实现各自的战略目的将其资金、技术、人力、销售渠道等资源组合在一起而结成网络式的联合体 ,并从事研究开发等一系列活动。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应充分发挥优势 ,避开劣势。充分利用战略联盟的组织形式与其他企业结盟进入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7.
国际市场进入方式决策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企业国际化经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根据决策理论学派的观点建立国际市场进入方式决策循环过程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国际市场进入方式的影响因素,并构建一个较为全面的国际市场进入方式综合决策模型。在操作层面上,拟用模糊数学的方法提出了国际市场进入方式的识别模式,以期为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当前跨国投资经营的理论基础之一。由对此理论的两个拓展可以得出跨国公司选择进入海外市场的方式主要流程及各关键的影响因素。当前跨国公司海外市场进入方式主要有设立合资公司或独资子公司、收购与兼并、技术转移等,不同的市场进入模式各有其自身特性。市场进入方式的选择是跨国公司海外市场进入战略的核心部分,值得公司综合内外部环境因素仔细斟酌予以取舍。  相似文献   

9.
国际市场进入方式决策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选择既关系到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如何受益 ,也关系到企业的投资和代价。在出口贸易、许可证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三类进入方式中如何作出选择 ,第一要从价值角度进行分析 ,考察和比较各种方式下的风险报酬和成本 ;第二要从功能角度加以权衡 ,因为国际化经营战略必须考虑生产经营系统向国际市场延伸的深度、供应链的国际化程度以及企业在国际生产经营体系中的地位等问题。当然 ,正确的选择应当是符合国际化目标、企业能力以及有关国家制度环境的方案。  相似文献   

10.
11.
跨国公司进入模式、技术转移及其政策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在跨国公司进入模式及其技术转移模型框架下,探讨了进入模式(包括独资和并购)与技术转移的各种组合情况,说明了两者之间并非简单的单调关系,并由此得到了一些促进跨国公司提高技术转移水平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李虹 《商业研究》2005,(13):194-197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我国工商企业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面临的物流决策问题,对自营物流与外包物流两种物流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传统物流决策标准与Ballow决策标准存在的弱点,给出了我国工商企业物流作业决策的基本模型。  相似文献   

13.
跨国公司股权进入模式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股权和控制权分离的视角对跨国公司股权进入模式进行了动态的博弈分析。跨国公司的股权进入模式,尤其是对控制权的配置,是在满足东道国企业和跨国公司双方激励相容和参与约束的条件下,由双方共同决定的一种相机性配置机制,目的在于尽可能减少当地企业实施机会主义行为的风险,同时又能适时地给予当地合作者以足够的激励,以尽可能地利用当地资源。  相似文献   

14.
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具有多种市场进入模式,在大多数研究文献中,对于FDI这种市场进入模式是不加区分的,也就是不区分新设投资和跨国并购。本文研究了跨国公司对这两种模式选择的规律,分析了跨国公司市场进入模式选择与东道国福利存在的冲突,同时通过分析寡头市场和垄断型市场的差异,对政府的政策干预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外资服务企业中国市场进入模式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服务业已成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领域。本文选取2001年进入上海市的外资服务企业作为样本,采用描述性统计和列联相关分析的方法,对外资服务企业中国市场进入模式的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外资服务企业的进入模式选择具有更强烈的独资倾向,并对服务行业类型、经营期限、资本密集度以及文化距离因素对外资服务企业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向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接连不断,其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因在于融入全球供应链,获取逆向技术溢出。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会作用于企业、产业、国家三个层面,而企业通过模仿效应、嵌入效应、人力资本效应和平台效应四个途径获取逆向技术溢出。中国企业应立足自身,合理选择技术获取型FDI的进入模式以有效获得逆向技术外溢。  相似文献   

17.
基于65 670家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数据,本文使用群组Logit模型,分析了心理距离对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模式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语言差异和工业发展水平差异与跨国公司采取独资模式进入的机会比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宗教差异与跨国公司采取独资模式进入的机会比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教育水平差异和民主差异对跨国公司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Summary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antecedents of market entry strategy in emerging markets and examines the market environmental, transaction-specific, competitive strategic factors and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that influence the choice of market entry mode. Empirical results based on a survey of Japanese companies support the combined relevance of their factors on choice of market entry mode in an emerging market. Although most of the mode of entry research assumes that the firm has the option to choose any entry mode in a given market,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impact of the factors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firm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experiential knowledge has an immense impact on the choice of entry mode in China, an emerging market with high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but also high market potential. The empirical findings also show the important influences of risk-absorption capability and risk-dispersion mechanism on the choice of entry mode into the Chinese market.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e authors analyze the impacts of formal and informal institutional distance on establishment mode choice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MNEs) using a sample of 343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s (FDIs) made in selected emerging economies of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Asia, and Latin America by the Finnish MNEs.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conceptualization and operationalization of institutional distance as well as its application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The empirical analysis revealed that high informal institutional distance results in preference of greenfield investments by the Finnish MNEs as the authors hypothesized. However, the authors also found that high formal institutional distance results in preference of acquisitions, which is opposite the study hypothesis as well as the findings of previous studies addressing similar issues.  相似文献   

20.
The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the host country’s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on the choice of entry mode and also discusse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technological heterogeneity in this relationship. Based on the resource-based view and institutional theory framework, we first analyze the investment motivation of emerging industries in emerging markets and evaluate the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from two dimensions, including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country level) and industry environment (market level). Then, the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are empirically tested using 173 overseas investment events in China’s high-end equipment sector from 2010-2018.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when the uncertainty of the industry environment is low, no matter how uncertain is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most firms tend to choose a cooperative strategy. Once the industry environment indicators become turbulent, a high degree of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uncertainty causes firms to evade trade barriers by choosing a new plant. Alternatively, choosing a relatively conservative mode, such as export. Meanwhile,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weakens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on entry mo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