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选取2009—2017年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对企业异常审计费用的影响,并进一步观察董事会治理结构对二者关系是否存在调节效应。研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的频次、严重程度会导致企业异常审计费用更高。董事会治理结构会影响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与异常审计费用的关系,其中董事会异质性、合理性能降低内部控制缺陷对异常审计费用的促进作用,但董事会独立性对内部控制缺陷与异常审计费用的关系不存在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2012—2016年沪深A股单独披露内部控制审计费用的公司为研究对象,从董事会监督和咨询职能以及董事会对内部控制缺陷定量认定标准的自由裁量角度分析内部控制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董事会监督职能、内部控制缺陷定量认定标准与内部控制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董事会咨询职能与内部控制审计费用显著负相关;内部控制缺陷定量认定标准在董事会监督职能对内部控制审计费用的影响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在董事会咨询职能对内部控制审计费用的影响中具有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7-2015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首次从政府监管外生压力与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自我修复的动态改进双重视角,考察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内部控制缺陷及修复与董事会治理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缺陷显著降低董事会治理水平,缺陷修复之后,董事会治理水平得以提升,尤其是在政府监管增强的环境下提升效果更为明显。研究表明,在我国转轨经济环境下,董事会治理水平的提升和作用的发挥,既需要强有力的政府管制作用,也需要企业自觉提高监管意识,持续修复控制缺陷,保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内外兼修共同提高公司的董事会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2012-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内部控制缺陷及修复对董事会治理的影响以及终极控制人性质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治理水平因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而显著降低,但在缺陷修复之后,董事会治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且相对于非国有企业而言,国有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内控缺陷对董事会治理造成的负面影响。从修复效果上看,董事会治理水平会因内部控制缺陷的修复得到提升,且在非国有企业中这种正面影响更加显著。研究表明,董事会治理水平的提升需要企业加强监管,重视内部控制缺陷的修复,这不仅为深化企业改革及产权制度设计提供经验证据,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对内部控制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5.
6.
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物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部分物流业上市公司面临较高的审计费用,不利于物流业的长远发展,文章以2015~2019年我国深证A股物流业上市公司数据作为样本,参照其他学者的研究,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会显著影响物流业上市公司的审计费用,并且内部控制缺陷程度越高,审计费用越高。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最后提出几点建议来降低审计费用。  相似文献   

7.
粟立钟  李悦 《会计之友》2012,(29):110-113
文章以2002—2011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代理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实证分析了董事会独立性、两职合一对审计费用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股权集中度下是否存在差异。经验证据显示董事会独立性与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CEO和董事长分设情况下,审计费用更高,在股权集中度趋于集中时这种关系会减弱。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股权结构-董事会-经营者”为逻辑,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进行综合评价,取得内部治理质量好坏两个样本组。检验了公司内部治理质量对公司绩效与审计费用的影响。结果显示:较好的样本组中内部治理质量与公司绩效正相关,与审计费用负相关,验证了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可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降低经营风险,进而降低审计费用。而公司治理质量较差的样本组不存在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9.
陈彬  谭嘉慧 《会计之友》2021,(22):120-128
高管团队内部治理能有效监督约束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提高财务报告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减少审计投入成本,然而在不同的内外部治理环境下,高管团队内部治理的有效性有所不同.文章利用2008—2019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在我国当前的制度环境下高管团队内部治理能否有效降低企业的审计费用.研究发现:高管团队内部治理能有效降低企业的审计费用,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情况下,高管团队内部治理与审计费用的负相关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在进一步的分组检验中,大规模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高管团队内部治理与审计费用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在小规模企业或国有企业中这种相关关系均不显著.由此可知关键下属成员能够有效牵制CEO的短视行为,而外部治理环境较好更可以保障高管团队内部治理的有效性,但是关键下属高管的监督作用只在大规模企业或非国有企业中有效.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股权结构—董事会—经营者为逻辑,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进行综合评价,取得内部治理质量好坏两个样本组。检验了公司内部治理质量对公司绩效与审计费用的影响。结果显示:较好的样本组中内部治理质量与公司绩效正相关,与审计费用负相关,验证了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可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降低经营风险,进而降低审计费用。而公司治理质量较差的样本组不存在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7年和2008年两年的数据,实证研究了内部控制与审计费用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有助于降低审计费用,但这种关系仅在审计质量较低(非四大审计)的情况下成立,而在审计质量较高(四大审计)的情况下明显减弱,这说明审计质量对内部控制与审计费用二者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显著影响。同时还发现,过度竞争是导致国内所审计质量较低的重要原因。为提高国内所的审计质量,建议尽快培育寡占型的审计市场。  相似文献   

12.
内部审计在企业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企业治理即公司治理,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去理解。通常我们指的是狭义的公司治理,即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合理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的背离。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治理。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和强化,内部控制审计也逐渐成为与财务报表审计地位相当的一项审计业务。然而,这项审计业务在发展之初即面临诸多瓶颈。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现状进行梳理,发现实务中存在审计标准不统一、内部控制缺陷的判断含糊不清、审计对象不确定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主要从六个方面论述了目前严重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水平和效果的常见管理缺陷与因素,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弥补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缺陷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从六个方面论述了目前严重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水平和效果的常见管理缺陷与因素,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弥补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缺陷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一、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定义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其目的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目的是  相似文献   

18.
近年计提商誉减值的行为屡见不鲜,文章以2012—2018年度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商誉减值损失对审计定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没有计提商誉减值损失的公司,计提商誉减值损失的公司审计费用明显上升,且计提的商誉减值损失越多,审计费用越高。进一步考虑内部控制质量的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可以抑制商誉减值损失与审计费用的正相关关系。此外,国有和非国有上市公司的商誉减值损失与审计费用均显著正相关,但内部控制的调节作用仅存在于国有企业。  相似文献   

19.
陈丽蓉  毛珊  杨鹏 《财会月刊》2011,(20):68-71
本文基于Simunic审计收费模型,利用2009年12月31日我国沪深股市379家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上市公司的截面数据,讨论在自愿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情况下,内部控制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以及上市公司连续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对审计费用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统计表明,2011-2015年,48.46%的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费用,但披露内部控制审计缺陷的公司仅占实施内部控制审计公司总数的3.8%。Dye(1991)认为,当企业披露审计费用时,审计师的审计独立性会提高。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内部控制审计费用自愿披露是否提高了内部控制质量?以2011-2015年我国A股实施整合审计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内部控制审计费用自愿披露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是否随着产权性质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研究发现,内部控制审计费用自愿披露显著提高了内部控制质量,相比于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费用披露显著提高了民营企业内部控制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