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由于植根农村、涉足农业、带动农户,具有科层组织优势的农业龙头企业被赋予破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推动农业技术进步的历史使命。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一般采取公司+农户联盟的订单方式运作。双方的持续合作是联盟组织有效运营的前提,其关键在于各方能够从联盟中分享到满意的合作剩余,而合作剩余的分配基本上由合约联结方式所框定。公司与农户究竟采取什么样的合约联结,取决于双方在系列经济社会约束条件下的博弈均衡。因此,特定公司与不同农户可以签订差异化的合约。差异化合约的履约与持续,需要借助嵌入在差序格局中的关系治理机制保驾护航。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东进模式案例表明,东进公司与周边农户的合作采取了多种合约联结方式,且不同类型农户与公司的合作均相当稳定,这是因为公司利用了嵌入在联盟组织内的乡村社会权威,从而便利地与农户缔结合约,并有效地对合约进行差序治理。  相似文献   

2.
联盟博弈在农业产业链合作问题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农业产业链中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合作问题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实质是公司与农户间的经济利益如何合理而有效地分配。本文首次运用联盟博弈一种解的概念——Shapley值,对这种利益分配的机制进行了研究,试图从理论上解释为什么农业产业链中公司倾向于与大农户合作,并且这种合作关系非常地稳固。  相似文献   

3.
论公司与农户之间信用关系的治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公司+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公司和农户之间稳定的契约关系,不仅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分散经营风险,而且有利于提高交易双方资产的协同效应,实现交易的双赢。但是,现实中的契约是不完全的,而农业生产自身的特点又加剧了契约的不完全性,致使企业与农户之间信用关系差。本文从资产专用性的角度对契约关系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程度的资产专用性提出相应的治理机制,以期对增加公司与农户之间契约的稳定性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4.
王中 《农村经济》2013,(1):80-83
本文以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农业产业链农户小额贷款模式为例,探索小额贷款模式成功运行的机制原理,闭合型农业产业链农户小额贷款实现了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优化结合,减少信息不对称,有效降低风险。基于此,提出政府部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合作,建设闭合型农业产业链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户对产业化联盟的认知分析:以赣南脐橙业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中国农业突破制度、技术和市场等约束的现实选择,公司与农户缔结联盟是目前产业化经营组织的主导模式。公司与农户的交易嵌入在一定的交易情境中,交易情境的变化要求相机使用合约治理与关系治理手段。联盟的治理机制有效发挥作用才能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绩效。农户对交易情境、治理机制和联盟绩效的认知关系到联盟稳定性进而影响联盟绩效。对赣南脐橙业农户的调查表明,公司与农户联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有的放矢地推出联盟治理措施才能促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关系合约与农产品供给质量安全:数理模型及其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生产周期较长,而且生产过程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尤其显得比较突出,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交易属于一种典型的关系合约。本文把关系合约引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产业链治理研究中,定义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产业链中不同组织之间的关系租金和龙头企业与农户的专用性投资不同涵义,分析了专用性投资与帖现因子对交易双方在关系合约的可自执行性程度不同研究。结果表明:关系合约的可自执行性与关系租金、帖现因子呈正相关关系;而合作双方因围绕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而做出的专用性投资强度可以提高各自对合约的可自执行性。  相似文献   

7.
浙江浦江农信社推出“美丽田园”农业产业链贷款,变扶持单户为扶持整条农业产业链,以多种模式解决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产、供、销”各个环节的资金需求 今年以来,浙江浦江农信联社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切入点,率先推出“美丽田园”农业产业链贷款,变扶持单户为扶持整条农业产业链,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和“公司+农户”三种模式着力解决新型职业农民、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产、供、销”各个环节的资金需求,破解农户抵押物缺乏的融资难题,切实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为涉农主体“造血”。  相似文献   

8.
"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等农业经营模式的出现,实际上是对农业产业链整合方式的创新,这将促使农业产业组织由单一的纵向或横向一体化向纵横兼有的混合一体化的重要转变。本文认为,产业链整合机制的深化,导致以企业为龙头、合作社为载体、农户为单元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混合一体化经营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它将成为中国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现实考察表明,中国农业经营组织体系呈现出沿着小农户、农业公司、"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路径不断创新和改进的显著趋势。理论分析发现,其背后的原因是,农业产业链发生着由分离走向整合、由纵向整合走向混合整合的明显变化。其政策含义在于,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农民合作社在以产业链整合为核心的农业经营组织体系演变中作用日益凸显,应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促进农民合作社进一步走向规范化和标准化,使其作为龙头进行产业链整合的能力得到实质性提升,消除推进农业产业化与保护农民利益在某种程度上的"二律背反"现象。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多值选择Logit模型,本文从个体及经营特征、市场特征、订单特征及制度特征等4个维度实证分析订单农业模式下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作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相比较家庭经营型新型主体,农户个体及经营特征中的订单农业认知水平、订单农业从事时间,市场特征中的市场距离和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订单特征中的订单形式、订单价格类型和资产专用性以及制度特征中的融资担保制度、损失赔偿制度对农户选择同市场化经营主体进行订单农业协作有重要影响。而受教育程度、务工经历、市场距离、订单形式、资产专用性、融资担保制度对农户选择同组织化新型主体协作开展订单农业有重要影响。据此,本文提出因地制宜,构建多层次、复合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切实发挥农业实用人才和返乡务工农民在订单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规划,建立农业生产基地以缩短市场距离和促进订单农业发展;创新订单农业融资模式以服务订单农业发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公司领办型合作社的形成机理在于,以"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为代表的订单农业模式同时沿着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两个方向演进,从而初步实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混合一体化发展模式。本文从契约性质、资产专用性和成员异质性三个维度对公司领办型合作社的制度特征进行剖析。公司领办型合作社将成为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主要发展趋势,但该模式作为转轨时期的一种过渡形态,具有不稳定性,应加强政策导向,使其朝着具有经济实体功能、基于劳动合作的独立性合作社的方向演变。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盱眙亚尔斯人造板有限公司为例,研究了“公司+农户”模式下公司和农户双方违约的经济学原因,分析发现,违约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收益高于成本,另外,合约的不完全性、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机会主义行为、资产专用性导致的敲竹杠行为、违约责任模糊、事后监督和追究责任的成本太高等也是签约双方违约的主要原因,所以,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来规避违约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温氏养鸡”是由广东省肇庆市农民温北英于1985年发起的,在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上,组建广东温氏家禽有限公司,现已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1997年,温氏家禽有限公司与太仓市棉花原种场共同出资兴办了太仓温氏家禽有限公司,公司实施典型的“公司 农户”产业化合作模式。2001年,太仓温氏公司上市肉鸡  相似文献   

14.
中国畜牧企业中,温氏股份可以说是一个传奇。不仅因为温氏股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优质肉鸡繁育和生产基地、全球排名第二的专业化养猪企业和国内最大的种猪育种基地,更因为其三十多年来一直坚持"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正是"公司+农户"模式,建立了温氏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也给温氏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化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构建了农户参与产业链纵向协作模式分析的7个基本假设,对河西走廊葡萄酒产区农户参与纵向协作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文章基于河西走廊葡萄酒产区农户的入户调查,运用判别分析法综合分析葡萄酒产业纵向协作模式农户选择偏好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1)河西走廊产区酿酒葡萄种植户显著地偏好“口头协议”模式参与葡萄酒产业纵向协作,“市场交易”模式次之,“合同模式”偏好程度最低,其选择率分别为4045%、3315%和2640%。(2)农户选择产业纵向协作模式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专用性投资是农户选择“市场交易”模式最重要影响因素。(3)“口头协议”与“书面合同”模式下,企业与农户之间的监督管理对于双方协作非常必要。(4)“市场交易”和“口头协议”模式下的企业与农户普遍缺乏有效沟通,“企业—农户”之间松散的组织关系,极易引发合作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导致潜在“敲竹杠”风险,农户选择“书面合同”模式动力不足。[结论]位于产业价值链“微笑曲线”高价值区的企业,如何技术性的处理利益分配对双方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何满雄 《南方农村》2012,28(6):9-12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促进农户增收的制度安排,通过提高农户的组织化获得产品价值链中更多的收益。价值分配合作社盈利和发展的基础,是多数合作社利用组织规模优势能够实现,但不能对整体经济的增长做出贡献,而且在市场竞争趋于激烈、组织规模效应递减的影响下不具有长期优势;能够为经济增长带来贡献的价值创造才能使合作社获得长期发展的潜力和竞争优势。价值创造在于突破传统生产要素配置的低水平均衡,引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人力资本投资等新的生产要素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创造农产品价值,贡献于经济增长。合作社为农业发展引入新的生产要素提供了组织条件,实现农产品价值的创造途径在于激励农户投入资本的制度安排、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农户人力资本的投资。  相似文献   

17.
企业参与农业股份合作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体系创新的表现,在实践中呈现出"股份+订单"合作、股份合作社主导、共建股份合作企业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式。三种模式从不同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演变中创新而来,在推进产业链一体化经营以及农民与企业关系、利益分配机制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特征,与农业产业化发展阶段、农业具体生产特征等密切相关。企业参与农业股份合作既有利于农民参与产业链更多环节的利益分配,也有利于发挥企业在人才技术、对接市场、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优势,尤其适用于经济作物类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9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有效调查问卷,对订单农业中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订单履约效率及其动因进行理论探讨与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保底收购、随行就市"的价格条款、要求农户进行专用性投资或预付保证金、专用性较强的农产品、在广泛深入交往基础上累积的信任、声誉等社会资本因素有利于提高订单农业的履约效率和增强公司与农户契约关系的稳定性,而订单农业中"公司+农户"组织模式对公司与农户的契约关系具有负向作用;"公司+经纪人+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组织模式由于中介组织的加入能提高订单农业的履约效率,但统计特征并不显著;订单农业中政府涉入并不能显著增强履约效率。  相似文献   

19.
农业产业链是实现以工促农的重要载体。基于农户和消费者满意的、城乡产业互动的双动力驱动机制是以工促农机制动力模式的最佳选择,其价值基础在于农业产业链上存在着价值链联结点,农业产业链通过这些价值链联结点,遵循先内后外的价值发现与再创造路径,持续地对其价值系统进行设计和再设计,最终形成城乡协同发展的动态农业产业链群。  相似文献   

20.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选择必须既坚持农业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以发挥其灵活性和有效管理的优势,又要克服农户组织分散、规模小、难以有效参与市场和社会的弱点,以便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和农户的社会地位。根据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和农业现代化规律,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选择,应以合作制为主,公司+农户不会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导模式。公司不会成为农户进入市场的理想中介虽然公司在沟通农户与市场的联系,减少农户生产盲目性和农产品市场风险等方面确实起着一定作用,但却不能期望公司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