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股权激励作为职场激励的方式之一,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我国上市公司从2006年开始实施规范的股权激励,至2012年底已经有375家公司先后推出了股权激励计划。对于上市公司职场激励动机是什么,以往的研究尚存在争议。文章以股权激励为例,从制度背景、企业性质等方面对职场激励的动机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内在互惠动机与外在激励制度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学传统假设认为人们是完全自利的,只关心自己的物质收益,而不会关心他人的行为动机。但是,大量经济博弈实验结果证明,人们具有内在互惠动机,会牺牲自己的物质收益去报答他人的善意行为或报复他人的敌意行为。这种内在互惠动机会影响外在激励制度的激励效率。对具有内在互惠动机的员工,正面激励的激励效率高于负面激励,不完全合约激励的激励效率高于完全合约激励。因此,企业制定激励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员工内在互惠动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源于内在动机的激励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内在动机重要性的论述和对个体内在动机的特征进行数理分析,并结合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企业在员工的不同任职期所应采用的主要激励方式,为企业的实践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4.
《经济师》2021,(1)
如何优化公务员的公共服务动机是近年来学术界的一大热议话题,也是政府工作重点。基于激励视角,梳理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的内在逻辑后发现,由于公务员个人及政府组织管理方面等原因,使得公务员难免存在个体本位观念浓厚、公共服务动机意识淡薄且逐渐被不公感消耗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我国应从工资福利、考核奖惩以及培训开发方面激发公务员的"利他精神",唤醒新时代公务员的公共服务精神,形成完善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的长效激励。  相似文献   

5.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形态的日益转变,人才成为新的稀缺资源,而人力资源成为生产关系中最积极、最活跃的要素。管理工作中如何通过人的动机激励来有效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绩效,为企业增加更多的利润,是企业在管理中非常注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组织激励与知识员工的信息产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飞  冯帆  杨忠 《经济管理》2008,(1):11-16
本文以知识属性为组织激励效果的调节变量,即当个体对知识属性的认知不同时,外生激励促进个体产生知识转移的内生动机的效果不同。以江苏省两家大型商业银行信贷部门员工为对象的实证研究(N=307)支持了本文的假设。本文为冯帆、廖飞和杨忠(2007)的理论模型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7.
企业管理中,有效激励可以激发员工活力,帮助实现组织目标.本文从人的工作动机进行分析,提出了工作动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这一研究课题的重要性,根据工作动机把人分为事业型、生活型和事业生活并重型三种类型,并针对每种类型提出了有效激励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冯星  贾尚晖 《生产力研究》2014,(2):113-117,122
我国上市公司从2006年开始实施规范的股权激励,至2012年底已经有307家公司先后推出了股权激励计划。对于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动机是什么,以往的研究尚存在争议。文章首先回顾了关于股权激励动机的主要观点,然后专门针对股权激励计划草案,引入Black-Scholes模型并加以整理,对实施股权激励动机的强弱加以衡量,从公司治理、成长性、公司性质三个方面加以检验。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主要基于激励动机实施股权激励计划。  相似文献   

9.
返乡农民工创业动机及激励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创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持久的,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可以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可以解决部分就业问题。以创业带动就业,正是当前很多地方解决农民增收和就业问题的一条新思路。要想更好的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农民利用所学到的技术和经验返回家乡去创业,就要分析促使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动机,了解影响其返乡创业的因素,进而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更好的扶持政策,来吸引和扶持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  相似文献   

10.
企业管理中动机激励的逻辑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认识动机激励企业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和对物的管理。对物的管理对象,在生产要素中指土地、厂房、机器 设备、原材料、能源等;而对人的管理对象,在生产要素中指劳动力。虽然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也成为生产要素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知识的创造、运用者仍然是人。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一定的想法决定的,而这一定的想法是由需要引起的。当人们 有了某种需要并且这种需要未能得到满足之前,人们会处于一种计算期望值的内心紧张状态 中,从而使这种未实现的期望值成为自己从事某种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  相似文献   

11.
动机是学习的基本心理因素之一,是英语学习成败的关键。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影响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因素除了教师因素外还有学生等多因素。有针对性地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措施,利用一定的诱因,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  相似文献   

12.
刘英侠 《经济师》2007,(5):131-132
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学生的个性出发,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掘他们的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对人的要求,而高校教育的前沿———课堂便成为教育、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对激励理论的总结分析,联系高校课堂的现状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3.
运动员的培养是国家大事,尤其是新时期的运动员,他们肩负着争取国家荣誉的重任;同时,体育事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因此,我们应该了解到新时期运动员的需要特征,运用适时的激励方法,以逐步取得体育事业的良性发展。通过问卷调查、采访咨询以及融合多门学科、理论联系实践等方法,多角度、深层次地阐述了论点。  相似文献   

14.
15.
作为高职院校领导也要掌握激励理论,合理运用激励理论。首先用麦克里兰的三重需要理论将教师群体进行分类;其次用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分析教师对学校激励方式的心理感受;最后用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和弗罗姆的期望理论分析教师对学校激励方式的行为反应。  相似文献   

16.
国有企业利益相关者对国企初次收入分配的公平偏好和国企经营目标的多元性,导致政府仍然保留改制后国企经营者的选择权和定薪权,这是造成当前国企经营者激励难题的根本原因。由于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渐进性和国企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这些造成国企经营者激励难题的社会性约束短期内难以根本消除。所以,新时期国企经营者激励制度改革和创新必须另辟蹊径。只有大力借鉴行为合约理论的相关成果,着眼于经营者公平偏好、利他主义等非货币动机的培育和运用,才能实现可行突破。  相似文献   

17.
阮侠波 《经济师》2007,(12):195-195
创业型企业在当今社会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由于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企业要想生存下来,对核心员工的激励就显得尤为重要。科学有效的激励,可以强化和提升员工实现企业目标的行为,对提高企业绩效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文章主要通过把握创业型企业核心员工的工作动机来提出激励机制。文章对工作动机的把握主要是以期望理论和公平理论为基础,再结合在几家创业型企业中做的问卷调查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公司内部治理论出发,在公司规模和董事会规模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运用门槛面板模型对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与企业成长性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本研究基于2004-2013年的民营上市公司数据库,对董事会治理与企业成长性进行了门槛面板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与企业成长性会因为公司规模差异而呈现出显著的门槛效应,表现为当企业规模较小时,两者关系负相关,而当企业规模较大时,二者负相关的程度有所减弱。同理,在董事会规模存在差异时,董事会治理与企业成长性也会存在一定的门槛效应。修正了原来基于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董事会治理理论,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提出了民营企业应基于具体规模采用不同的成长战略的策略思考。  相似文献   

19.
激励就是激发人的行为动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就是激发士气,鼓舞干劲,即通过某种有效方法,激发调动员工积极性的过程。薪酬激励只是员工管理中采用的最基本的激励方法。一般认为,给员工提供更高的薪酬、更好的待遇就可使员工快乐,达到激励效果。其实,我认为金钱的确实是激励员工的主要因素,一个稳固的报酬计划对吸引、保留优秀人才的确非常关键,但在实践中金钱并不总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在许多方面它也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原因很简单,金钱所起到的激励作用具有短时性,额外得来的现金很快会被员工花掉并很快被遗忘。而公司希望的激励却是长期性的。事实上,一些非现金却能有效激励员工的方法一直被企业管理层所忽视。下面介绍一些不提高薪酬激励员工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在全国各高校掀起了一股大学生志愿服务风潮。随着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不断壮大,志愿服务的动机也逐渐趋于多样化。志愿服务动机会影响志愿者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是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中一项重要而常被忽视的因素。结合在大学志愿服务组织中组织志愿活动的实际经历,分析当代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动机,并针对不同动机的志愿者提出相对应的管理建议与激励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