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房地产市场"量价齐升"的发展背景下,政府意在通过紧缩货币政策来收紧传统银行信贷,使房价"降温",但政策的实施往往未达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我国影子银行作为传统融资方式的一种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房地产价格起到支持作用。那么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对房价的影响效果究竟如何?文章通过构建RBC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基于我国2014-2018年全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按全国及三个经济地区层面分析了货币政策与影子银行对房价的联动影响。结果表明,紧缩货币政策的确可以平抑房价的大幅上涨,但是由于影子银行不受传统融资政策的限制,反而成为房地产企业的另一条融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房价的提升,削弱了货币政策效果。基于结论,文章对进一步稳定房价、强化货币政策效果以及规范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等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DNK-DSGE框架下引入了包含影子银行的金融中介部门,将影子银行视为商业银行信贷投放体系在高风险领域的延伸,并探究了该中介体系对于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正向的利率冲击虽然抑制了商业银行信贷并降低了低风险企业的杠杆,却引起影子银行体系的扩张以及高风险企业的加杠杆行为,负向的利率冲击则恰好相反。影子银行呈现明显的逆周期特征,在对传统间接融资体系形成有益补充的同时,也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此外,影子银行经营者的风险偏好以及经营者、所有者之间的代理问题会对影子银行利率和宏观经济变量产生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探析——基于传导渠道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双喜 《经济师》2010,(1):94-95
文章对货币政策传导理论中的利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信贷渠道进行了分析。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利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和信贷渠道存在的不畅问题,针对传导渠道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经济师》2017,(1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虽信贷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重要性有所下降,但由于我国存在利率及汇率管制,资本市场亦有诸多缺陷,使利率渠道、汇率渠道及资产价格渠道有效性受到极大抑制,信贷渠道依旧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5.
赵亮  沈坤荣  周菲 《金融评论》2021,13(2):12-30
影子银行是信贷配给条件下民营企业融资的代偿性制度安排,治理影子银行风险将导致民营企业融资约束进一步收紧.本文构建了一个引入"信贷配给强度"的DSGE模型,提出信贷配给强度是驱动影子规模变动的重要动因,金融监管对民营企业融资的影响程度受信贷配给强度影响,治理信贷配给问题可以缓解金融监管与民营企业融资间的政策冲突,并在长期内实现影子银行的自我抑制."十四五"时期应以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为契机,探索纠正信贷配给的制度化政策框架;改革优化政策性金融体系,搭建支持民营中小企业的信用供给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6.
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颖 《当代财经》2005,(12):47-48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作用小、见效慢,表明其传导机制效率低。现有研究大多是从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途径以及非货币资产价格传导途径上找原因,认为利率尚未市场化、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发展滞后是货币政策有效的重要制约因素。但从我国现实来看,要解除这些制约因素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因而信贷渠道仍然是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受经济环境与市场不确定性的影响,中国企业经营活动利润受到影响,而逐渐涉入金融化活动,以追求金融资产投资的利润.文章以2008-2019年沪深上市公司数据,实证研究货币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与此同时,还考虑了商业银行价格竞争的调节作用,验证是否对货币政策与企业金融化之间有促进作用,并比较分析不同产权制度上市公司的差异.实证结果显示,货币宽松程度越大,上市公司的金融化程度越高,且民营企业的金融化速度明显高于国有企业;其次,银行价格竞争对民营企业在货币宽松环境下的金融化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货币政策影响实体经济的方式和路径,即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因此,一直以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信贷渠道理论作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理论之一,对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信贷渠道在我国的发展以及其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重要性,认为信贷渠道在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中是有效的且占主导地位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着力研究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货币政策应当如何应对。为此,本文构建了DSGE模型对比分析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传导机制,结果显示在信息不对称和有限债务的条件下,银行存在着道德风险,会过度地主动承担风险。为应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造成的低效率,本文设计了“最优”货币政策规则:货币政策应适当容忍通货膨胀的波动,优先关注实际利率,以降低由银行风险承担行为所导致的社会福利损失。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影子银行规模已经达到GDP的一半,因此研究与之相关的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影子银行具有特殊的信用创造功能,能影响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选取2008~2013年的月度数据,通过建立VAR模型、Johansen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分析、方差分解等方法,实证研究影子银行在计量角度上对货币政策各层次的影响效果。结果显示:影子银行规模与通货膨胀率、广义货币供应量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影子银行规模对物价有较强烈冲击,同时对货币供应量有时滞性的长期影响,在一定时间内对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这说明需要出台相应的措施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  相似文献   

11.
影子银行的过快发展会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不利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削弱了货币政策的可控性,不利于维持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货币供给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对此,应完善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注重社会融资总量指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应向利率中介指标倾斜。同时,调整准备金的统计口径,提高再贴现工具的效力,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  相似文献   

12.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畅通,对货币政策的执行具有重要作用,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本文对我国信道渠道阻塞的原因从货币政策的传导环境、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货币政策通过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两种途径传导,对于两种渠道在传导中的作用及效果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传导过程及存在缺陷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两种传导渠道各有优劣的结论.只有将两种渠道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使货币政策顺利传导,充分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钟薇 《发展研究》2013,(10):65-70
影子银行脱离于传统的货币政策调控范围,由于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发展迅速且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对我国的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形成了冲击.本文在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构成和特征进行阐述,分别从货币政策的工具、中介目标、最终目标和传导机制四个方面分析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我国特殊金融制度情境,本文实证分析了影子银行对企业融资约束的作用机制以及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影子银行通过拓宽短期融资来源实现了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目的,并且企业风险承担水平越高,这种效应体现得愈加明显。进一步,作为银行正规信贷渠道的替代与补充,影子银行对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随着其银行贷款水平的降低而显著增强,并且这种效应亦在高风险企业中更为明显。考虑宏观金融环境因素后发现,随着货币政策的趋紧以及区域影子银行发展水平的提高,影子银行对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会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6.
17.
文章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影子银行体系的SVAR模型来说明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的影响。随着影子银行体系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在货币政策中发挥的作用愈发明显,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了非对称性影响,在影子银行体系的作用下,宽松的货币政策有效性要强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在影子银行体系的作用下,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也存在着非对称性,最后根据相应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6年1月~2014年3月的样本数据,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 SVAR)模型分析了中国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银行信贷传导机制以及资产价格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的阻碍主要集中在对M2指标有效性以及M2向利率、银行信贷、资产价格等中间变量的传导阶段;在不同的传导机制中,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中间变量向最终目标传导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此,提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信贷传导效果方面,银行规模越大,贷款增速越小;银行的流动性越高,资本充足率水平越高,贷款增速越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对贷款增速影响不明显.从宏观货币政策代理变量来看,7天同业拆借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信贷增速具有负向的影响;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对银行信贷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M2增速对银行信贷的影响不显著.因此,为了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信贷的传导效果,央行应充分考虑银行信贷传导的异质性,实施差异化的货币政策调控,对银行资产规模进行合理控制,进一步加强对银行盈利性的管理.  相似文献   

20.
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研究——从信贷渠道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货币效用函数论证了货币短期非中性而长期中性;通过国内外对泰勒规则的验证,认为调整实际利率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重点分析中国信贷渠道存在的主要问题:银行覆盖面低、小型信贷机构比重过低和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投放集中与金融风险集中等.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提出主要政策建议:改革和健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体制、加快发展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和健全完善信贷担保体系等;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选择恰当的市场化利率规则,为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