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的博弈分析——基于创新过程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宏伟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3):30-34
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活动过程,需经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生产和商业化阶段。随着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深入,影响合作利益分配的因素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目前关于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的研究大都忽略了创新过程的演进对于合作利益分配的因素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在着重探讨创新过程演进与利益分配影响因素变化的基础上,依据创新过程对产学研合作创新进行阶段划分,将过程阶段的思想引入到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的研究之中,运用博弈论的相关理论建立基于创新过程的产学研利益分配模型,以期为实践中产学研合作的有效运行提供有意义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基于演化博弈的产学研合作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技与经济一体化成为了当今发展的主旋律,产学研合作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成为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产学研合作的稳定性,对于产学研合作各方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基于此,相对于完全理性假设下的传统博弈分析,本文应用了“有限理性”假设下的演化博弈研究方法,考察产学研合作各方的收益情况与产学研合作稳定性的关系以及产学研合作渐进稳定的过程,通过研究发现合作与合作的纳什均衡只是产学研合作稳定性的必要非充分条件,而第一次合作意愿的大小与合作效应的大小是产学研合作稳定的重要决定条件。 相似文献
3.
4.
建立居民用户参与DSM的激励机制对于我国DSM工作实施效果具有重大的影响。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了居民用户用电方式选择的演化博弈模型,运用复制动态方程方法对演化博弈的不同稳定状态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表明,居民用户对不同用电方式感知效用的大小及DSM激励和惩罚力度的大小共同对居民用户用电方式的选择产生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单纯增加DSM激励和惩罚力度会对DSM的实施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创意产业不仅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也成为政府和企业专注与投资的特点。企业之间竞合行为将直接决定其竞争力,进而影响我国创意产业竞争力与发展方向。本文基于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竞合行为,运用演化博弈的理论方法,建立了核心企业之间的横向对称博弈及核心企业与其相邻下游企业之间的纵向非对称博弈的数理模型,分析了其演变的动态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的演化方向与双方博弈的支付矩阵相关,博弈结果受到合作收益、初始合作成本、独立创新能力、合作成功率、以及双方初始状态等因素的影响,最后给出了相关建议,为整合我国文化产业集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空间网络视角,利用联合专利数据刻画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演化特征。研究发现,随着产学研主体不断增加,创新网络逐渐覆盖全国,但区域创新联系呈现出创新中心区与非中心区非均衡性。由于空间网络关系的路径依赖越来越明显,技术知识传递的非对称性分布加剧,协同创新活动呈现创新中心区位锁定,导致网络协同创新效应难以形成,整体上协同创新网络重心呈“单核”向“三核”分布格局演化,国家创新系统长期依赖少数中心区域,中心区域技术知识辐射的局部效应与区域平衡发展的矛盾不断凸现。因此,应合理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协同创新网络空间形态,推进国家创新系统向均衡创新生态系统演化。 相似文献
7.
基于创新集群内创新网络构成的视角,对政府在创新集群协同创新中的作用进行分析,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分析说明了政府对创新集群参与主体进行引导和监管促进协同创新的作用机理,发现通过政府的支持和监管,能促使参与主体"坚持合作"的策略,有利于创新集群的协同创新。同时,通过仿真分析试验对创新集群内参与主体间的合作演化博弈过程进行了模拟,证明政府的支持和监管将会促进参与主体双方的合作,其中监管机制的作用比财政补贴更加直观、有效,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从知识跨越产学研各组织边界不断循环流动过程看,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基于各创新主体知识行为协同程度分为知识共享、知识创造和知识优势形成3个递进演化阶段。在此理论基础上,将动态能力引入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流动过程研究体系,构建动态能力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流动过程假设模型,对235个研究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流动过程中,知识共享显著正向影响知识创造和知识优势形成,而知识创造又显著正向影响知识优势形成;引入动态能力后发现,动态能力对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动态能力对知识优势形成并不具备显著影响,但动态能力通过作用于创新主体间的知识共享与知识创造行为而间接影响知识优势形成。研究结论揭示了动态能力是知识优势形成的源动力。 相似文献
9.
10.
基于演化博弈的我国高能耗企业节能减排政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高能耗企业集群在低碳减排政策的引导下实施低碳生产的企业群体决策行为,需要在演化博弈理论框架下,重点研究高能耗企业集群的低碳决策模仿行为、激励性和惩罚性低碳政策对减排行为的演化影响等问题.根据高能耗企业的减排决策行为具有模仿、观察和学习过程,建立了低碳政策下高能耗企业减排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高能耗企业与政府部门作为不同类群体的演化博弈动态稳定均衡(即演化均衡)结果将是两种模式:一种是政府提供激励性减排补贴下,高能耗企业积极进行减排的模式;另一种是政府征收碳税等惩罚性政策下,高能耗企业被动进行减排的模式.最终社会经济系统的低碳政策模式收敛于哪一种状态,取决于历史惯例采取的减排模式、减排技术 相似文献
11.
余孝军 《生态经济(学术版)》2011,(4)
节能减排过程中主体的策略选择行为非常重要,通过运用进化博弈理论建立企业群体之间、企业群体与监察部门之间的博弈模型以及它们对应的复制动态方程,并对动态方程进行分析与讨论,得到了博弈模型中各博弈方的进化稳定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演化博弈论的知识联盟动态复杂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知识联盟是企业间为共同创造知识和进行知识共享而建立的联盟。本文从演化博弈论的角度,探讨了进行知识联盟的企业交互活动的复杂性可能对异质知识流的扩散和知识联盟稳定性造成多重可能结果。分析表明:一个企业实施知识流的更新(如建立知识联盟)和顺利扩散,取决于不同因素的作用,并表现出不同的复杂演化结果。对于已建立知识联盟的企业来说。这些不同的结果会对知识联盟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如果企业最终都达到主动变流知识的策略选择状态,则异质知识得以在企业间扩散,从而强化企业间的知识联盟,但如果企业最终没有达到这一状态,则企业知识联盟的稳定性将被削弱。 相似文献
13.
利润最大化的理论困惑与现实困境使广义的利润目标成为可能,其实现必须拓展主流范式中自涉与稳定的偏好假定并进行偏好的融合,从而融合后的个体偏好是自涉偏好与他涉偏好的统一;是情景依存的,内生于社会制度之中;是异质的;是演化的。基于偏好融合的动态演化分析表明:广义的利润目标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内生变量,内生于企业的生命周期之中。这对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和谐发展的探讨具有较强的学术意义与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散乱污染源治理是当前环境治理难点。论文建立了散乱污染源与监管机构之间的随机演化博弈模型,讨论了动态检查成本特征下的均衡位置及收敛性问题。计算结果表明,散乱污染源监管可能呈现完全失效、隐性失效和常规情形三种均衡状态,监管完全失效的主要原因是固定检查成本过高;隐形失效的主要原因是变动检查成本过高;常规情形中,较高检查成本会导致低治污水平,较低检查成本容易出现污染反弹问题。针对散乱污染源治理,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应积极推广监管新技术以降低检查成本;应提升违法处罚水平以降低监管所需要的均衡概率;坚持环保督察常态化以防止污染反弹。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50年代以来,信息化作为西方国家工业现代化的催化剂,极大地推动了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信息革命走过了主机时代、个人计算机时代和互联网时代,正在迈入以云计算为标志的第四个阶段。抓住世界科技革命的机遇,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形成全行业覆盖、全流程渗透、全方位推进的两化融合发展新格局,已成为中国实现工业现代化的主导战略。 相似文献
16.
基于动态博弈的政府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博弈论角度,分析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与政府之间存在着完全但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行为,结果表明政府对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给予资金扶持,同时企业采取技术创新活动可以实现企业与政府的双赢结果,这也有助于解释各国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扶持;同时也进一步从理论上解释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理性。 相似文献
17.
针对工业园区废弃物排放企业和利用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有限理性条件下生态协作各方为实现自身经济利益诉求而持续重复博弈并进而影响园区工业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问题,以进化博弈理论为分析工具,研究了工业园区生态系统演化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工业园区内部可通过建立收益分成机制、内部惩戒机制和协作文化培养机制以及采取增加个体产能、提高废物利用效率等的内控措施来实现园区工业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演化。 相似文献
18.
促进企业低碳生产和消费者绿色消费,是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件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充分保障。构建由地方政府、企业和居民多主体构成的碳税再循环系统,结合当前中国国民收入水平和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利用三方演化博弈理论研究多主体策略选择的演化过程,并应用Python程序设计语言对整个演化过程进行数值仿真,探究地方政府不同的补贴策略、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等变量对碳税再循环分配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低碳补贴和收入补贴策略之间,地方政府实施前者更能够促进居民绿色消费和企业低碳生产,但实施后者有利于改善收入不平等问题,同时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差异也会影响地方政府碳税返还政策的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