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融危机后,中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虽然经济实现了快速复苏,但资产价格上涨的压力也再度显现。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流动性与我国资产价格之间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脉冲响应函数结果也显示,流动性过剩后一般会出现资产价格上涨,尤以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脉冲响应较为明显,债券市场的脉冲响应相对不太显著。  相似文献   

2.
传染效应是指一个市场上的冲击(价格变化)对其他市场上的价格水平产生的影响.本文考虑两种类型的冲击:信息冲击(information shock)和流动性冲击(liquidity shock).信息冲击来自于知情交易者了解到的信息变化.流动性冲击是指噪音交易者由于流动性需求而产生的交易.下面我们通过考察这两种冲击对价格的影响,来分析传染效应的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推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性冲击与资产价格波动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存在着显著的流动性冲击引致资产价格波动的现象,但流动性冲击对于资产价格波动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时滞效应。对于不同的资产,流动性冲击引致资产价格波动的效应不同:对房地产市场而言,流动性冲击首先对房地产价格造成影响,但房地产价格对流动性冲击的反向影响作用并不明显,财富效应不显著;就股票市场来看,流动性冲击的效果体现得较慢,但后期二者相互影响,且关系较为稳定,存在显著的财富效应。  相似文献   

4.
宋丽平  胡晓轩 《经济研究导刊》2011,(35):130-131,160
风险和收益的关系一直是金融界和财务界最为关心的主题之一。近年来,国际上认为流动性是市场交易的基本需要,流动性风险因素对资产定价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通过对流动性风险含义、影响因素和度量方法的分析,结合调整的资本资产定价的研究,指出流动性风险对预期收益的影响在资本资产定价中应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实证检验证实了国内可转换债券上市之初的普遍折价现象.对于转债理论价格和实际价格的差异,本文考察了三种可能的解释:可转债的风险较理论模型估计的更高;可转债流动性较差;可转债发行类似于股票增发,应当出现增发折价.其中第三种解释为本文首次提出.研究结果发现,虽然国内可转债的确存在风险较大,流动性差的问题,但是本文所选用的波动率的代理变量与折价水平不存在正相关关系,波动率和流动性本身也不足以解释可转债平均超过10%的折价.可转债的上市折价水平与股票的增发折价水平近似.观察到的可转债上市折价可能只是增发折价的反映.  相似文献   

6.
张楗炆 《经济研究导刊》2015,(9):134-136,139
通过建立Engle(2002)提出的动态条件相关多元GARCH模型DCC-MVGARCH来计算时变的市场收益对市场总流动性相对变化的敏感性(协方差),进而建立三因素资产定价模型,从时间序列角度研究市场总流动性风险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股市存在显著的市场风险溢价、市场收益对总流动性变化的敏感性风险溢价以及流动性相对变化的波动性风险溢价。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证券公司发行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流动性风险,对集合资产的变现过程和条件进行了模型化,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流动性风险及巨额赎回风险的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8.
金融危机爆发时流动性的集体枯竭说明市场流动性的系统性不仅存在,而且在危机爆发产生较大市场波动时,这种流动性的系统性会显著增加,进一步加大系统性风险.本文基于Brunnermeier和Pedersen的研究思路构建模型,通过理论分析了“市场波动越大则市场流动性的系统性会显著增加”这一结论.由于市场波动增大,从融资流动性的视角将会得到单个资本市场流动性下降,而市场流动性的系统性现象存在表明市场所有资产都同样面临了流动性下降.笔者从融资流动性和证券价格波动变化两个途径诠释了市场波动变化对市场流动性的系统性的影响,这实际上是从市场流动性集体桔竭的角度解释了金融传染现象.  相似文献   

9.
邢艳鹤 《经济师》2014,(1):150-152
文章以中国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2007—2010年的公开财务报表数据为样本,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资产流动性与公司资本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资产流动性显著负相关;公司资本结构与其盈利能力显著负相关;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规模显著正相关;公司股权集中度、实际税率与公司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11.
资产价格波动是金融风险的重要指标,伴随中国经济的不断开放,中国资产价格受到了美国货币冲击的影响.本文通过相关性和因果关系分析表明,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与以贴现率表示的货币政策扩张和收缩二元指标对中国资产价格波动有较好的解释力,其他指标则解释力不足.与美国货币冲击相关的全球流动性指标对中国资产价格波动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在对中国资产价格波动的因子分析中,本文发现美国货币政策和国际资本流动是影响中国资产价格波动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流动性因素,汇率和信贷因素总的来说对资产价格波动的影响不大,但其重要性在现阶段逐渐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区分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这一崭新视角,采用前沿的系统性风险分解方法与相对重要性分析技术,准确测度国际输入性风险冲击下,全球49个主要金融市场的系统关联及尾部风险,精准识别我国金融市场的薄弱环节。同时,就不同市场冲击下各影响因素对系统性风险及其子成分的作用方向、影响力度等展开深入研究,剖析输入性金融风险的传染渠道。此外,对发达市场、新兴市场风险的影响因素与传染渠道展开对比分析。最后,本文采用条件分位数回归模型,探究各因素在不同风险分位数区间的异质性影响,并考察它们在各时期的渐进演变。在此基础上,为有效应对输入性风险冲击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从而为健全国际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流动性的研究实现对传统资产定价理论的校正成为理论研究前沿。从驱动市场流动性变化的因素出发,一方面,将交易成本所引起的市场非流动性纳入传统资产定价理论研究框架,进而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求解其对均衡价格的影响,从而构建了流动性与资产定价研究的基础理论;另一方面,放宽传统资产定价理论中对信息质量的约束,从交易机制与投资者行为等视角研究流动性形成的特殊机制,从而将流动性与资产定价的研究延伸到市场微观基础。因此,本文从流动性与资产定价的基础理论、微观基础和经验研究方法等方面回顾了近30年来这一领域研究中较为重要的文献。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复杂网络关联影响模型,对银行倒闭引发银行间借贷资产损失和关联投资产品价格下降引发关联银行损失的现象进行了研究,报告了银行系统风险有来自银行间借贷的直接风险也有来自银行投资关联的间接风险的现状,通过采用建立银行间借贷网络和银行投资关联网络进行冲击传染的数值模拟方法,结果发现通过银行间资产损失传染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因素主要是银行间资产与银行资本金的比例,还有银行间的借贷网络结构.提出市场投资种类和银行持有资产在一定的小范围内,才会引发银行投资资产的关联传染的实际现象,研究结果指出银行投资资产损失关联传染和银行间借贷损失传染叠加,会使风险冲击加强,银行倒闭传染加速,很容易形成银行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15.
风险价值VaR在风险测度理论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具有概念简单、易于理解和综合化的特点,已经成为度量市场风险的国际标准工具。论文首先介绍了风险价值提出的原因,接着分析了VaR模型的系列改进:CVaR、ES、ES(n)。流动性是市场的生命力,而VaR一直忽略了流动性问题。要准确地计量风险就必须考虑流动性对市场风险的影响,对传统的VaR进行流动性调整。文章最后对最近几年流动性调整的风险价值测度模型La-VaR、La-ES的研究现状和局限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对未来关于风险价值、流动性和市场风险计量进行了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转化机制和资产再配置机制,是检验新时期中国制造业是否具备适应国内外市场冲击的韧性和市场有效性的关键问题。本文选取2004—2020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构建需求转化方程与资产配置方程,对国外需求冲击下的需求转化及资产再配置过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在国外需求萎缩冲击下国外需求向国内需求的转化能力是有限的,而内需拉动并未能有效促进企业进行资产再配置。同时,国外需求的扩张冲击与萎缩冲击对资产再配置的作用机制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研究成果表明,外需萎缩虽然有激发内需市场潜力的作用,但化解能力有限,应兼顾国内外市场,以内循环重塑外循环;依靠市场力量未能完全有效地促进资产再配置,因此应将产业政策作为市场失灵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7.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指银行满足存款人提现需求和借款人正当贷款需求能力。它体现在资产流动性和负债流动性两个方面。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由于本身掌握的流动性资产不能满足即时支付到期负债的需要,从而使商业银行丧失清偿能力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商业银行在运行过程中面临着国内外诸多风险,  相似文献   

18.
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监管和风险防范需要立足于对市场间相依结构的正确认知,股票市场异常波动中监管政策的实施和市场主体的反应所带来的流动性冲击反映在典型股指收益率的结构变动上.在估计异常波动时期,典型股指收益率序列的边缘分布特征和联合分布特征能够量化流动性冲击事件的资本市场结构影响.在异常波动期间,市场间的相关性结构稳定、矩特征大幅波动、杠杆效应和泰勒效应均增强.因此,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应着重于结构,立足于长远,坚持投资者适当性和账户实名制原则,实施穿透式风控措施,准确把握主体激励和约束,扩展监管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最新发展的弹性网络收缩技术,构建高维收益溢出与波动溢出网络,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全面考察了50个国家(地区)股票市场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传染关系,并对其背后的驱动机制展开了深入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全球股票市场的风险溢出表现出显著的地理溢出效应。贸易依存度与资本开放度较高的经济体间,金融风险传染效应更为明显。同时,单一市场对国际市场的风险冲击与其疫情严重程度显著正相关,而海外疫情风险的持续上升将加剧本土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尽管现阶段中国资本市场呈稳定发展态势和较强韧性,但需对此保持审慎乐观态度,全球疫情仍在蔓延乃至反弹,未来中国资本市场仍将面临外部金融风险的冲击。在此基础上,本文从突发公共危机治理的新视角,为有效应对疫情冲击、防范输入性风险传染提出了相关建议,从而为健全国际金融风险监控机制提供了有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导致全球经济发展不确定性上升,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使得全球外汇市场剧烈震荡.在此背景下,本文考察了疫情发生前后全球外汇市场风险网络变化、疫情冲击对全球和中国外汇市场风险的影响,以及基本面和政策等因素对该影响的增强或缓释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从疫情发生前后全球外汇市场风险溢出结果来看,新兴市场国家是全球外汇市场中主要的风险输出者.新兴市场国家自身汇率风险较高,且在疫情发生后其汇率波动幅度更大.(2)从疫情病例对外汇市场风险回归结果来看,确诊病例增多的不利消息显著增加了外汇市场的风险水平,且影响效果高于治愈率提高这一有利消息的风险缓释作用.进一步来看,其他金融市场的风险共振效应会放大疫情冲击对外汇市场风险的影响,实体经济和政策的风险分散效应会减弱疫情冲击的影响效果.(3)从中国外汇市场来看,疫情发生前后,中国外汇市场波动率呈递增态势,且中国由风险输出方转向风险接受方,防控输入性风险是当务之急.进一步地,中国实体经济风险高时,解决国内经济发展问题成为重中之重,但防范输入性风险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