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期环境保护的战略方针: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是我国政府近年来追求的核心目标,也是新时期环境保护的重要战略方针。环境保护领域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体现“环境保护为了人民,环境保护依靠人民”的根本宗旨,就是要以解决威胁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环境问题为首要工作,以公众健康的标准来制定环境保护的标准,强化节能减排,改善环境质量,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民生问题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重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改善民生须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与民生休戚相关、密不可分。本文试从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保障和服务民生、促进和谐发展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江南论坛》2013,(3):F0002-F0002,F0004
无锡市惠山区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把改善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与时俱进的新需求。为了进一步加快美丽惠山的建设步伐,惠山区委区政府提出了经济优质而宜业、环境优美而宜居、生活优越而宜人的"三优三宜"建设目标,以更高的标准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断加大民生工程投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优化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本刊记者 《商周刊》2011,(18):87-87
关注民生,教育先行,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对促进经济方式转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季芳 《新经济》2022,(11):15-18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要由人民主体地位观、根本宗旨、民生福祉、奋斗目标组成,本文从民生福祉的视角探析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是对党的人民观的丰富和发展,具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上的必然性,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实践中的必然要求。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养老和就业是民生内容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6.
幸福感是人民群众对自身生存发展所处客观环境满足程度的心理感受。提高幸福感,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的普遍永恒追求,更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体现。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民众幸福感具有阶段性特征,反映了不同发展时期民众追求目标和认知程度的变化。在现阶段,关注和改善民生是提高我国民众幸福感的根本着力点。民众幸福感源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其中文化发展繁荣则属于提高民众幸福感的精神条件。  相似文献   

7.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每一项工作都与民生密切相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自觉把人民群众最期盼、最迫切、最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作为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全面提升工作标准和服务水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谋划工作,确保人民赋予的检察权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重要的职责.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成为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 一、习近平民生幸福观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4]十分明确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习近平关于民生幸福的论述,明确了“民”的范畴涵盖全国各族人民、全体人民,当代人与子孙后代;而“生”的内涵包括衣食住行用等物质生活、“教业保医养”等社会生活、精神文明建设等精神文化生活、权利平等等政治生活和环境优美等自然生活.而人民幸福生活的目标是共同富裕、公平正义.在习近平治国理政经济战略思想中,民生是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9.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蓝图的具体写照,其中以人民为中心是始终贯穿“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主引线,也是其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为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筑牢物质基础,是为夯实人民民主的政治根基,也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在社会发展中对保障和改善民生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一切都蕴含着在建设美丽中国中以人民为中心的目标宗旨。  相似文献   

10.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危与健康,是坚决不可忽视的。龙江县从关注民生民意、构建和谐龙江的实际出发,健全长效机制,认真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为人民群众营造安全生活环境,取得阶段性成效。  相似文献   

11.
余军 《发展研究》2008,(2):11-13
民生问题,民心所系,国运所系.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民生问题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作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部署,强调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弱化了人们对单位和行政组织的依赖关系,多样化利益群体的不同利益诉求,增强了人们对改善民生、发展民主、保障民安的更高的要求,提升了人民对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新期待。只有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本,高度重视和体现人民意愿和祈盼,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致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切身问题,使科学发展的过程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  相似文献   

13.
构建民生财政.着力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由建设性财政到建设性公共财政,再到构建民生财政,要求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更加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构建民生财政.解决民生问题,下大气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让人民群众共同沐浴民生财政的阳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民生改善在近几年受到广泛关注。民生改善不仅能够让人民分享到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更能体现社会主义国家对人民的人文关怀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项政策,民生改善还对消费需求甚至国家的经济增长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宋仁堂 《经济论坛》2007,(18):34-36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部署。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根本问题是关注民生。近几年来,河北省肥乡县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关注民生问题,从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人手,积极构建“五道防线”,大力实施“五大工程”,“和谐肥乡”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6.
论民生与民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民生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但对于民生与民本两者的关系却认识不一。正确理解民生与民本的关系,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民生不仅包括人民的生计与生活,还包括人民的政治需求、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包括人的生命价值、健康价值和尊严价值等内容。民本就是“以民为本”。民生是目的,民本是前提。民生和民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7.
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顺利召开,将“和谐与民生”作为大会的一项重要议题。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发展目标,昭示着我党立党为公、政府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中山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报告精神,把继续关注民生和改善民生列为未来工作重心,为构建和谐中山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民生经济,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不断提高人民福利(包括物质、精神、发展等层面)水平,进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理想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就是在发展全过程中让全体人民充分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并分享发展成果。“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发展民生经济,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从中得到更多实惠,必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持久、更强劲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经济师》2019,(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民生问题,重视民生建设,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思想体系,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付诸实践,已取得了显著成效。文章通过追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民生思想的理论渊源,分析归纳其内涵,探析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问题中,最突出的仍然是民生问题,它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解决新时期的民生问题必须要有行之有效的政策支持。民生财政的终极目标就是关注和改善民生,通过对民生财政的内涵和政策趋势进行研究,可以从制度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