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天。然而,近年来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已敲响了人们打好"保胃战"的警钟。基于当下的食品安全现状,文章通过食品安全透明度、社会信任度及预警机制的影响因素分析,建立了相应的结构方程体系,动态检测了可测与变量因素,针对得出的结果和当前的食品安全监管状况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了应对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提高消费者参与在改善食品安全治理水平中的作用,文章运用文献归纳和逻辑演绎的方法,搜集了消费者以及消费者参与的相关研究论文成果,将消费者互动及消费者信任纳入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路径中,具有新的研究可行性。创新性地引入新的连续中介因素,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构想基础,为相关机构指出一条可行的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3.
消费者信任修复研究评介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任修复是在信任衰退的情形下,信任违背方采取一定的修复方式,恢复和提升受害方对其可信赖性的感知水平,修复受害方的信任意愿,实现信任重建或信任水平上升的过程。金融危机以来层出不穷的企业信任危机事件极大地损害了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在信任违背之后修复消费者的信任对企业来讲迫在眉睫。本文从信任修复的必要性、信任修复的影响因素、信任修复的策略以及信任修复的过程机制等方面批判性地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中国消费者网络购物中信任与不信任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任作为制约消费者网络购物的关键因素已经得到普遍认可,但是目前对于不信任的研究还很缺乏,尤其是在中国人“信任自己人,不信任外人”的信任模式下,消费者在网络购物中所面对的恰恰都是所谓的“外人”,这就使得对于“不信任”的研究在我国尤为重要。论文把不信任纳入到研究模型中来,分析了信任的三个维度:能力、正直和善意分别对信任和不信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能力发挥了“激励因素”的作用,而正直和善意发挥了“保健因素”的作用;同时论文还进一步分析了信任和不信任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发现信任和不信任对消费者信息提供意愿的影响不显著,但是不信任比信任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化条件下的传统型中国乡村,生产、生活、乃至交往都被卷入了一个开放、流动、分工的社会化体系之中,以往那个封闭、保守、内敛的传统乡村社会中的乡村信任模式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受到了不可避免的冲击与影响。本文从社会流动对于传统村庄信任模式的冲击的角度思考在社会转型期条件下构建村庄信任模式的理性道路。  相似文献   

6.
杨梅 《改革与开放》2016,(15):54-55
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伴随着人际关系的变迁,人际关系变迁而形成的“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在社会信任模式上表现为不同的特征,前者表现为人格信任,后者表现为制度信任.  相似文献   

7.
盛立强 《特区经济》2010,(2):146-148
由于中国社会将信任建立在家族血缘关系上,社会信任普遍缺失,家族制就成为民营企业的唯一选择。民营企业要想走上职业化管理之路,打破家族信任、构建社会信任就成为必然选择。一方面,作为外部社会制度的供给者,政府应构建以法制为基础的社会信任机制;另一方面,作为内部企业制度的供给者,家族企业应建立健全各项内部制度,构筑委托代理双方的心理契约,使之形成长期稳定的信任模式。  相似文献   

8.
试构建消费者对移动电子商务的信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静  刘培刚 《特区经济》2007,219(4):303-304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日益普及,尤其是全球手机用户的爆炸性增长,电子商务中新兴的分支——移动电子商务的市场潜力被越来越多地挖掘。在移动运营商、ISP、IPP、ICP和设备提供商等欢欢喜喜地等着获取巨额收益的同时,我们需要理性地思考一下移动商务可能并正在遇到的障碍因素,尤其是信任障碍,以及怎样消除信任障碍。本文将从这个角度出发,试图破除消费者对移动商务的种种猜疑,逐渐建立消费者对它信任的框架模型。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作为中国居民的主要群体,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随着改革开放逐渐深化所带来的生活和就业压力,对其社会信任度和幸福感产生了较大影响。而在当前转变发展方式的改革开放新阶段,农民仍是推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的幸福感直接影响到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意义。因此,影响农民社会信任和幸福感的因素应受到广泛关注,且在政策层面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食品安全关系到全社会的最基本利益,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频频发生,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引起了大家的普遍关注.由于食品行业具有特殊性,所以食品企业也就具有一些特殊的社会责任.文章分析了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的现状,得出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亟待加强的结论,然后从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视角来探讨如何促进食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出应该从企业、政府、媒体、消费者、第三方认证五个方面来共同努力,促使食品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1.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对消费者的人身健康和财产安全带来了许多隐患和损害。因此,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更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发展。本文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力量现状入手,分析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还提出了社会力量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由于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老百姓的关注。出现这类问题是多方面导致的,缺少社会责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刘新荣 《特区经济》2007,219(4):101-103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资本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话题。它不但成为解释企业持续发展的理论,也被奉为探求组织发展的有效方法。信任是社会资本的重要内容。信任资源不足是我国民营企业成长的瓶颈。本文通过对我国民营企业中信任型社会资本的现状分析,提出民营企业应加强信任型社会资本的挖掘和建设,以促进我国民营企业可持续成长。  相似文献   

14.
倪自银  倪晔 《科技和产业》2014,14(8):128-133
从网络卖方角度出发对消费者信任展开研究,构建基于网络卖方的消费者信任影响因素模型,并提出了相关假设。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消费者信任影响因素进行探索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网站品质、网站交易安全性、卖家声誉、卖家信任特征对消费者信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网站规模、网站知名度对消费者信任没有显著影响。根据研究结果为网络卖家提高竞争力提出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78,自引:0,他引:78  
本文从中国面临的食品安全问题的表现入手,分析其后果的严重性。进一步从市场失效角度分析了政府已有的措施未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食品安全与现代企业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食品频频发生安全事故,凸显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的不足抑或缺失,也反映出企业普遍忽视和故意逃避社会责任的问题,以致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为确保食品安全,需要运用法律规范、制度约束和舆论监督等措施,促使企业转变经营观念,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7.
周伟 《魅力中国》2010,(26):176-176
本研究运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1965年版)、《儿童马氏量表》(版本Ⅲ)对280名高中生进行测试,利用SPSSl6.0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探讨了高中生的社会支持、人际信任和自尊的关系。结果显示,高中生自尊与社会支持、人际信任关系密切,受性别、年级、家庭来源和校际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信用经济,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信用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本.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信用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是一切制度和规则得以确立和运作的基础.是良好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的根基.是一切明的立足点。离开了信用,市场经济就寸步难行。  相似文献   

19.
信任在消费行为和人与人互动关系的研究中,一般被设定为调节因子,用以验证它对启发人的行为态度和合作意图的效益。社会上不同层次的连续交换活动和人际脉络的建立都是由信任驱动。经过对社会交换论四个因素的实证研究,发现其对促进生态消费行为存着正面影响。本文通过对信任相关研究文献的追踪,并整合不同研究的结果,概括信任具备预报独特性,因而从理论的视角探讨信任对社会交换论的四个因素产出的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20.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息披露反应行为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食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而信息披露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基本途径。目前消费者获取食品安全信息利用率最高的是电视、报纸、专业杂志,网络的利用情况不好。因此,要深入了解消费者所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提高食品安全信息采集、分析能力,提高披露信息有效覆盖面和利用率;要建立以政府部门披露为主体,其他各类社会监督机构为辅、资源共享和风险信息互通的有效食品安全披露体系,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感和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