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按贡献分配是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新发展,它由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演进而来,在分配对象、分配原则和分配过程等方面与均有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2.
剥削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是生产力发展不够充分的结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还不是高度发达,因而允许并鼓励私有制经济发展,剥削现象也就必然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不同于历史上的阶级剥削,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消灭剥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允许剥削存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行政策,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分析了历史上存在的三种剥削形式,揭示了剥削产生的经济根源是劳动生产率水平低,生产力不发达,在此基础上,得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因此,生产力成为主送剥削功过的唯一标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决定着社会主义制度下剥削的运行轨道。只有当生产力充分发展,剥削现象和行为才会补彻底消失。  相似文献   

4.
建国以来,我国在个人消费品领域一直实行着“按劳分配”的原则,并把它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从理论上讲,“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较之于资本主义剥削分配制度,具有更多的合理性和时代的进步性,它应该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但实际执行的结果却并非如此.“按劳分配”理论的初衷本是要体现多劳多得、奖勤罚懒,使自己的劳动成果与劳动收益挂钩,但实际执行的结果却不尽人意.“按劳分配”原则并没有得到真正贯彻和落实,这就使我们应对这一理论在现实中的实践做进一步的思考,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能否对这一理论赋予新的内容?这就是笔者的主要意图.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同志根据长期的认识和实践,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严谨的科学的概括。他在1992年2月南巡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这一新的概括揭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两个方面,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具有重大的哲学意义。(一)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定义是…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两者从不同角度回答了我国需要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难题。邓小平在分析我国生产力水平发展的基础上指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生产力不发达的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并在总结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和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概括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文拟对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兼容性作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平均主义的历史与现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均主义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历史上它曾经是号召农民反抗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的一面旗帜。社会主义社会本应以按劳分配作为分配原则,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平均主义现象在我国现实生活中却有增无减,并成为社会主义改革进程中的一大障碍和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应克服平均主义观念,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一、理顺财政基础理论的依据改革开放20年来,随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财政基础理论的依据,至少在下列六个方面带来了全新的变化: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论断,使我们摆脱了以往将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视为社会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探索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主题和基石,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的主要贡献是:第一,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置于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首要的基础的地位,突出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第二,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列入社会主义本质,贯穿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第三,论定“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分配方式应该能够满足发展生产力的需要,资本主义的按资分配既由资本主义制度决定,也由于其能满足社会化大生产要求,从而在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上发挥积极作用。传统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并非真正的按劳分配,初级阶段的分配形式应该是按资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按生产要素分配。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劳动具有新的时代特征。在此情况下,如何看待精神劳动也创造价值,如何把握劳动价值步与按劳分配、按要素分配的关系,如何认识现阶段我国私营企业主的经营管理活动,是深刻认识劳动价值论必须探究清楚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中国分配制度改革来看 ,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只不过是一个刚刚开始的突破性进展 ,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进步。但我们相信 ,它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意义 ,一定会在未来的漫长过程中不断放大地显示出来。真正实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是实现收入分配差距合理化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十六大报告进一步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 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进一步强调了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政策。效率的高低关系着一国经济的增长,社会公平与 否关系着社会的稳定。搞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相似文献   

14.
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剥削观,是对我国是否存在剥削问题进行解释的基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得到相应份额,就不存在剥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确存在剥削的事实,但不能承认剥削合法,消灭剥削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5.
随着市场化、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与市场经济同处于转型期的劳动关系,正处于巨大的制度变迁时代。当前我国现有劳动法律体系的形成,为解决劳动争议提供了配套的法规依据。劳动争议既是劳动关系主体之间的一种对抗性矛盾,也是一种非对抗性矛盾。劳动争议的矛盾固然可以转化,然而,当事人任何一方的不当行为,往往促使矛盾激烈化。因此,把当事人之间的协商机制作为解决劳动争议的基础性程序,坚持协商原则,加强工会的自身建设,发挥企业在预防、协商处理劳动争议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关于劳动收入初次分配公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收入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基本组成部分。关于劳动收入初次分配的公平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劳动收入初次分配公平包括分配权利、分配机会、分配条件、分配规则、分配过程和分配结果公平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分配规则、分配过程的公平特别重要。在劳动收入初次分配中必须将公平与效率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分配是否公平虽然无法摆脱个人主观判断,但是可以通过各种客观的内在和外在尺度进行判断。分配公平应该是社会的基本价值诉求。要实现分配公平,既需要整个社会坚持公平的价值取向,集合各种促进劳动收入初次分配公平的因素和机制,也需要遏制各种导致劳动收入初次分配不公平的因素和机制。  相似文献   

17.
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实践需要我们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与拓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为统筹城乡发展指明了方向,即缩小农业与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一是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对此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二是要增加农业增加值,发展现代农业,这方面,舒尔茨基于人力资本理论提出的通过向农民投资来改造传统农业的思想则为我们提供了可行之路.农民获得足够多的知识和信息,无论对于发展现代农业,还是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都非常重要,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关键.而目前我国城乡之间知识和信息分布不均衡,应强化大众传媒的教育功能和信息传播功能,通过大众传媒的城乡均衡发展促成知识和信息的城乡均衡分布,进而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企业作为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它与职工是通过劳动合同的形式确立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因此,劳动者与企业之间实际存在的是劳动雇佣关系。对由于劳动收入低下引发的贫富差距,采取增加社会福利支出,利用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体制外的调整不能代替体制内的解决方案。面对贫富差距的扩大,政府有必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干预,形成有利于劳动者的就业市场,营造体制内有利于劳动收入分配的市场格局。  相似文献   

19.
农村劳动力素质与农业经济的发展存在必然的联系,两者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本文以广东省河源市的实际数据为基础,通过经济学、统计学的数据分析来剖析两者的内在关系,从数理上明确了两者的相关性及相关程度,为进一步研究如何通过提高河源农村劳动力素质来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也使得两者和谐发展的对策具有理论上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0.
要理解《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首先涉及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反映的是分工协作下的劳动者和自然的关系,是使用价值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利益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1版序言中对研究对象的表述和三卷《资本论》中从不同角度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分析,得出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论。这样的理解对于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创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