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希红 《金卡工程》2010,14(7):36-37
酒后驾车给公共交通安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近期,酒后驾车肇事案件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关于酒后驾车犯罪的定罪问题存在普遍争议,有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有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为了更有力的打击酒后驾车行为,有必要加大对一般饮酒驾驶行为的行政处罚力度,同时要在《刑法》中单独设立"醉酒驾驶罪",以明确对醉酒驾车犯罪的刑罚。  相似文献   

2.
2012年3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第十七条中明确规定,驾驶人未取得驾驶资格、醉酒、吸毒、滥用麻醉药品或者精神药品后驾驶机动车以及被保险人故意制造交通事故(以下将这些情形统一简称为"醉驾"),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即交强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交强险需要为醉驾买单"的消息一出,引起社会各方的关注与讨论。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保障》2014,(9):52-53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的规定,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规定,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由此可见,醉酒驾驶机动车辆属于违法犯罪行为。个人虽然依法参加了社会保险,但对于因醉酒驾驶机动车辆发生单方面交通事故而产生的医疗费用能否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未明确,该类费用应否纳入基金支付范围?  相似文献   

4.
沈佳民 《时代金融》2011,(29):41-42,46
《修正案(八)》于今年5月1日开始生效,对于醉酒驾驶行为有了相关刑事法律规定加以调整。在司法实践中,如何适用危险驾驶罪处理这类案件也成为了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此次,危险驾驶罪的设置采取了抽象危险犯的模式,体现了刑法介入的早期化,为了限制处罚范围,防止刑法对国民行动自由的不当干预,只有认清抽象危险犯的概念及性质,才能确保处罚的妥当性和合法性。本文从抽象危险犯入手,分析并厘清了醉酒驾驶行为的主观心态、犯罪形态、醉酒标准等方面的认定,并提出了该罪的相关立法修改建议,旨在完善危险驾驶罪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在今后司法实践中,更为妥帖地适用刑法处理此类犯罪。  相似文献   

5.
数字     
11万元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自2012年12月21日起施行。该《司法解释》明确规定,对于无证驾驶、醉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后驾驶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以及驾驶人故意制造交通事故的导致第三人人身损害,当事人请求保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近年来全国各地发生的多起危险驾驶案件,以《刑法修正案(八)》的颁布为背景,从危险驾驶行为的严重危害性和设立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危险驾驶的一般理论问题,对危险驾驶的立法和实践进行了比较研究.就我国危险驾驶罪的犯罪构成及其定罪、量刑和体系的完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期对立法和司法实践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假想不犯罪作为刑法认识错误理论中的一部分内容,对刑法中一些特殊行为的定罪与量刑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由于假想不犯罪与主观上无过错的意外事件之间有着许多相似点,所以出于对假想不犯罪理解的不同,目前理论界出现了对假想不犯罪行为是否予以定罪、定罪后是否减轻刑罚等问题有诸多不同的观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假想不犯罪行为予以进一步分析,以行为人对行为结果的认识程度为标准,更好地将假想不犯罪行为与主观上无过错的意外事件区分开来,以指导我们的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8.
李树远 《金卡工程》2009,13(10):83-83
刑法将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规定在第114条与第115条之中,是指故意使用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以外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醉酒驾驶作为一种对公共安全极具危险性的行为,是否应定性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本文借助一案例,具体深入地讨论醉酒驾驶行为定性的刑法理论根据和实践措施,并对醉酒驾驶所引出的刑法解释问题附带作理论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曹晓丹 《金卡工程》2010,14(8):69-70
关于有身份者与无身份者能否实施犯罪共同实行行为问题的观点,各个国家和地域都有不同的看法,对于无身份者可在与有身份者共同犯罪中成立教唆犯、帮助犯一般来说都无异议,而对于是否能构成共同正犯则异议颇深,从某些方面来讲对于该问题的探讨也影响到了定罪量刑方面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
《福建金融》2010,(9):55-56
7月1日 福建省开始实行酒后驾驶与机动车交强险费率联系浮动制度。凡当日起,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查处的醉酒或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交通违法行为人所驾驶的机动车(其中拖拉机暂不浮动),在省内从事交强险业务的各保险公司投保交强险时,均应按照浮动标准上浮费率。  相似文献   

11.
<正>7月1日福建省开始实行酒后驾驶与机动车交强险费率联系浮动制度。凡当日起,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查处的醉酒或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交通违法行为人所驾驶的机动车(其中拖拉机暂不浮动),在省内从事交强险业务的各保险公司投保交强险时,均应按照浮动标准上浮费率。  相似文献   

12.
洗钱犯罪是为上游犯罪所获取的非法收入进行清洗、处置的犯罪,洗钱犯罪人员是上游犯罪资金清洗的协助者.如何完善法律、法规,从根本上打击洗钱犯罪,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2020年12月26日,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十一)》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洗钱罪的判定难度,但仍无法解决对上游七类犯罪以外洗钱犯罪行为的定罪问题,监管层及金融行业在洗钱犯罪方面仍存在着较大压力.本文结合近年来我国洗钱犯罪、判定及上游犯罪等情况,讨论了现有洗钱犯罪定罪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探讨了现行洗钱罪上游犯罪认定是否狭隘,《刑法修正案(十一)》对自洗钱行为的判定是否有变化,洗钱罪删除"明知"概念后对洗钱定罪的影响,以及监管机构的职责与权利义务是否相匹配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扩容洗钱罪上游犯罪、充实洗钱罪定罪类型、加强监管职权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法律先于法学”的事实意味着负责罪责评价的人类道德直觉是刑法最初的立法依据,而刑法学理论回避解码道德直觉,选择了“填充犯罪分类表”的捷径,虽有刑法教义作补充,但终究没能揭示刑法的底层逻辑。罪责评价的绝对尺度是犯罪的预期损失,因此定罪量刑需要考虑破案率、作案成功率等决定刑罚威慑水平和犯罪预期损失的各种变量。以变量评估取代要件识别,可以有效应对刑事司法实践中的定性难题。  相似文献   

14.
李笑春 《金卡工程》2010,14(10):37-38
关于犯罪故意中的明知是否包含"违法性认识"的问题历来是刑法学界争论的焦点。我国学者关于关于此问题的认识大致有否定说、肯定说和折衷说三种不同的观点,而世界各国刑法对此问题在立法上也表现为不同的模式。然而无论是传统刑法理论,还是目前我国刑法关于犯罪故意的规定均未提出犯罪故意中是否应包含"违法性认识"。  相似文献   

15.
无证驾驶肇事 保险人依法免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款》(以下称《条款》)第九条规定,在无证或醉酒驾驶、被保机动车被盗抢期间以及驾驶人故意等四种情况下肇事,"造成受害人受伤需要抢救的……对于符合规定的抢救费用,保险人在医疗费用赔偿限额内垫付。对于其他损失和费用,保险人不负责垫付和赔偿。”  相似文献   

16.
谭文军 《金卡工程》2010,14(8):239-240
2009年2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将组织领导传销行为的犯罪作为一个新增的条款写进了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这是十分必要的。这样以来扭转了长期以来将传销犯罪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的尴尬局面,不仅解决了传销行为的定罪问题,而且明确了该罪定罪量刑的标准,从而解决了一直困扰司法实践的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17.
赵磊  王帅 《上海保险》2020,(7):54-59
一、问题的提出《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以下简称《交强险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险公司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垫付抢救费用,并有权向致害人追偿:(一)驾驶人未取得驾驶资格或者醉酒的;(二)被保险机动车被盗抢期间肇事的。  相似文献   

18.
保险     
我国拟规定醉驾伤人保险公司要赔偿3月21日上午,最高法院在官网发布《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意见稿针对实践中的改装车发生交通事故保险公司是否理赔、医保外的医  相似文献   

19.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计算机犯罪也在日趋增加。面对数量不断增加的计算机犯罪,要确定犯罪、抑制犯罪和惩处犯罪,证据就成为定罪量刑的关键。电子证据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系统文件、内容数据、通信数据、日志文件、临时文件及电子辐射文件等。数字取证主要是对电子证据进行识别、保存、收集、检查、分析和呈堂,从而揭示与数字产品相关的犯罪行为或过失。  相似文献   

20.
赵桂民 《金卡工程》2010,14(3):254-255
将废票有价、高价出售的行为是一种倒卖行为,但不能对其予以行政处罚或刑事定罪量刑。以废票变造成“真票”后的出售是一种欺诈行为,应予以行政处罚或以诈骗罪定罪处罚;对以废弃车票变造成”真车票”的行为应该只能予以行政处罚。对购买废票的行为不能予以行政处罚或定罪量刑;购买废票后用于报销、超额报销或变相报销,不能予以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应以职务侵占罪、贪污罪、诈骗罪等罪名追究报销人的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