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隐喻是人类借助较为具体的事物谈论较为抽象的事物。隐喻意义的形成就是把始源域(domain)的图式结构投射到目标域上,通过始源域的结构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IN的隐喻意义的构建过程就是由始发的空间域向时间、状态、数量等认知域影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个不同的但又是互相联系,有着相似点的认知域互相作用,相似是比较的基础。分析介词IN隐喻意义的认知基础——其最基本意义,表示空间方位"体"的三维概念。  相似文献   

2.
《商》2015,(7)
隐喻是语言的灵魂,是人们认识、思维客观世界的方式。隐喻在生活中和语言中无处不在。作为认知、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纽带,隐喻在外语教学实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旨在重点阐释概念隐喻的三种分类的基本理论,即结构隐喻、空间隐喻和实体隐喻,并着重探讨了概念隐喻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也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的实质就是把熟悉的认知域概念映射到陌生的认知域中,生成新的概念,借以理解陌生的事物。“心”是人体的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在构造概念和理解事物的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对英汉“心”的隐喻词汇的认知特点的对比分析显示,英汉“心”词汇隐喻认知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的映射路径很多也是相同的。但汉语中“心”的映射面要广得多,构成的词汇也多,而英语中“heart”的映射面相对较窄,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两个民族的经验基础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隐喻具象。  相似文献   

4.
概念隐喻理论历来受到学者普遍关注。随着隐喻理论的发展,学者试图通过该理论来分析不同的文本类型。经济语篇作为一个重要的文本类型也受到极大关注。通过概念隐喻,抽象的经济概念更好地被理解,同时也增强了经济理论的说服力。与此同时,经济学隐喻还和国家经济发展情况息息相关。因此,在一个国家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使用的经济学隐喻也会存在变化。通过分析2017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主要的经济隐喻类型,阐释了在中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主要的经济隐喻类型。  相似文献   

5.
概念隐喻在经济文本里被广泛运用,概念隐喻的理解对于经济文本的理解至关重要。如何培养学生的隐喻意识成为经济篇章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考虑。  相似文献   

6.
王霖 《商》2014,(35):126-126
隐喻研究现在属于认知语言学,也就是要根据语言环境的文化、文学、上下文的的不同需要翻译者有自己一定的认知。不过在这之前,是属于修辞学。不过隐喻的翻译还是有一定规律而言的。所以本文是从概念隐喻的角度为切入点,把握其中的深层实质,认识到翻译过程其实渗透着翻译者的认知。不过,对于翻译的最终评价是不一致的,也就是不均等的翻译体现。因此,有必要对隐喻恰当的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7.
赵倩  郭晓静 《消费导刊》2009,(13):222-222
隐喻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比喻,一种生动的源自生活的表达方式。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来源域在很大的程度上在于身体的经验。本文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探讨人体隐喻化的理论基础和认知特点及诗歌中人体隐喻的反映射。  相似文献   

8.
商务用途英语中的专业术语往往通过概念隐喻来再现抽象概念。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了商务英语语篇中常见的概念隐喻。同时指出概念隐喻具有认知功能,有助于理解商务活动中所体现的经济原理和运作,了解概念隐喻能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9.
冯伟 《品牌》2011,(10)
本文探讨了隐喻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的普遍性,并以商务英语文体为例,分析和印证了隐喻由源域向目标域整体映射的认知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隐喻加工机制的探索产生了三种影响较大的理论模型:范畴涵括论、结构映射论和概念隐喻理论。本文首先简要介绍这三种模型,然后结合汉语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句分析三者的解释力。研究表明,大脑中不仅存在对事物本身属性的认识,还包括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同时大脑还具备对事物进行深层次抽象概括的能力。范畴涵括论适合于解释有关事物本身属性的比喻,结构映射论则适合于解释事物关系的隐喻,而概念隐喻则是在更深认知层面对隐喻现象的描述。此外,随着隐喻规约化程度的加深,其加工方式也会更多地从结构映射转化为范畴涵括的方式。三者是互补而不是矛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商务英语词汇存在很多的概念隐喻特征。本文在对商务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回顾的基础上,结合概念隐喻探讨BE词汇学习策略。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英汉报刊财经报道中的主要隐喻类别进行归纳和分析,论证了Lakoff提出的"隐喻无处不在"的观点,证明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许多经济概念都是由隐喻来构建的。同时,通过培养学生的隐喻意识,能迅速提高学生对于英语经济语篇的阅读能力,这也为商务英语阅读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黄萍 《中国市场》2007,(48):91-95
本文以认知语法为框架,隐喻理论为指导,对英语动词过去时的用法进行了研究,发现英语动词过去时的意义存在着从时间域向真值域和心理域的拓展、衍生,而意义的拓展是通过以距离性意象图式为基础的隐喻映射完成的。距离性是英语动词过去时的基本特征。因此,英语动词过去时亦可以定义为距离性时态:它总是表示事件/状态与参照点之间存在于或时间域或真值域或心理域的某种距离。  相似文献   

14.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还是一种认知活动。它充当了一座桥梁,人们借助它更容易定义或理解抽象的商业概念。本文将商务英语中的名词性隐喻作为主要研究的对象,通过举例分析的方法,揭示名词性隐喻在商务英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从概念隐喻这一全新角度探讨英语经贸报导中比比皆是的隐喻性表达及隐喻的理解机制,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条提高此类报导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概念隐喻普遍存在于英汉两种语言中。英汉“人生”概念隐喻既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和相似性,也具有差异性。它们都呈系统性,都从不同角度构建了“人生”这个抽象概念,从而形成了各自的概念隐喻网络体系。概念隐喻的系统性也体现了语言的系统性。“人生”概念隐喻的跨文化对比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系统性和文化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德喻。  相似文献   

17.
宋淼 《商》2013,(8):241-242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已内化成语言一部分的语言现象,存在于语言的语义、语法和语音层面,因此隐喻相应地分为语义隐喻、语法隐喻和语音隐喻。本文以功能语言学中的隐喻定义为理论基础,拟在词汇的语音层面找到隐喻的适用性,来分析当下汉语流行语的语音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18.
《商》2015,(23)
根据Lakoff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具体包括旅程隐喻、建筑隐喻、比赛隐喻、家庭隐喻、宗教隐喻和商业隐喻。本文结合Mandelblit提出的"认知翻译假设",探讨了译文中隐喻翻译所使用的策略,可以发现:政治语篇中的隐喻翻译应在两种情况下采用换译和增译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中至关重要的基础步骤之一。概念隐喻符合人类认知规律,利用已认知的概念去认识未认知的概念,寓抽象概念于具体概念。目前,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模式不仅枯燥乏味,而且收效甚微。鉴于此,将概念隐喻应用于大学英语词汇课堂,尤其是理工类高校大学英语词汇课堂中是一种新的探索。实验结果表明:概念隐喻应用于理工类高校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课堂中成效显著;概念隐喻在理工类高校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课堂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对词汇的记忆、理解和输出;概念隐喻应用于词汇教学是英语词汇学习和运用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从语用学言度来考察隐喻,探讨了关联理论对隐喻局限性和其产生的机制。该理论从人类的认知出发,把话语放到语境中加以考察,以获得话语和语境的一种动态的最佳关联为目标,使隐喻最终得到合理的阐释。隐喻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可以得到更充分的解释,关联性是隐喻认知研究上的一个理论接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