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可转债发行公司经营绩效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晶  陈收 《商业研究》2007,(6):8-12
对中国上市公司2000-2004年间发行的可转债进行研究,统计检验结果发现,可转债发行后两年内,发行公司经营绩效有小幅下降,与行业规模组对比,发行可转债的公司属于绩优公司,发行前后各项绩效指标都高于行业规模组,而与增发配股组比较,二者不存在显著差异,发行后转债组的成长性指标高于增发配股组。  相似文献   

2.
李艳 《商业会计》2012,(23):59-62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可转换债券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工具对我国证券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在国内外有关可转债融资后企业绩效下滑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公司的资本结构、成长性、条款设计、代理成本、财务风险和公司规模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可转债发行后公司绩效表现,政府以及企业的管理者都应当合理的引导和进行可转债融资。  相似文献   

3.
应用长期事件研究法,对2000-2004年间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上市公司的长期市场绩效表现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可转债发行前后,可转债标的公司的长期股票价格绩效在绝大多数区间上显著优于行业、规模与权益市值对面值比率的对照组,也显著优于等权加权和总市值加权的综合市场收益率;选择兼有债权和股票期权双重属性的可转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维持标的公司股票价格长期绩效的优良表现。  相似文献   

4.
可转债兼具债权和期权的特性.是我国企业进行融资的一种创新型工具。研究表明,企业采用可转债融资能够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和治理结构,进而不断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可转债包含着多种多样的风险,本文重点对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研究。进而提出风险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可转债兼具债权和期权的特性,是我国企业进行融资的一种创新型工具。研究表明,企业采用可转债融资能够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和治理结构,进而不断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可转债包含着多种多样的风险,本文重点对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研究,进而提出风险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何铭宇 《新财富》2006,(2):18-20
股市的持续下跌.导致增发、配股等必须以股价为参考的再融资体系的价格重心下降,而可转债属于债券,并不直接牵涉到股价且发行量大,尤其是定向发行可转债的方式,可以直接避免让二级市场“失血”,在再融资恢复后将更受企业原股东的欢迎。对于符合内地企业海外上市规定的企业来说,如果等不及国内的融资排队,也完全可以通过在海外市场二次挂牌的方式,通过定向发行可转债进行再融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冲击、银行业资本监管要求提高以及社会融资规模持续增长等多重影响下,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转型迫在眉睫,资本的补充成为了商业银行面临的首要问题。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再融资工具种类不断丰富、发展,加上2017年发布的“再融资新规”对非传统融资方式的鼓励,可转债作为一种具有股权性、债券性和期权性的再融资工具受到越来越多上市银行的青睐。当上市银行“补血”扎堆可转债时,对这一融资效应的分析就具有重要意义。南京银行作为我国首批上市城商行,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文以南京银行在2021年发行的总规模达200亿元的南银转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发行可转债对南京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最后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8.
彭莉 《商业研究》2005,(20):163-166
发行可转债上市公司的基本面状况及其融资、投资和股利分配行为具有共性,在国内上市公司存在“融资饥渴”现象以及股权融资偏好现状下,公司为发行可转债和顺利转股,会做出有利于可转债投资人的决策。对可转债价格波动进行实证分析,证实了可转债具有较大的投资价值。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可转换债券作为一种新型融资工具出现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它凭借自身拥有债权和股权的双重特性,以及相较于其他融资工具突出的优势,成为热门融资方式之一。本文选取天汽模发行可转债的案例作为研究内容,对可转换债券在不同时期下转股的融资成本进行计算,判断融资成本是否合理,以及对比天汽模公司2016年与2019年两次可转债发行,分析融资成本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给天汽模下一次可转债融资积累经验以及给同行业企业发行可转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卢邦贵 《中国市场》2014,(41):60-65
从可转债的定义出发,对我国可转债的发展历程、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可转债市场存在可转债风险认识不足、发行公司动机不纯、可转债分布不平衡等问题,对新兴产业可转债的发展提出了建立、健全新兴产业可转债法律、法规、新兴产业企业资产标准化、证券化、控制新兴产业信息不对称、建立权威信用评估机构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陈蔚  陶辉 《商业研究》2011,(6):88-93
以2001年4月至2008年10月期间的69只发行可转债的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股权分置改革为分界点,并将其分为两个部分,运用事件研究法分别对这两部分可转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股改前可转债发行产生负的公告效应,而股改后可转债发行产生正的公告效应;通过对股票的累计异常收益率与公司的财务性指标多元回归,发现股改前后结果差别较大,这表明股改对可转债市场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可转债发行的股权价值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Merton(1990)的或有索取权分析方法,对中国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行为对非流通股东和流通股东股权价值的不同影响作了深入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在中国目前股权分割的情况下,无论可转债是否按照合理价格发行,原有流通股的价值都会减少;(2)在非流通股东占控股地位的情况下,它会选择折价发行并向全体股东配售这一对其最为有利而对流通股东最为不利的可转债发行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修改可转债发行法规,规定可转债只能向原有流通股股东配售,不能向社会公众和非流通股股东配售。  相似文献   

13.
可转换公司债券赋予持有人在发债后一定时间内,选择是否依约定的条件将持有的债券转换为发行公司的股票或者另外一家公司股票的权利。可转债包含了债券价值和股票期权价值,因此具有"下跌风险有界,上涨收益巨大"的投资优势。本文重点从宏观经济周期、转债发行条款、纯债溢价率及转股溢价率、发行公司基本面等方面分析影响可转债价格的因素,并结合国内市场探讨可转债投资策略。  相似文献   

14.
可转换公司债券赋予持有人在发债后一定时间内,选择是否依约定的条件将持有的债券转换为发行公司的股票或者另外一家公司股票的权利。可转债包含了债券价值和股票期权价值,因此具有“下跌风险有界,上涨收益巨大”的投资优势。本文重点从宏观经济周期、转债发行条款、纯债溢价率及转股溢价率、发行公司基本面等方面分析影响可转债价格的因素,并结合国内市场探讨可转债投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可分离可转债作为一种创新型的融资方式,正被我国越来越多上市公司采用,但由于可分离可转债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尚短,所以迄今为止人们对可分离可转债的认识还停留在初步阶段。因此,文章主要探讨了我国可分离可转债发行的优缺点及其后果,可以为上市公司选择可分离可转债这种融资方式进行融资提供参考,也可以为有关监管部门加强对上市公司发行可分离可转债的监管,规范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可分离可转债的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刘玥 《商》2012,(13):101-101
2005年政府进行了历史性的决策,开始进行股权分置改革。股改对我国的资本市场的影响非常深刻,分离交易可转债这种我国资本市场的创新再融资产品也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新的市场环境,新的融资品种,市场主体们会对之做什么样的反应呢?分离交易可转债和之前的普通可转债有什么样的联系和区别?投资者能不能识别分离交易可转债的发行企业的真实情况?等等的问题,促使作者对分离交易可转债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黄硕 《新财富》2003,(10):36-37
招商银行去年上市筹资100多亿元,如今叉提出发行不超过100亿元的可转债方案:万科去年刚发行15亿元可转愤.今年叉拟再发行19-30亿元可转债.韶钢松山今年初增发筹资77592.95万元.半年后又拟发行21亿元可转债…我们在发愁上市公司为何得了资金饥渴症的同时.也理解其心情:谁让转债市场有这么多机构来捧场呢?  相似文献   

18.
孙晓晴  杨彦琳 《中国市场》2015,(3):129-130,158
可转债、配股和增发已经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三大方式,公司选择发行可转债受众多因素的影响,本文根据以前研究成果选择了资产负债率、公司规模、发行规模、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等因素运用logistic分析对可转债的发行进行实证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给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赵宇 《现代商业》2022,(31):145-148
伴随近年来可转债市场的不断扩容,可转债打新成为市场和监管层关注的重点。本文采用OLS回归研究了可转债申购机制由资产申购转向信用申购对可转债发行抑价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相对于资产申购,信用申购让市场投资者变得更为理性。但与此同时,个人投资者成为了可转债交易的主力,导致其发行抑价率对正股价格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20.
目前,对可转债的市场价格的研究很多,但是对可转债发行时初始转换价格确定的研究却寥寥无几。本文通过可转债的价值构成,应用纯债券价值计算模型和B—S期权定价模型反向推出可转债发行时当可转债价格等于面值时的初始转换价格。并对南山转债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南山转债的初始转换价格确定过高,而后来南山转债向下调整转换价格也证明了本文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