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各区域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但差距过大,则会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造成生产要素的不合理流动。江苏省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典型的阶梯性和不平衡态势,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江苏省整体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内容的复杂问题,因此,需要人们采用一个超越"纯经济学"的视角进行解决,而共生理论正是有效解决区域经济问题的工具。基于此,本文以共生理论为研究切入点,在全面分析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差异的基础上,应用共生理论剖析了各区域单元之间经济发展存在差距的原因,并提出了实现江苏省各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2.
从共生概念和内涵入手,研究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在此基础上,以新疆和田地区"和墨洛"经济区为例,分析了"和墨洛"经济区区域背景和旅游竞合条件,对区域旅游竞合模式和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共生模式是以对称互惠的连续共生为主体的多元共生模式.目前,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模式还存在互惠连续性共生程度低、共生秩序混乱和共生效益不高的问题,必须培育合格共生单元、加强共生秩序建设.培育市场体系、形成股权、契约、信任、文化等内生媒介.中小企业必须提高内部核心能力和对外适应能力,推进技术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4.
县域农村电商是促进乡村振兴、发展"互联网+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发展县域农村电商需要以当地县域为载体,改变过去各要素资源孤立、封闭状态,使用互联网串联互通,构建电商生态系统。本文以三明县域农村电商发展为例,基于协同共生理论,探讨县域农村电商生态圈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高校科研团队共生演化过程与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研团队是高校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功能单元和创新组织,其发展和运行的成效直接决定着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高校科研团队之间的作用关系及作用机制.本文以生物学共生理论为基础,建立了高校科研团队共生演化模型,并对高校科研团队共生演化过程与机制进行了模拟.  相似文献   

6.
界定了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基本内涵,探讨了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共生关系和结构,基于共生单元利益关系和共生单元交易频率的二维视角,对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共生模式进行了分类、总结,并对各共生模式的演化路径进行了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7.
旅游经济对生态环境具有促进和胁迫效应,而生态环境对旅游经济也具有承载和制约效应。本文以党的十九大关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为指导,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利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05-2015年黑龙江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动态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黑龙江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函数和综合发展指数均呈现出波动上升,耦合协调度表现出稳步上升趋势,协调等级逐步提升,耦合协调关系密切;在空间上,各区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函数、耦合协调度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不协调区域的内部发展差距在扩大,各个区域协调发展空间演变的基本格局变化不大。从总体上看,尽管黑龙江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在提高,但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仍很显著。实现二者的和谐共生发展需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在树立理念、健全和落实生态保护制度、推进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孙振杰  高宏  刘丽华 《商业时代》2012,(15):133-134
区域旅游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成部分,是旅游深度发展的必然趋势。京津冀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具有旅游协作发展的良好基础。基于共生理论的概念和内涵,本文对京津冀旅游协作发展的共生关系进行了判读,提出了京津冀旅游共生的一系列优化措施,以实现区域旅游的共生共赢。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成渝经济圈为研究对象,基于区域旅游合作的内涵及目标,引入种群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剖析其在区域旅游合作中的适用性,将参与区域旅游合作的各方作为具有复杂相关关系的生态有机种群,进而通过分析区域旅游合作的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和共生界面,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出区域旅游合作的运作机理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明晰旅游经济与交通业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对于产业优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共生理论,对2010-2019年东北三省旅游经济与交通业发展的综合评价、共生度、共生关系进行了测算。数据结果显示:东三省的旅游经济和交通业呈现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三省共生度均呈现δTC≠δCT>0,表明旅游经济与交通业的关系均呈现为正向非对称共生,但省际差异也较为明显;黑龙江共生系数θTM均值为0.6165>0.5,说明旅游经济对交通业的影响作用较大;吉林共生系数θTM均值为0.0902<0.5、辽宁共生系数θTM均值为0.4547<0.5,说明交通业对旅游经济影响较大,特别是吉林省。因此,为促成旅游经济与交通业呈现更加对称协调的共生关系,黑龙江省应加强交通网络建设;吉林、辽宁省应加强旅游产品开发及线路规划,以此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向好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区域层面来考察科技园区和产业集群,以河南商丘市为实证对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作为区域经济胞体的科技园区与产业集群之间存在着协同进化的关系;企业、产业、集群、园区、集聚区及区域经济则构成了具有等级体系的共生单元;区域经济、科技园区、产业集群、企业则形成了圈层嵌套的逐级共生环境;在商丘市科技园区与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存在着点共生、间歇共生和一体化共生模式。  相似文献   

12.
港口物流产业集群共生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港口独特的资源禀赋在整个物流供应链中的不可或缺,港口物流产业集群优势不断彰显,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文章将共生理论运用于港口物流集群的研究,以共生本质分析港口物流产业集群的形成,共生机制分析港口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从共生界面、共生能量及系统稳定与均衡入手,深入分析港口物流产业集群的共生特性,为合理构建和规划港口物流共生系统开辟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区域旅游合作自从20世纪80年代产生发展以来,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甚至生物学的许多理论都相继应用到区域旅游合作中。其中把生物学的共生理论应用在区域旅游合作机制中,以生物学中的共生理论作为区域旅游合作的一个新的理论依据,对区域旅游机制进行探讨,对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优化区域旅游结构,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可持续化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共生模式是以对称互惠的连续共生为主体的多共生模式。目前,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模式还存在互惠连续性共生程度低共生秩序混乱和共生效益不高的问题,必须培育合格共生单元、加强共生秩建设、培育市场体系、形成股权、契约、信任、文化等内生媒介。中小企业必须提高内部核心能力和对外适应能力,推进技术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5.
在高等教育体制深化改革以及经济区域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加强高校与区域经济共生、互动发展已成为社会研究的热点。鉴于此,本文将探究高校与区域经济的共生性发展,以期促进两者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群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其聚集过程中要求的最终产品的可运输性必然离不开区域物流系统,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的这种共生关系既涉及产业集群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也关乎区域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从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典生机制出发,分析两者相互作用产生的效应,并根据不同产业集群类型探讨与之适应的区域物流的共生模式,这对于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区域物流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介绍商业生态系统概念与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柳州市汽车产业商业生态系统的构成,阐述了构建柳州市汽车产业商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原则——互惠共生,并着重从企业、消费者、政府、非政府组织三个层面剖析了柳州市汽车产业商业生态系统的构建,希望为汽车产业的稳定发展与运行提供有价值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徐蒙蒙  王茂春 《商》2014,(34):242-243
以贵州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现状为基础,探讨贵州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发展的条件及存在的限制条件,以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工业园区为代表,将贵州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模式分为偏利共生型、非对称互惠共生型、对称互惠共生型三种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实施"一带一路"的发展倡议是国家对外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拉进了一些周边国家的发展关系,加强了沿线国家的各方面合作,同时,也加快了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步伐。在"一带一路"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作为一个经济实力强的大省,需要抓住发展机遇和提升综合实力,在国家实现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促进省内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省内产业优质化发展。对于河北省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主要是提高河北地区的生态位适宜度,提升生态位适宜度,必须要进行动化量测量,时刻关注河北省区域的生态位适宜度,有意识地提升区域地区经济发展的竞争力。除此之外,河北省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重点还应是降低能耗,解决能耗问题,构造新的发展结构,紧紧地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机遇,积极寻找发展存在的问题,借鉴"一带一路"中的治理理念,对省内所存在的问题优先解决,以此来推动省内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共生理论的起源、内涵以及研究发展框架进行梳理。对共生方法论这一新的方法论在工业共生、产业共生、企业共生、技术领域的发展应用进行详细评述。并结合现有的研究,对基于共生理论研究的狭义工具方法论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未来共生理论发展的方向,为未来共生理论的进一步开拓与探索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