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萃  杜朝运  曾凡 《南方金融》2016,(11):11-15
近年来我国货币供应量快速增加,经济增速却在下滑,经济脱实向虚现象突出,其重要原因在于金融窖藏问题。本文基于货币结构分析,发现我国确实存在显著的金融窖藏现象。三部门货币循环模型的初步测算表明,2014年末我国金融窖藏规模已达906045亿元,相当于同期M1的2.6倍、M2的74%。治理金融窖藏问题,应打破其正向强化机制,平衡金融资产投资回报率和实物资产投资回报率。为此,建议改善实体经济环境,吸引资金从金融窖藏回流实体经济;完善虚拟经济体系,促进资金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有序流动,打破资金在金融市场中空转的怪圈。  相似文献   

2.
万存知 《金融博览》2013,(17):40-41
6月前后.国内出现了货币供应量扩张快.而普通工商企业资金仍紧缺的现象.即前文提及的”资金空转”(又称“货币空转”,考虑到与实体经济部门的资金需求对应,本文采用“资金空转”说法).意在指出金融部门脱离实体经济运行.金融同业相互买卖资金寻利食利的不太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3.
市场流动性持续紧张的实质是什么?不是货币供给短缺,而是总体经济有问题,中国的货币金融市场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扭曲,货币金融与实体经济割裂问题目前依然严重,无论是何原因,中国的金融市场已经面临调整要求。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2001-2019年间资金流量表相关数据,编制部门间“谁到谁”(FWTW)资金流量表,借此观察金融部门资金流向,研究金融部门对实体经济支持情况,实证检验金融对实体经济加大支持是否真的对实体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研究表明:第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越弱,背离实体经济发展就会越严重,2014-2016年,金融部门存在一定程度的“脱实向虚”倾向;2017年之后,流入实体经济部门资金占比有所提升,中国金融部门“脱实向虚”现象明显好转。第二,从支持对象看,实体经济中,非金融企业部门是金融部门的主要支持目标。随着时间推移,金融部门对各部门的资金支持逐步趋于平衡。第三,长期来看,金融部门流入实体经济资金量增加对实体经济增长存在显著促进作用,金融流入实体经济能带动经济增长,促进我国经济实现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经济发行的货币不仅是商品或劳务交换的媒介,而且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稀缺金融资源。因价格标准采用的不同,货币的作用效率可区分为名义货币产出效率与实际货币产出效率。我国经济货币化过程中实际货币产出效率存在震荡下行与顺周期同向变动的双重趋势特征。影响或制约实际货币产出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是体制内产生的低效率、经济货币化水平的提高、经济转型期货币缺乏追逐的特点、货币需求的预防动机增强、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化。当前要提升实际货币产出效率,必须从调整实体经济结构、加强积极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稳健进取性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积极引导公众预期心理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6.
虚拟经济繁荣与实体经济放缓具有共生性。资本管制放松、货币扩张与低利率条件下的金融化导致虚拟经济繁荣。金融化分层特征表现为:经济货币化和债务化加深、金融部门膨胀和非金融企业与家庭金融化。我国金融化特征包括:经济货币化程度高企和杠杆率快速攀升、银行业主导的泛金融部门膨胀、房地产金融化和非金融企业金融化。金融化并不能改变实体经济增长放缓的长期趋势,过度金融化反而对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造成多重不利影响。经济虚拟化和资本金融化的正向反馈机制和基于风险与收益的跨期选择决策机制可以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角度为金融化提供解释。西方各国金融化治理的关键在于打破垄断金融资本权力主导的制度框架。我国的金融化治理对策包括:宏观上控制信贷投放规模和有效区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货币需求,中观上控制房地产等泛金融部门膨胀,微观上加强对企业的金融审慎监管。  相似文献   

7.
6月前后,国内出现了货币供应量扩张快,而普通工商企业资金仍紧缺的现象,即前文提及的"资金空转"(又称"货币空转",考虑到与实体经济部门的资金需求对应,本文采用"资金空转"说法),意在指出金融部门脱离实体经济运行,金融同业相互买卖资金寻利食利的不太道德行为。若利用经济学原理客观进行经济分析,可以发现"资金空转"这个非专业概念的提出,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这个现象背后折射出更大的非金融问题。  相似文献   

8.
刘晨 《新金融》2003,(4):10-11
一、衡量银行业效率的指标 在现代金融经济条件下,金融是指资金融通,金融效率就是资金融通的效率.它是指在金融市场上,在健康的金融监督管理体制下和有效的金融调节机制下,由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中介或者由融资双方或多方在市场服务体系下,以尽可能的成本(机会成本和交易成本),将有限的金融资源(货币和货币资本)进行最优培植以实现其最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9.
陈国强 《中国金融》1989,(12):17-18
1989年,浙江省金融部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在各有关部门的配合和协助下,坚持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双紧”方针,采取了紧缩银根、稳定金融的政策措施,积极筹集和融通资金,着力调整信贷结构,管好用活外汇资金,控制货币信贷投放,着手整顿金融秩序,做了大量的工作,取了一定的成绩:城乡储蓄存款持续大幅度上升;货币投放压缩,回笼增加;信贷规模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0.
尹灼 《中国金融》2022,(7):90-91
<正>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信用为基础并以间接金融为主体,有关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讨主要集中于货币银行系统的资金配给不均、融资效率待改善等。当前,构建保障实体经济循环畅通的现代金融体系,还需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我国金融体系横向金融短板,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推动商业信用成长,进一步完善实体经济部门间的横向金融功能。笔者以票据交易所电子商票模式为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两部门模型,构建了一个包含金融部门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模型,讨论了该模型的均衡增长路径,并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特别是二元结构转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金融部门产出的持续增长可以促进经济二元结构的转化,而提高金融部门效率也可以推进二元结构的转换。  相似文献   

12.
2001年,上海金融业发展再上台阶。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合计的存款规模首次超过了一万亿元,贷款规模超过了8000亿元。同时,货币投放增加,金融市场场保持较快发展,外汇形势有所好转,不良资产比例明显下降,金融改革步伐加快,金融发展保持稳定,总体运行态势良好。2002年,是上海金融业面临困难、孕育突破、有所作为的一年。上海金融部门将进一步贯彻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同时,积极应对入世挑战,加快金融改革与创新步伐,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议,为上海不断提升经济中心城市的综合功能,为上海经济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再作贡献。  相似文献   

13.
金融发展与二元结构转型——基于两部门模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两部门模型,构建了一个包含金融部门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模型,讨论了该模型的均衡增长路径,并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特别是二元结构转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金融部门产出的持续增长可以促进经济二元结构的转化,而提高金融部门效率也可以推进二元结构的转换.  相似文献   

14.
《西南金融》2006,(3):1-1
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需要一个能够高效率配置金融资源、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资金需求者和资金供给者的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随着中国经济体系的市场化,许多现实的金融需求在当前的银行体系中是不能得到满足的。说明我们的金融体系中缺少一种能使金融资源自动流向有利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效率改善的分配机制。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快我国金融改革创新的步伐,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15.
全球流动性的规模、结构、流向和币种构成等变化将对全球经济金融发展格局和金融稳定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在对全球流动性概念进行厘清和界定的基础上,分别从理论机制和经验分析的角度探讨不同维度全球流动性对通胀和金融资产价格的差异化影响,分析主要国际货币在全球生产和金融循环体系中的跨境流动对全球金融稳定的影响。结果发现,央行流动性是全球流动性的核心,跨境流动性主要影响他国债务和金融市场稳定,私人资产和跨境流动性的顺周期性变化将放大央行流动性对经济金融体系的影响。欧美等国际货币发行国可以将货币超发成本转嫁给其他国家,经济呈现“高全球流动性、低通胀和高金融资产价格”特点;工业出口国和大宗商品出口国货币跨境使用较少,金融资产价格除受本地流动性影响外,还受跨境流动性影响,波动较大。实体经济货币活性下降、资金分流金融市场、私人非金融部门加杠杆空间下降、新兴经济体出口价格低廉等因素共同作用,弱化了发达经济体央行流动性对通胀的影响。当前全球流动性面临拐点,我国面临的输入性金融风险加大。对此,应搭建系统、全面的流动性统计监测框架,提前做好应急预案和政策储备,提高风险抵御能力。  相似文献   

16.
周升业 《金融博览》2012,(23):32-33
金融资金源自实体经济循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实体经济在循环中必然游离出一定数量的货币形态资金,构成了金融资金的来源。同时,实体生产的继续循环和扩大,又要求这些金融资金回流。金融运行的具体形式之一,就是银行吸收存款和发放企业贷款。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标准式资金流量表,根据国民经济账户核算原理,借助国际主流方法,编制2010-2017年的五部门金融资金流量矩阵表,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2010-2017年中国金融发展情况。本文认为:2010年以来我国金融资金流量总规模扩大,住户和政府部门是主要的净投资部门,金融机构与企业是金融市场的主力,政府部门在金融市场中的重要性逐步加强,但金融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弱化了其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功效。  相似文献   

18.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如何更好地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越来越成为学者研究的焦点与热点。在此背景下,本文尝试在“金融——实体经济”内生性框架下纳入对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部门收益率不均衡的考虑,通过构建包含内生性金融业相对盈利性变量的宏观经济模型,为分析金融业相对盈利性、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金融业相对盈利性是影响经济周期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次,通过调节金融业相对盈利性可以有效减少宏观经济波动;此外,综合考虑包含金融业相对盈利性因素的货币政策有助于促进实体经济和金融系统的“双稳定”。  相似文献   

19.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但目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现实困难,金融供给导向受限、金融配置效率低下。本文通过对咸宁市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面临的现实困难入手,着重从实体经济内生动力、金融供给渠道、金融生态环境和金融市场配套政策等方面分析了制约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存在的主要困难,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以为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重大风险跨境、跨行业传染特征显著的背景下,本文基于行业进出口数据构建了实体行业风险指标,基于主要实体行业对应的股指数据构建了行业性金融风险指标,同时引入银行业、多元金融业和保险业等金融子行业的风险指标,计算实体行业与金融部门之间的风险传染效应。本研究初步结论为:不同实体行业之间存在非对称风险溢出效应,且实体行业风险溢出效应大于其自身吸收的风险溢入效应;同时,金融部门子行业之间也存在显著的非对称性风险传染效应,实体行业相应金融板块具有显著风险溢出效应,而银行、保险等金融子行业具有明显的风险溢入效应。进一步看,实体行业较高的进出口风险溢出效应,加剧了股票市场相应行业板块指数震荡,显著提高了金融体系中行业性金融风险的波动水平;另一方面,银行、保险、多元金融等部门的资产规模和配置机制,使得金融市场风险进一步在金融部门之间传染并得到分担。在国际重大风险事件冲击下,实体行业与金融部门的风险交互传染效应显著增强。本文建议,从更加细分的行业层面建立风险监测指标,提高宏观经济政策预期调控与沟通的一致性,以及降低资本市场板块对实体行业风险的过度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