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首先对我国当前电子支付产业的情况进行了概括,而后简单叙述了三种网络支付方式,最后简单说明了当前我国电子支付产业具有网络外部性以及双边市场的经济学理论特征,最后以如何更好发展电子支付产业为结语。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电子支付产业的经济学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电子支付市场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论述.研究表明,我国的电子支付市场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快速增加,行业内部竞争激烈.就产业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来说,我国的电子支付产业是一个由形成期转入成长期的新兴产业.同时随着产业的高速发展,整个产业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说各参与者权利义务不明确、行业内部恶性竞争等.同时也提出采取各项措施及时引导产业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创造一个良性的产业环境.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电子支付产业的经济学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电子支付市场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论述。研究表明,我国的电子支付市场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快速增加,行业内部竞争激烈。就产业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来说,我国的电子支付产业是一个由形成期转入成长期的新兴产业。同时随着产业的高速发展,整个产业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说各参与者权利义务不明确、行业内部恶性竞争等。同时也提出采取各项措施及时引导产业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创造一个良性的产业环境。  相似文献   

4.
目前,全球电子支付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具有电子支付工具层出不穷、分工日益专业化以及向综合化发展与渗透的特点。纵观全球电子支付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可以看出电子支付产业发展的格局与趋势为:产业分工继续细化,在各分工领域基本形成了垄断竞争局面,但各领域的参与主体又在不断向其他领域进行渗透和融合。  相似文献   

5.
李娜 《电子商务》2012,(5):45-46
第三方电子支付产业在短短的几年内经历了从洗牌到成熟再到重新洗牌的过程,如今面对政府政策的规范和市场的竞争,第三方电子支付服务企业该何去何从?本文详细分析了第三方电子支付产业的发展现状,并为其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6.
银行卡是电子支付发展进程中最为重要的里程碑之一,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消费者的支付方式和消费习惯。伴随着银行卡及其网络的普及,产业的相关经济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分析了银行卡具有的网络外部性和双边市场的产业特征,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理论分析框架,同时给出了产业中最基本的运作方式和利益结构,对中国电子支付产业的发展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制约着电子支付产业发展的安全和信用问题如何得以根本解决?银行、商户和第三方支付公司之间的关系如何进一步理顺?电子支付产业期待迎来由乱到治的景象。  相似文献   

8.
<正> 在"2006电子支付行业应用峰会"上一举获得"中国最具影响力电子支付品牌"和"中国最佳运营服务奖"两项大奖的首信易支付,再次为电子支付产业发展提出建设性观点:电子支付产业需要针对行业应用特点发展"全息服务",即诚信安全体系化、商户接入全面化、个人服务增值化、支付产品多线化、应需定制柔性化、运营结算规范化、行业应用深度化和价格体系阳光化。这一全新服务概念,堪称电子支付在行业应用领域的当前最高服务标准。  相似文献   

9.
邵方 《电子商务》2006,(11):43-45
<正>中国的电子支付“元年”刚刚过去,2006年的市场上似乎就已经出现了第三方支付公司相继雄起的局面。无疑,对电子支付巨大市场的乐观憧憬,无限地放大了这个产业蕴含着的财富光环,支付产业如同当年的电信增值业务,突然之间就四处生长开花,开始畅想财富的硕果。两年前,国内主要从事电子支付的企业只有三家,首信,ChinaPay和  相似文献   

10.
《商》2016,(8)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商业银行开始逐步构建自己的网上银行系统,最初为解决电子商务过程中信用问题而诞生的第三方支付也随着电子商务的崛起而发展壮大,这一时期是我国个人电子支付发展的黄金时期,过去一直垄断我国支付清算业务的金融机构在互联网时代开始面临非金融机构的挑战。2010年后,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我国个人电子支付的重点从PC端逐渐前移至智能移动终端,也可以说重点是从网上支付向移动支付转移。这不仅是简单的我国个人电子支付方式的转变,也对整个个人电子支付体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移动支付时代我国传统金融机构将会面临更多行业竞争者的挑战,移动支付产业竞争将更为激烈,只有充分了解适应移动互联网的企业、产品与模式,才能在未来的支付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1.
张轶晖 《现代商业》2023,(10):124-127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支付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支付方式,给人们支付活动带来了便利。尤其是对于商户而言,电子支付在较大程度上节约了成本,提升了工作效率,在此背景下,电子支付方式势必会对国家的货币政策产生影响。基于此种原因,本文对当前国内电子支付方式的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介绍了电子支付的特征及常见的支付工具,重点分析了电子支付方式对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针对具体的现象,总结出了相应的结论及政策建议,以期能够为电子支付的发展及国家货币政策的制定等相关工作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丁丽梅 《商场现代化》2008,(16):320-321
本文应用市场营销的理论,根据市场细分理论及电子支付产业实践,从交易渠道、行业应用领域、交易主体、商户业态、地域和经济发展水平等五个维度,对卡基电子支付产业的细分市场和行业应用的情况的现状和未来方向进行了分类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支付、第三方支付等新兴名词逐渐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已经习惯于使用微信、支付宝等支付工具完成交易。作为网络社会和先进移动终端技术的产物,电子支付能够减少交易环节,降低交易成本,为人们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作为一种创新的金融行为,电子支付也带来了潜在的金融风险。本文对电子支付的概念、特点、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并讨论了电子支付能否替代现金以及电子支付中存在的漏洞。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和发展,最近几年,电子支付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支付环节作为电子商务的核心正在快速电子化,出现了网上支付、手机支付、电话支付等支付形式,下文将从电子支付的主体、电子支付的内容、电子支付方式、电子支付的渠道这四个方面研究我国电子支付的创新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银行卡产业收费存在的网络接入费、收单行向发卡行支付的交换费、收单行向商户收取的折扣费、发卡行向消费者收取的费用和对消费者实行的价格歧视等都会对我国电子支付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以ATM查询交易定价机制为案例,中国ATM的快速发展为广大用户带来了巨大方便,但随着ATM业务的不断发展,一些问题开始凸现,特别是现有ATM跨行查询交易不收费给发卡行、收单机构和中国银联带来困难和挑战。因此,应借鉴国际经验,中国银行卡ATM跨行查询交易定价机制应在政府的干预下,根据业务成本、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收费结构和收费水平,以促进我国银行电子支付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据艾瑞咨询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在对第三方支付的选择考虑中,63%的商户首选安全因素,而在不愿意使用网上支付的网民当中,高达62%的人是因为担心交易的安全性。显然,强化安全建设,消除消费者对于电子支付安全性的存疑,将是中国电子支付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支付以其低成本,使用便捷的特点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选择。本文介绍了我国电子支付领域主流的三种支付手段:银联支付、第三方支付、NFC手机支付,并从支付成本、支付便捷性、支付安全性三个方面比较了三种支付方式的优缺点。通过比较分析对我国电子支付发展的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8.
第三方支付产业价值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三方支付作为电子商务支付环节的大趋势,以其为核心的电子支付产业链已初步形成。本文在对第三方支付1以及其产业环境作了简要分析后,构造了第三方支付产业价值链,并对其价值导向、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大致介绍,最后在此基础上,结合电子商务其他服务活动,提出了以第三方支付为核心的服务联盟,进一步增加了第三方支付环节的增值。  相似文献   

19.
在电子商务大发展的时代,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为电子银行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质化问题是电子银行产品发展中的瓶颈之一。具有强大的支付结算功能的银行应把握时机,依托第三方支付实现电子银行产品创新。本文对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研究,对国内银行参与第三方支付的现状进行梳理,总结了基于第三方支付的电子银行产品创新的必要性,并对我国基于第三方支付进行电子银行产品创新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王晨 《商》2014,(52):189-189
电子支付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方式发展十分迅速,电子支付的出现与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如今的支付方式和习惯,并且对传统货币及中央银行理论提出了巨大挑战.电子支付现今的独特优势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持有金融资产的形式与结构,并且对货币供给层次的结构与其规模、货币乘数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央行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和有效运行也会受到这些变化的影响.本文主要在通过相关货币供给与需求理论、存款货币银行理论对电子支付的发展可能给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带来的影响进行概括性的理论分析,对电子支付影响货币政策的程度和方向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述,以探讨电子支付背景下货币政策的运行规律和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