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五大关于“抓大放小”方针的提出,为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一条改革思路。这一政策方针实施以来,总体上看,对国企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大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在认识和操作上出现了一些误区,特别表现在“放小”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部门,采取了“甩... 相似文献
2.
3.
4.
6.
7.
8.
10.
王延中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1997,(2):3-7
一、中国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中小企业是指经营规模较小的经济单位,即具有独立财产,往往有业主或其一部分业主亲自管理,占有市场份额较小,雇员一般在二、三百人以下的企业。我国对大中小企业的划分,主要是按生产能力和固定资产的规模,并根据行业特点制定不同的标准。由于中型企业又分为中(一)和中(二)两类,目前一般把中(一)划人大中型企业范围。中(二)与小企业统称为中小企业。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改革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不仅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活力基础和重要力量,而且在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1.
12.
改革国有企业,启动制度资源,是我国改革的主旋律。但是,改革国有企业不是否认国有企业存在的合理性,而是为了更充分地启动国有企业的资源配置功能。我认为,中国在十几年的国有企业改革中至少存在着以下几个认识方面的误区,不纠正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可能会使改革走向另一个极端。 误区之一:片面强调政企分开,忽视了国有企业的本质。中国的改革是在80%以上的企业归政府所有并管 相似文献
13.
目前,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已严重制约着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诸如怎样科学地评估资产,怎样合理地划定产权,怎样有效地解决企业社会负担等方面的问题,但这些纯属操作上的难点,总会有办法解决的。现在关键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思维观念。从一年来的实践看,我们并没有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在思想上、行为上仍然带有相当程度的计划经济色彩,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国有企业改革就难以深入下去,当然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因此,走出企业改革思维的误区,应成为深化企业改革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苏红军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1997,(2):36-36
国有企业改革经过了放权让利、利改税、承包经营、转换经营和推行资产经营责任制等不同阶段,探索了路子。对增强企业活力,推动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改革没有触及深层次的矛盾,没有解决产权制度这一核心。企业经营机制不活,效益不高的现象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企业经营困难,包袱沉重,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宽松。如鹤庆县23户国有工交商贸企业拥有总资产27,377万元,总负债16,768万元,平均负债率为61.24%。个别企业的负债率已高达90%。这些困难和问题积蓄日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既有计划经…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五大提出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民经济,抓大、放小,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如何放,才能保持小企业的活力,进而使国家集中精力抓好大中型企业,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是关系到企业改革全局和... 相似文献
16.
<正>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的三大“误区”第一、理论上.为什么要把国有企业改造为股份制企业,前后说法不一.倡导之初,主要是说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职工缺乏主人翁感,影响积极性,以致经营不善,效益不佳.因此需要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使企业产权明晰化.实现政企分开,两权分离,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权责独立的微观经济主体.按此说,需要改造成股份制企业的首先应该是那些经营效益差的国有国营企业,吸收职工参股,社会参股,让它们通过股份制改造以取得起死回生的效果与经验,然后逐步全面推广.可是,现实中对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转换经营机制,搞活企业,而是为了集资和能使股票上市的需要,不是对效益差的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而是对效益好的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于是一下子出现了许多行政性公司、翻牌公司、冒牌公司,所有这些都与党中央决定的“实行公司制不是简单更换名称,也不是单纯为了筹集资金,而是着重于转换机制”的精神不相符的.这就扰乱了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正常进行.并人为地掺进了一些随机性和虚假性. 相似文献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