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研究路径:科学到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索走向可持续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研究路径与应用实践。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结果:(1)以生态系统管理等理论为支撑,基于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整体保护理念,关注中观—宏观尺度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关键区域识别与诊断,从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维度提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科学认知、价值重塑与政策引导的研究路径,构建 “本底调查测度—多维认知—科学识别—价值重塑—规划调控—政策引导—技术支撑”从科学到决策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研究路径;(2)以山东省烟台市为例,围绕重焕蓝色海洋、连通生态廊道、牢筑生态屏障、优化生态格局和彰显绿色宜居策略,探索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应用实践。研究结论:生态文明背景下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走向可持续生态系统综合管理成为必然,所提出的研究路径和应用实践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建立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相适应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理论基础与技术规程。[方法]引入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评估土地利用多功能适宜度,运用三维魔方分类方法划定土地利用多功能分区。[结果]洱海流域土地利用多功能适宜性水平差异显著,适宜生态服务、农业生产和城镇发展的土地面积分别占流域国土面积的9338%、7017%和6931%,其中适宜城镇发展用地环洱海集聚分布、适宜农业生产用地在流域中北部连片分布、适宜生态服务用地围绕流域环状分布; 将洱海流域国土空间划分为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三大空间占比分别为769%、2433%和6799%; 城镇、农业和生态空间功能分区与现状土地利用结构吻合度高达7196%,其中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吻合度分别为6384%、5943%和9262%。[结论]土地利用多功能适宜性综合评价体系及其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符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要求,符合洱海流域实际,能够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提供理论借鉴、为洱海流域国土空间优化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探索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下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为区域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在“双评价”的基础上,构建“承载力—适宜性—质量”三位一体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技术模型,并以黄石市为例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实证研究。研究结果:(1)基于“短板理论”,考虑限制性因素和驱动性因素,建立耕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承载力基础上完成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从生态保护功能角度开展生态保护适宜性评价;(2)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充分考虑了资源环境对耕地生产稳定性的约束作用,确保了耕地生产功能稳定发挥,同时统筹兼顾了生态保护与基本农田保护的需求,优化了国土空间格局;(3)结合耕地质量对黄石市耕地进行分区,划分为优先保护区、适宜保护区、后备调控区、生态退耕区4类,在耕地分区基础上综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研究结论:该方法能够统筹区域生态保护与耕地保护双重目标,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测度2015—2020年全国31省的物质和生态财富价值变化,探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空间均衡框架,为不同区域的实践探索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改进四象限模型、归纳总结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1)2015—2020年全国31省GEP和人均GEP分别增长了19.35%和16.80%,但空间不均衡的格局差异愈发明显。(2)以物质和生态财富的均衡状态构建基于改进四象限模型的空间均衡框架,将31省划分为6个象限分区,各分区生态产品的供需强度存在相对势差。(3)处于不同象限的地区应在生态修复整治、生态保护补偿、生态权益交易、生态产业开发、产业生态转型5种主要路径中因地制宜进行匹配组合,并朝着物质与生态财富协同的理想均衡线演进。研究结论:剖析物质与生态财富的协同关系及生态产品供需强度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指导依据,探索价值实现的空间均衡方向和路径演进策略,有利于实现区域间“富绿”协同。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归纳阐释土地退化平衡(LDN)对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理论意蕴,回答LDN导向下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路径选择。研究方法:逻辑推理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LDN具有鲜明的时空特征和明确的响应层次,并遵循“同类平衡(Like for Like)”与“一票否决(One out-All out)”原则。(2)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的空间载体、生态本底、安全保障、服务双碳目标等功能得到拓展,客观上要求生态保护修复协调好尺度与格局、要素与系统、食物与生态、减排与增汇之间的关系。(3)LDN对生态保护修复的理论意蕴包括多尺度嵌套的动态平衡、多目标权衡的系统治理、多手段协同的实现路径。(4)基于LDN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策略包括:构建“功能—尺度”与“要素—系统”相耦合的LDN目标函数,引导生态保护修复目标量化;制定螺旋递进式“分区管控—分级治理—分类施策”的管理策略,促进自然与行政区划在空间上的有效衔接;建立“干预管制—激励竞争—强制倒逼—差别治理”协同的保障机制,协调“自然—社会—政府—市场”等多部门关系。研究结论:LDN在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实践中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能...  相似文献   

6.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生态空间管制分区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揭示生态空间的概念内涵与认知局限,探讨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生态空间管制分区优化逻辑。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生态空间具有实体、功能、管理等多维属性,蕴含了生态系统服务的多样性、生态空间功能的复合性、生态服务价值的人本性三重内涵;(2)生态空间管制分区的认知存在三方面的局限,即价值取向上难以统筹要素、功能与格局,操作模式上忽略社会文化功能的权衡,实施路径上未能建构分级分类体系;(3)国土空间规划对生态空间管制分区提出了底线保障、精细治理、人本服务三个层次需求;(4)生态空间管制分区可遵循以生态功能为研判依据、生态要素为空间载体、分级分类高效管理为落脚点的理论逻辑,建构以功能权衡、要素统筹、分级分类为次序的实施路径。研究结论:深化生态空间的理论认知,厘清国土空间规划对生态空间管制分区的核心需求,优化生态空间管制分区的理论逻辑与实施路径,才能有效地支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空间治理现代化目标。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探析国土空间治理内涵与实施路径,为丰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国土空间治理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理论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要素—结构—功能—价值”关系是科学认知国土空间的逻辑主线,国土空间治理的核心内涵包括“要素整合、结构优化、功能提升、价值实现”4个方面。(2)新时期国土空间治理特征表现为治理理念现代化、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体制法治化、治理方式精细化和治理手段智慧化。(3)基于系统“要素—结构—功能—价值”逻辑关系,构建了由要素整合、结构优化、功能提升和价值实现构成的多维一体综合治理实施路径。(4)国土空间要素治理包括加强自然要素“地—地”联系、推动人地业等资源要素互补流动;国土空间结构治理包括以“三区三线一网络”为核心进行空间分区和用途管制、建立健全政策制度保障体系;国土空间功能治理包括完善和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提升和协调“三生”功能;国土空间价值治理包括完善国土空间多维价值目标权衡管理、建立健全农业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结论:国土空间治理需从系统“要素—结构—功能—价值”的逻辑关系出发,从要素整合、结构优化、功能提升和价值实现等方面构建多维一体综合治理路径,进一步提升空间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结合流域生态系统典型特征,提出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基本体系、重点任务、实施难点、解决途径及亟待研究方向,为流域国土综合治理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逻辑推理法。研究结果:(1)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应以水为核心开展,全生命周期视角下可分为“识水—治水—管水”三个修复阶段。(2)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重点任务在于以水梯度为基础开展流域生态系统特征与胁迫识别,以水连通为主线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以及以水健康为重点实施修复成效评估及可持续监管。(3)生态胁迫的复杂性、修复模式的精准性以及跨区域协同管理的困难性为流域生态修复实施带来了困难。(4)提升流域生态系统监测的精度和广度,注重多要素、多层级协同的修复目标与模式制定,构建生态修复跨区域全周期协同机制等举措可为解决生态修复难点提供可行路径。研究结论:从“识水—治水—管水”全生命周期视角实施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可为流域国土综合治理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9.
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基本逻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阐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基本逻辑,支撑新时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从区域自主治理向全域空间设计的战略转型。研究方法:文献综述分析法,逻辑推理法,系统回顾法。研究结果:基于国土空间"要素—格局—过程—服务"级联框架及全域耦合关联,针对目标、对象、区位及途径厘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基本逻辑:以提升人类生态福祉而非生态系统服务潜在供给增长为核心修复目标,国土空间社会—生态要素为基本修复对象,构建多尺度协同的生态安全格局识别重点修复地域,秉承多层级协同次优而非单层级最优的主导修复途径。研究结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本质在于修复人地冲突、强化人地协同,"修"的是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相处方式,"复"的是生态系统退化或受损的结构、过程、功能及服务;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对象、区位及途径均以修复目标为导向。  相似文献   

10.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是当前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研究热点和焦点.耕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是对影响耕地各种条件的综合评估,其结果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耕地的质量状况.该文首先选取了影响章丘市耕地生态适宜性的因子,在对研究区域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以生态适宜性综合指数为修正因子对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修正,使得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因为其生态适宜性的不同产生了区别.研究发现,章丘市的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南往北逐步减少,耕地适宜性综合指数能较好的修正耕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土地文化与文化土地内涵丰富。土地文化类型多样,具多元性、技术性、实用性、美学性等特征。文化土地建设迫在眉睫,其建设遵循的是自组织系统观、多元价值观和高品位审美观,目的是体现土地的真实价值与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平均地权思想回顾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回顾100年来平均地权思想的发展,探讨其对中国现行土地管理的启示和借鉴。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100年来,平均地权思想不仅在旧中国,也在新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而且正在变得日益重要和具有现实意义。研究结论:中国大陆的土地管理急需确立一项更为明晰的最高指导原则;同时应进一步发展和升华平均地权思想:界定土地公权力,明晰土地产权,细化土地使用权;改革地价体系和税收政策;强化对土地财产的公共管理。  相似文献   

13.
土地功能研究进展与方向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对国内外土地功能研究主要成果进行总结与评述,提出新的研究方向及思路,供深入开展土地功能研究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和逻辑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功能概念与内涵尚待形成共识,土地功能分类正在积极探索,土地功能评价有了初步分析框架并在尝试应用。研究结论:土地功能研究已有良好基础,发展趋势和前景看好,应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深化实践应用,不断创新,支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土地科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建议研究方向包括:完善土地功能概念与内涵知识体系,创建土地功能研究框架;完善土地功能系统分类;深化土地功能形成要素的特征尺度研究;加强土地功能研究成果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郑振源 《中国土地科学》2012,26(7):23-27,83
研究目的:现行征地制度的最大弊端是土地补偿标准过低,如何合理确定土地补偿标准仍是征地制度改革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旨在厘清地价形成和分配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逻辑推理法。研究结果:基于马克思地租理论和物权法的法理,对三种主要的地价形成和分配理论进行了讨论:(1)土地增值是由于土地用途的转换;(2)土地的外力增值不应归土地所有者,应归之于社会;(3)土地开发权属于国家或全民,开发收益应收归国家,由国家分配。研究结论:应当以当时当地土地正常的市场价格作为土地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15.
根据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类型划分,将各省域划分为3大类8个基本类型;基于省域单元对耕地、园地、林地、建设用地等的利用效益进行了研究,初步分析了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6.
以收益还原法为基础,定量分析了土地使用权年限和还原利率、地价评估误差以及土地纯收益间的关系,通过实际计算与分析,得到了不同条件下、不同用途土地的适宜出让年限.并根据我国现行相关法律条文的规定,对土地实际使用过程中因土地使用年期可能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总结2015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的重点进展,展望2016年中国土地科学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1)2015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共同关注土地市场与土地制度、土地管理、土地权属、土地政策与法律、土地资源保护、土地生态保护、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以及现代测量技术、土地信息技术和土地整治工程等方面的重点进展研究。(2)2015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侧重点有所不同,国内研究更多关注土地市场结构、土地财政与税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用途管制、土地督察、规划体制改革、现代测量技术等方面问题;国外研究则侧重在土地产权边界、土地制度演化、土地利用冲突、土地管理方式及机构设置、土地利用规划政策属性与规划原则、土地测量方法优化与对比、土地信息获取技术优化等。研究结论:2015年土地科学问题研究在实践推动下,研究面有所拓宽,学科体系研究得到加强,2016年《中国土地科学》将重点关注土地科学学科体系与基础理论、土地经济关系与市场机制、土地制度改革与管理体制、土地政策体系与法律制度、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保护、土地工程与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东北部农用地健康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基于土地生态健康评价原理,选取土地肥力和相关污染指标对土地健康进行评价,为区域土地利用提供依据。研究方法:以河南省东北部为例,通过对研究区内土地质量样点实验分析,得到土地肥力和污染物相关指标实验数值,以此为依据计算土地健康综合指数,并给予相应的评价。研究结果:研究区土地质量综合指数居中等以上,土地健康状态良好。研究结论:研究区土地健康综合评价指标较为合理地反映了土地利用、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能够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自从我国2002年推行经营性用地实行土地招拍挂制度以来取得了初步效果,但是工业用地仍然采用协议出让的方式.通过土地出让模型比较不同出让方式的效率,分析工业用地协议出让所产生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在工业用地的出让中推行招拍挂制度的必要性,最后提出在工业用地招拍挂的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的自身的特殊性,汲取经营性用地招拍挂的经验和教训,从宏观和微观上完善招拍挂制度,进一步提高我国土地市场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在新一轮规划即将全面展开的时候,对我国土地规划工作所取得的成就进行简要的概括,分析了现行体系中存在着规划种类太多、分工不明确、缺乏时间性规划、与产业布局规划缺乏衔接、缺乏对城乡一体化的统筹考虑、与城市规划的关系脱节等缺陷与不足,最后通过探讨研究,分别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