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官绪明 《物流技术》2007,26(6):111-113
探讨了物流信息交换的意义,指出推广物流信息交换,实现物流信息共享,已成为物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同时分析了物流信息交换采用ebXML的可行性及基于ebXML的物流信息交换的优势,在借鉴电子商务标准ebXML交换模式设计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物流企业信息交换平台模式  相似文献   

2.
上官绪明 《物流科技》2009,32(10):94-96
通过探讨区域物流信息交换的意义,指出推广物流信息交换,实现区域物流信息共享,已成为物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同时分析了物流信息交换采用ebXML的可行性及基于ebXML的物流信息交换的优势.在借鉴联合国电子商务标准ebXML交换模式设计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区域物流信息系统架构的模式。  相似文献   

3.
汪健 《物流技术》2011,(11):204-206
通过介绍ebXML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阐述了ebxML技术构建物流信息交换平台的优势,并结合我国现代物流企业的现状,分析在应用ebXML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介绍ebXML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阐述了ebxML技术构建物流信息交换平台的优势,并结合我国现代物流企业的现状.分析在应用ebXML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将研究国内外物流EDI信息标准现状,分析建立EDI数据交换标准衔接贯通各个物流信息系统,加快物流信息的交换提升物流活动效率,有效地降低物流费用,提高整个物流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陈银凤 《物流科技》2010,(11):78-80
随着XML的迅速发展,XML正在逐步成为Internet中描述数据的标准,其将在电子商务物流领域得到有效应用。通过描述传统EDI物流系统存在的局限性,并分析XML技术应用于EDI的优势所在,提出了基于XML/EDI电子商务物流系统结构模型,使得电子商务物流在Internet上不同系统之间信息交换更加便捷,而且大大降低了成本并提高了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物流信息化已成为物流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如何构建适应性强、应用性强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引起各方的普遍关注;ebXML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全球电子商务数据交换标准,其开放性、扩展性吸引了全球企业的目光.本文详细介绍了ebXML的框架体系,并首次提出应用其于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在对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需求加以分析的基础上,最后设计了一种基于ebXML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技术框架.  相似文献   

8.
封嘉珺 《物流科技》2013,36(6):61-63
EDI最初是由美国企业应用在企业间订货业务活动中,其后EDI的应用范围从订货业务向其他业务扩展。其主要应用于海关、交通运输、政务和公共事业中。近年E-DI在物流中广泛应用,被称为物流EDI。随着EDI逐步的成熟与完善,其在我国渐渐扩大,尤其在物流领域。EDI系统对于物流业务的影响可以说是革命性的。文章简要介绍了E-DI系统的相关概念,并在分析传统操作下物流系统的缺点的基础上,分析了EDI技术可以给企业物流业务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对于推动EDI系统在我国企业物流业务中的进一步应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斌  王喜富 《物流技术》2009,28(11):209-211
通过分析CPFR实施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要求,结合ebXML自身特点,指出在CPFR实施中建立基于ebXML的信息交换平台的必要性,并根据CPFR实施的步骤,构建了基于ebXML的CPFR主要步骤的流程模型。  相似文献   

10.
电子数据交换(Electric Data.Interchange,EDI)是一种利用计算机进行商务处理的新方法,它是将贸易、运输、保险、银行和海关等行业的信息,用一种国际公认的标准格式,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使各有关部门、公司和企业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处理,并完成以贸易为中心的全部业务过程。由于EDI的使用可以完全取代传统的纸张文件的交换,因此也有人称它为“无纸贸易”或“电子贸易”。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贸易量逐渐增大,为了适应这种形势,我国将陆续实行“三金”工程,即金卡、金桥和金关工程,这其中的金关工程就是为了适应贸易的发展,加快报关过程而设立的。通过实际工作,结合福州、成都、江阴、太仓保税物流园信息化系统电子数据交换平台的建设,实现一套完整的系统解决方案,对物流EDI系统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结合现代物流的特点对物流信息系统的构成进行了分析与研究,采用结构化的设计思想,将物流信息系统划分为四层结构模型:物流信息通信基础层、物流EDI标准层、GIS物流信息表示层、物流功能应用层。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物流EDI的使用条件、工作模型进行说明,以及对物流企业EDI通信方式进行比较,分析了物流企业EDI技术系统的工作过程,提出了物流企业建立EDI系统的注意事项和一般步骤,并对新EDI技术系统模式进行了分析说明。本文对现代物流企业EDI技术的实施和应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EDI与B2B应用     
EDI是指按照协议,对具有一定结构的信息,通过数据通信网络,在贸易伙伴的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交换和处理。EDI包括网络、标准和软件三大部分。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EDI技术在中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   

14.
EDI与B2B应用     
陈曦 《乡镇企业科技》2013,(27):305-306
摘要:EDI是指按照协议,对具有一定结构的信息,通过数据通信网络,在贸易伙伴的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交换和处理。EDI包括网络、标准和软件三大部分。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EDI技术在中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   

15.
EDI技术在物流配送中心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艳冰 《价值工程》2006,25(8):96-98
本文对EDI技术在物流配送中心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设计了EDI在物流配送供应链系统中的应用框架,对我国物流配送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 郭羽诞教授和瞿卫东副教授编著的《无纸贸易——EDI及其应用》一书,最近已由立信会计出版社正式出版(责任编辑:张谷镛),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经贸界人士的关注和欢迎.当前无纸贸易(或EDI)这个概念,正在被我国贸易部门,以至运输部门、金融部门等各方面的专业人士所接受和理解.EDI即是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的简称,这是一种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这一技术的贸易各方,根据事前谈妥的协议,将经济信息按既定的标准进行格式化处理,并将这些数据通过计算机网络,在它们的电子计算机应用系统之间进行交换和自动处理.进行贸易的各方,可通过EDI询问相关商品信息、发出  相似文献   

17.
李志刚 《物流技术》2003,(3):53-54,75
1连锁企业EDI的系统结构和技术特点1.1连锁企业EDI的系统结构一个EDI系统应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E-DI应用系统或电子单证系统,第二部分为EDI信息传输系统。EDI应用系统或电子单证系统的作用是将EDI用户信息转换成标准格式的文件,并进一步将进程的资料转换成EDI文件,然后由通信软件提交给EDI信息传输系统发送给贸易伙伴;反之,从EDI信息传输系统接收EDI文件后,将其转换成接收方可识别的标准格式,从而可由应用进程进行处理。EDI信息传输系统的功能是将电子单证系统提交的EDI标准格式文件,迅速、高效、安全、透明地传送给…  相似文献   

18.
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最大的区别就是以各种信息技术为核心,应用数据采集系统、电子商务(E-commerce)、电子数据交换(EDI)、仓库管理系统(WMS)、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全球定位系统(GPS)等信息技术使得物流单体数字化、物流过程信息化、物流网络数据化、物流中心管理数字化,最终促使物流与信息流“一体化”。物流信息化的需求近年来,物流信息化在我国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源自三个层面。第一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解决了信息共享、信息传输的标准和成本问题,使得信息更广泛地成为控制、决策的依据和基础…  相似文献   

19.
现代物流一般是指以现代化的陆、海、空运输网络为基础,以现代化的信息处理、网络和标准化技术为手段,运用现代经济的组织管理方式,对产品从生产地到消费地之间所涉及的集货、包装、运输、仓储、加工、配送等整个供应链进行一体化运营。 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的重要标志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包括现代化的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电子数据交换(EDI)在物流行业的成功应用,是难以控制的物流活动转换成可控(甚至是精确可控)物流活动的前提。实现物流信息的及时共享是其中的关键,而物流信息标准化是实现共享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刘广志  刘军 《物流科技》2007,30(10):15-18
物流信息交换是物流信息化的关键技术,异构数据交换更是物流信息共享的难点。当前,各种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数据格式差异很大,物流信息全部标准化的时机尚不成熟,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稳定性与独立性又要求信息交换能独立于系统之外,物流信息交换中间件是最好的选择论文从分析物流信息构成出发,研究物流信息交换的需求、方式,进而给出了一种物流信息中间件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