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解决好"谁来种地"问题,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就总体而言,解决"谁来种地"问题,需要拓宽视野,宽、长、高并举。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拓宽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宽度;通过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改造提升,提升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高度;再通过培育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构建发达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拉伸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长度。三管齐下,解决"谁来种地"问题就会  相似文献   

2.
<正>城镇化的车轮在带着亿万农民进城就业的同时,也给广袤的田野留下了大大的问号:今后谁来种地?地怎么种?小规模的分散经营与发展现代农业不相适应,眼下,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更加紧迫,培育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型经营主体亟待农业经营体制创新。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给出了破题之策,就是以解决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相似文献   

3.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这是党中央立足"四化"同步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立足完善生产关系、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根本制度创新。农业部韩长赋部长强调,要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关系长远、关系根本的大事来抓,通过政策吸引、技术培训等措施,培养造就一亿左右的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2012年农业部启动了100个县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着力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业普遍是"超小规模经营",全国劳均面积只有5.3亩。其直接后果就是造成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面对土地经营过小的规模,农户为了弥补农业收入的不足,只能兼营他业。虽然兼业化是世界农业的普遍现象,但国外许多兼业是属  相似文献   

5.
<正>"粮食产量要稳定在1.1万亿斤以上;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农民利益有保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新时期农民职业化提出了具体要求。这就需要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解决新时期"谁来种地"问题。农业职业化就是要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地?在调研中发现,虽然中央连续12年出台一号文件扶持"三农"发展,但农村要素外流加剧的局面并未扭转。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推进,农村青  相似文献   

6.
<正>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历史阶段,"谁来种地"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最近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解决好这个问题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核心是要解决好人的问题,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这是中央从"三农"工作的全局高度,为我们指明了解决"谁来种地"的根本方向。我们要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结合上海实际,在深化农村改革,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深入研究和思考上海农业如何"后继有人"问题,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现代化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相似文献   

7.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粮食是一个事关国家大局的战略问题”,这是社会的共识。  相似文献   

8.
当下农村青壮年劳力集体出去打工。在田间地头,农业生产由妇女、儿童、老人组成"杂牌军"来承担,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离土地越来越远,并且普遍缺乏农业生产的意愿与技能。若不从战略上研究并解决新生代农民弃农的问题,人口大国将面临无人愿种地的境地。  相似文献   

9.
对4个农民荒典型案例分析,研究发现:农业投入产出率较低,农村公共服务环境差导致宁可打工,不愿务农;农村高素质青壮年劳动力急剧减少、务农者平均年龄老龄化;农产品卖难导致撂荒;不愿种地的代际传递效应等都是农民荒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建议是千方百计地提高农民种地的积极性、积极着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逐步建立与完善农业生产辅助支持系统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科技推广,走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正>作为耕地面积达2800余万亩的农业大市,绥化曾经面临农业生产效益低、务农劳动力素质下降、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等难题困扰。近年来,绥化市总结探索了"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农业企业+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户""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同时,加速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相似文献   

11.
李晓飞 《山西农经》2012,(1):42-45,48
农民相对减少,乃大势所趋,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培养"职业农民",发展农业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实现规模经营,发展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大国家对主粮主菜的补贴,提高农产品价格,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坚决打击非法占用耕地,确实保护基本农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重点、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便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是关键。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是农民就业问题、增收问题。因此,党的十六大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提出来。目前,我国已初步达到了小康。正如十六大报告指出的那样:“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从贵州来看,即使是低水平小康也尚未达到。按《全国人民小…  相似文献   

13.
土地要流转 农民就业是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方农村》2009,25(4):1-1
在前不久北京举行的“2009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说,在如火如荼的土地流转过程中,如何安置离开土地的农民就业已经成为首要问题。他认为,土地流转至少要有两个条件,一是农民必须找到更稳定、有更高收入的其他产业就业的机会;二是类似美国新大陆国家的农业经营规模。  相似文献   

14.
<正>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有一批年轻人种地。对此,我们农村经济研究会就培育和造就苏州新型农民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一、苏州已有不少"大学生农民"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反映,近几年来,全市先后有345名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当了农民。这些"大学生农民"中,"80后"占了90%左右;男217人、女128人;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中就业  相似文献   

15.
要真正解决好农村问题,最重要的是要把农民的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放在首要位置。保障农民经济利益,保障农民民主权利,有效激发农民的热情和智慧,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所在。解放初期,农民对政府的信任,表现出空前的积极性和高涨的热情。这种信任源自:一是分得了土地有了经济利益的保障;二是参与政治有发言权有  相似文献   

16.
新型职业农民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织部分,是新时代背景下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力量。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是社会共识,二者关系密切,必须融合发展。张亮教授与团队成员合作撰写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新型职业农民"两新融合"机制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一书。  相似文献   

17.
“两校合一”培养模式 服务农民增产增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校合一”培养模式是北京市延庆农广校在新型农民培养工作中经过长期摸索总结,于2008年率先提出的一种新型农民培养模式。该模式把农民中专学历教育与农民田间学校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知识面较广、专业理论内容丰富的农民中专学历教育优势和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主、注重实践操作能力训练的田间学校教育优势都得以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8.
春耕时节来临,各级政府及涉农部门都把备耕工作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并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的形势和特点,及早落实资金筹措、物资储备、农机检修、农民培训以及安排农作物种植计划等各项工作,切实采取支农、保农、促农的有力措施;广大农民也都忙着准备种子、化肥、地膜等农资。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主题,为全国农民送上了一份厚重的贺礼。一年之计在于春。要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各级政府及涉农部门就需要引导农民科学备耕,  相似文献   

19.
今年以来,河南省济源市在农业工作中突出土地流转这一重中之重,超常规谋划,着力解决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土地问题。通过多方协同努力和探索实践,全市的土地流转工作呈现民间动力充足、发展势头强劲、流转面积大、亮点特色多的喜人局面。截至3月底,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99万亩,同比增加2.49万亩,同比增长150%。  相似文献   

20.
<正>在马年春节到来之前,家住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朝阳镇的李先生,领到了全家六口人共六亩土地的全年土地流转金6000余元,这让常年在外打工还得抽空回家种地的李先生感到喜不自禁。其实,这只是洛阳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而进行探索与实践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洛阳针对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探索出了一条以新型农业发展主体带动土地流转的模式,既增加了对农业的投资,提高了土地的综合效益,也为农民增收和地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直接影响着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