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前宣布了温室气体排放减排目标,即将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GDP)的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40%-45%。实现这一目标将对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也将左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实现这一目标要靠政府继续出台刺激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并将政策的实施落到实处,也要靠每个企业和每个人去实践低碳之路。目前很多企业都在考虑这个减排目标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2.
征收碳税不仅影响企业碳排放,也影响企业生产行为。文章将能源因素引入到生产函数,比较分析征税与不征税两种情况下企业碳排放量和能源使用量。分析表明:首先,碳税政策可以减排,碳税率越高、能源的边际碳排放越大减排越明显;其次,碳税政策对企业能源使用的影响取决于能源的碳排放情况:当能源的边际碳排放量高于平均碳排放量,此时征收碳税对企业有利;反之,不利于企业发展。文章为碳税政策制定和研究提供了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碳排放量也大幅度上升.我国已经承诺到2020将碳强度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40%~45%.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方法探寻经济增长与碳强度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间,我国的经济增长与碳强度尽管都是非平稳的,但二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稳定的联系.长期均衡关系结果进一步显示,人均GDP对碳强度存在负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中国2013年以来实行的碳排放交易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事件,基于2000-2017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碳排放交易制度的节能减排效应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碳排放交易制度有利于实现中国经济“节能”与“减排”的双重目标,并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作用机制检验表明,能源效率提升和能源结构转型都是碳排放交易制度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路径;能源效率提升在碳排放交易制度实现“节能”和“减排”中分别发挥了10.19%和5.93%的作用,而能源结构转型分别发挥了48.87%和52.95%的作用。这意味着中国碳排放交易制度实现节能减排的主要动力来自能源结构转型,而非能源效率提升。能源结构转型涉及问题更加宏观和深层,这为中国加快推进节能减排进程,特别是完成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国际承诺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5.
中国政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中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在此背景下,世界银行与上海市长宁区政府合作,制定和实施了基于二氧化碳减排成本曲线和情景分析的低碳发展战略。二氧化碳减排成本曲线和情景分析是帮助城市制定低碳目标并确定实现目标所需要的低碳投资的有效的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6.
本文建立了在全国及省际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约束下省区经济增长优化模型,分析了三种假设情景中2010-2015年各省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优分配路径的异同,指出了各种情景下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变动较大的省区,比较了各种情景下的节能成本和减排成本,分析了各种情景下全国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对全国生产总值的脱钩状态。优化结果显示,现行全国及各省能耗强度约束对贵州、青海、宁夏和山西经济发展较为不利,对其他省区经济发展较有利。减慢经济增长速度和进一步降低全国能耗强度对节能减排的作用均比较明显。若全国能源碳强度遵循历史变化趋势,则2010-2015年全国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最大降低幅度约分别为17.27%和21.07%。  相似文献   

7.
中国区域全要素碳排放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线性数据转换函数法对生产过程中的非期望产出——二氧化碳排放进行处理;利用BC2-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法,分别从静态和动态角度计算了中国29个省份1995-2009年的全要素碳排放绩效,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全要素碳排放绩效近些年呈现下降趋势,并表现为明显的区域特征。文章还进一步分析了全要素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揭示各影响因素对碳排放效率和曼奎斯特碳排放绩效指数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并提出了现阶段的节能减排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能源效率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本文选取了同行业不同地区的能源效率为自变量,以某行业最优能源效率地区的值为参照值,测算了我国2009年的行业二氧化碳减排潜力,结果发现:在我国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下,各省市以行业能源效率最优省市的生产方式、能源结构和管理模型进行改进,完全有能力实现2020年单位 GDP二氧化碳减排40%-45%的减排承诺;但由于各省市地理条件、人文环境等的差异性,各省市的能源效率存在差异。总体上,我国尚处于弱退耦状态,说明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需要加大力度,巩固减排成果。  相似文献   

9.
在"双碳"目标下,我国各行各业均面临着较大的碳排放压力.技术进步与结构升级成为各行各业降低碳排放强度、响应节能减排政策号召的必然选择.传统商贸流通业对能源依赖性较强,为降低碳排放强度,还需转而从信息技术等方面入手建立新的产值增长点,从而在实现产业发展的同时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因此,本文将通过实证研究探索技术进步、商贸流通...  相似文献   

10.
1978年~2007年江西省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索洛余值法及C-D生产函数原理,以第三产业劳动力投入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作为技术水平替代变量,以社会就业人数作为劳动力投入,细致估算了1978年~2007年问江西省资本投入,并结合相关实证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估算出江西省1978年~2007年间的总量生产函数及全要素生产率,得出了江西省经济增长模式还处于粗放型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省域二氧化碳影子价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节能减排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客观测度各地区二氧化碳的影子价格,为科学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基于SBM模型研究了考虑能源消费结构约束下我国省域2005年~2012年二氧化碳的影子价格,并与在未考虑能源消费结构下的结果以及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模型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二氧化碳影子价格要高于欠发达地区;在是否考虑能源消费结构下各地区的二氧化碳影子价格差异较大,这反映出能源禀赋对二氧化碳的影子价格有很大影响;整体上基于SBM模型的二氧化碳影子价格要低于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影子价格.  相似文献   

12.
《WTO经济导刊》2009,(12):12-12
中国公布2020年减排目标 据新华网11月26日消息,中国正式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相似文献   

13.
胡哲太  苏飞 《北方经贸》2013,(12):80-84
基于STIRPAT模型,选取人口规模、人均GDP、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城镇化水平、非原煤能源使用比例以及第二产业能源强度等七个因素作为自变量,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和两阶段最小二乘回归(2LSL),设定10%,11.6%和13.5%三种不同人均GDP增长率情景,对2012-2015年杭州市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与2010年相比,到“十二五”末期,三种情景下的杭州市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分别下降19.2%、14.5%和8.6%.运用灰色GM(1,1)模型,预测到2015年杭州市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和第二产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分别降至44.78%和0.22吨标准煤/万元.根据杭州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发展现状及趋势,结合回归方程中各因子的碳排放量贡献率,提出有效降低能源碳排放量的相关建议,以期为杭州市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和低碳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模拟分析了国情无约束和国情有约束条件下,中国实施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的潜在成效.结果表明:(1)作为碳交易理论基石的二氧化碳影子价格,样本年间总体趋于上升,省份间和八大区域间的绝对差距均呈现不断扩大态势,但相对差距则趋于不断缩小.(2)以最大化降低全国碳强度为目标,在维持全国GDP总量不变的国情无约束情景下,碳交易能够降低碳强度20.06%.如果放松对全国GDP总量的硬性约束,并对各地区施加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现实约束,实施碳交易能够降低碳强度22.15%.(3)中国当前的整体碳强度推进进程完成了哥本哈根会议承诺的阶段性目标,通过引入碳排放权的省际交易,能有力推进碳强度的改良进程,甚至能满足哥本哈根会议承诺的总体要求.  相似文献   

15.
德国能源转型方案为气候变化的应对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德国联邦政府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减排目标,2020年和2050年要比199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降低40%和80%以上。德国能源转型的宗旨是:2050年提供安全的、可支付的和环保的能源。德国能源转型为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前瞻性的创新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EKC、IPAT和STIRPAT模型的基础上,将来自50个国家近30年的数据分为四组,先后把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节能减排技术以及能源结构因素作为控制变量纳入实证模型,观察它们对人均碳排放和人均能耗拐点带来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不同的组别对应的拐点具有明显差异,但是各组的人均能耗拐点都迟于人均碳排放拐点。将人口、经济增长、碳强度以及能源消费比例四个指标的不同预测值进行排列组合构建16种情景,对中国的人均碳排放拐点和人均能耗拐点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只要按照这四个指标的预测值控制好人口和经济增长速度,并积极降低碳强度和煤炭消费占比,人均碳排放拐点和碳排放总量拐点在2030年之前出现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7.
探讨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影响和关系已成为低碳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基于浙江省2000-2016年能源消费等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和脉冲函数(IRF),分析浙江省的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演变的特征以及对碳排放强度的冲击效应。利用了STIRPAT模型,设置8种不同的发展情景,试图预测浙江省未来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我国“新常态”时期合理经济增速测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从人口红利、资本存量和全要素增长率等方面入手,基于新古典增长方程,对我国经济在“新常态”时期的合理增速目标进行了测算.结合我国实际,本文综合考虑了(1)政治层面的要求,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2)新型城镇化进程,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潜力;(3)面临的各种约束,即我国目前面临的资源环境和债务压力等.综合来看,我国经济增速的新常态随着人口、资本要素禀赋、环保要求和其他增长约束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本文认为,我国在新常态时期的合理经济增速将从2014年的7.5%左右,降低到2016-2020年的6.5%左右,且逐年下降.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宏观调控新模式、社会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等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WTO经济导刊》2012,(6):33-33
项目目标:通过推动电源侧节能、电网侧节能和客户侧节能,到2020年,南方电网将带动上下游实现较2005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5亿吨,南方五省区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因此下降12%,对五省区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减排40%-45%的目标贡献度达到30%-27%。  相似文献   

20.
优化能源消耗结构,实现工业低碳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本文运用IPCC方法核算中国各地区2005-2020年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并利用Kaya-LMDI模型将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分解为能源结构、工业能源强度、工业经济规模和工业从业人员规模四种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STIRPAT模型分析工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在不同经济地区影响作用的差异。研究发现:目前中国工业二氧化碳减排效果显著,但仍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碳排放在地理分布上集中于华东与华南地区,存在不均衡性,其他地区也存在协同化或多极化的碳排放格局;且各因素作用效果差异明显,工业能源强度对碳排放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工业经济规模随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将逐渐实现对碳排放的脱钩效应,能源结构优化程度存在空间异质性,结构性减排将是未来的主要减排方式;提高能源消耗技术水平、推动能源结构体系的低碳转型是未来协同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碳达峰”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