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老子主张“致虚”“守静”,取法自然,强调自然无为。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美学认为整个审美缘在构成过程是内缘己心,外参群意,随大化氤氲流转,与宇宙生命息息相通,随着心中物、物中心的相互交织,最终趋于天地古今群体自我一体贯融,一脉相通,以实现心源与造化的大融合。故而中国美学强调“目击道存”,要求审美者走进自然山水之中,以自然万物为撞击自己心灵、激发审美创作欲望和冲动的重要契机,为产生灵感兴会的渊薮,去心游目想,寓目入咏,即事兴怀。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先阐释了道家“自然无为”的要义,然后分析了“自然无为”对企业人本管理的借鉴意义,最后指出了老子《道德经》蕴涵的“长久”思想是现代企业永续经营的智慧宝藏,并提出了企业永续经营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3.
老子是先秦崛起的“士”阶层的一员,是知识的生产者和使用者;老子的“道”与“自然”的思想追求中,始终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对现实的深切关注与超越;一是对理想的强烈憧憬与追求,这些真实地展示了老子的诗性人格。  相似文献   

4.
美之自然感是艺术创作的终极追寻,它代表着具有生命力的一种浑然天成的美感。艺术与自然当为相和谐的关系,在艺术美的建构过程中,艺术形象的创造、艺术情感的表达与艺术境界的创构,都体现着“情”与“景”的交融、“物”与“我”的统一,最终呈现出自在自为的天然之感。立足于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对朱光潜美学思想进行再探,意图剖析艺术审美与创作中的自然性成分,找寻艺术之自然性,才能不断追求审美的最高理想。  相似文献   

5.
尝试探索老子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经济和管理的启迪,先是从宏观谈起,论述市场经济是“无为”经济以及“道法自然”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运用;后又从微观谈起,由论“道”出发涉及到较为具体的企业管理和一些经济经营活动。  相似文献   

6.
社会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本所提及的“社会化”是广义的化,是化生产力。化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知识经济就是化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标志,是社会明进步的催化剂。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其中包含着“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二的辩证统一关系,用这样的大化观审视生产力概念,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要以化生产力一体化的新思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力科学建设。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人类历史分期为基础,考察了在各个时期中“自然”与诗学理论的关系。在后现代时期,“自然”成为生态批评的重要构成因素,生态批评将积极促进自然、艺术与人的沟通与和合。  相似文献   

8.
对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调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所蕴藏的思想和哲理是博大精深的,“天人合一”这一理念就高度凝练地表达了人对自然所应持有的基本态度。在西部大开发中,西部可持续开发的前提是文化观念的转变,应避免“人本主义”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泛化,变西方的“人本主义”为东方的“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9.
山水文学创作常常遇到诗体与神思、物形与神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而,解决“心”“物”之间的矛盾是山水文学创作的核心问题,解决的办法是心随物以婉转,物亦与心而徘徊。盛唐诗人在山水田园诗创作中自觉运用感应、,心化、顺应和物化等形式解决“心”与“物”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教育方法与教育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教育只有符合社会的客观需要,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泰州学派在教育方法上强调的是即事是学,强调走出家门,强调师友,强调启发式教学;同时还强调通俗化的教学。永嘉学派强调“与物接”,强调师友讲论和争辩,强调实际锻炼。两个学派异曲同工,互为补充。泰州学派与永嘉学派都能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但走街串巷和通俗化的教学方式是泰州学派所独有的绝唱。  相似文献   

11.
《道德经》一书蕴含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但在运用于现代市场经济前,必须对老子的经济伦理思想进行重新解释。本文采取批判性的诠释方式,将老子的经济伦理思想概括为天道原则、不争的分配伦理、诚信的交换伦理、节制的消费伦理和适度的发展伦理。  相似文献   

12.
现代慈善活动以爱心为道德基础,以有余扶不足为其实现方式,以社会和谐和人的最大幸福为其价值追求。《道德经》强调圣人不积、为人、与人、损有余补不足,倡导慈爱众生,唯善是从,广积德行,济物救世。这些思想对现代慈善活动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肇始的标志。“道”是虚无,又包括实有,决定实有。“道”哲学高度抽象,又贴近生活,讲求功利。老子出世、不争、无为,又入世、相争、有为,前者是表象、方式,后者是实质、目的。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之所以能够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建立南京临时政府,就是有一大批像陶成章和龚宝铨这样的革命志士的积极行动,前赴后继。陶成章和龚宝铨在拒俄运动中相识,共同组建光复会,创建培训革命骨干的大通学堂,在南洋开展革命宣传,参加辛亥革命,缔结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相似文献   

15.
对陶望龄与袁宏道交游的情况,学界争议颇多。笔者认为,陶望龄与袁宏道最直接的接触集中在陶望龄三十三岁到三十六岁间。他与袁宏道共有过四次会面:二人相识最早当在万历二十二年,主要是一起谈佛论道;万历二十三年,陶望龄从北京回会稽,途经吴县,与袁宏道会面;第三次是万历二十四年,陶望龄应上次会面之约,偕其亲友,从浙江到吴县拜访袁宏道,逗留十余日;第四次即最后一次见面是万历二十五年,陶望龄与刚解官的袁宏道一起游览东南胜迹。此次游览时间长达三月,二人留下大量诗文,这时期是二人相互之间影响最大、最深的一段时间,且陶望龄诗风在此期间彻底完成了由严谨到挥洒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老子的《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富含启发性的人生哲理。追求和平、渴望宁静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奥尼尔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其作品中反映出的观点和老子的基本上是一致的。文章从对比分析老子的《道德经》和奥尼尔的作品出发,探讨了道家思想对奥尼尔作品的影响及二者在思想上的交融。  相似文献   

17.
方回对陶渊明极为崇敬。他在二十一首和陶诗里抒发了“三追”之情,表达了对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固穷守节、归隐不求功名的高尚人格精神的追幕,对故园的无限追思及对往事的深深追悔。这都与其有降元失节的行为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8.
庄子与斯宾诺莎均执着人生圆满境界的追求 ,但因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方面的实质性差异 ,所以导引出庄子的悲观、消极 ,而斯宾诺莎乐观、积极的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又由于他们在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方面的某种相似性 ,在他们的人生境界里又都表现出一种超脱不俗的人生情怀。  相似文献   

19.
试从美的逻辑建构与陶渊明及其田园诗来进行互证,认为:人是世界的美,有了陶渊明,才开始让人真正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在显现,陶渊明田园诗的关是田园诗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在显现;关是自由的形象,陶渊明在自由的生活中创造了真淳而淡远的田园诗形象;美在创造中,在创造中成就了陶渊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