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析经济因素对村级民主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1998年对湖北省钟祥市三镇调查的基础上,探寻了经济因素与村级民主建设的关系。并提出:在新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下,推进村级民主建设,有五个方面的经济因素是不容忽视的: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集体经济发展状况;③市场经济因素;④农民负担问题;⑤先富与后富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运用参与观察、民族志、深度访谈及问卷调查等方法来考察移民的社会资本变迁状况及其对移民个体及家庭发展的影响。认为,由于族群文化的不同及政治资本的差异,深刻地影响了移民的发展选择,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移民长期以来具有普遍的"逃离孤岛"的心态,给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为此提出改进安置方式、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关注社会建设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微观家庭视角下长江上游库区移民适应状况及影响因素,并提出提高移民适应的策略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基于移民适应分析框架,运用二元Logit模型与统计分析法,分析影响移民适应的因素与移民适应状况及差异、不同适应状况的移民特征异质性。[结果]发现户主特征(户主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与移民适应没有显著关系;家庭特征(是否负债、是否受灾),经济因素(人均可支配收入、主要收入来源、土地面积),政治因素(是否有党员干部、意见受重视程度、政策满意度、政治参与度),文化因素(语言异同、身份认同)与库区移民适应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长江上游库区移民的总体适应比仅68%,岷江、金沙江、雅砻江等三大支流适应比分别为71.0%,68.3%,65.8%;适应的移民家庭的人均纯收入和耕地面积分别比不适应的移民家庭多1 815.01元、0.24hm~2。[结论]长江上游库区移民总体适应状况不佳,岷江、金沙江、雅砻江等三大支流适应状况存在差异,不同适应状况的移民特征也存在显著异质性。移民适应的状况是多因素影响的结果,因此移民适应政策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实现政策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4.
移民作为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在从原所在村落迁入新址和被征地后生计恢复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社会不适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以Y工程二标段H市为例,基于半结构式访谈收集相关资料,分析Y工程移民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等社会适应困境。研究表明,移民社会适应不良会导致经济水平下降、社会网络破坏、工程推进困难和地方治理无效等社会经济系统风险。基于此,提出帮助移民转变思想观念、重建社会网络、完善监督制度、建立互助机制等风险减缓措施,以促进移民、业主与地方政府的协同发展,解决移民社会不适问题,促进调水工程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5.
生态移民是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现实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文章概括了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移民状况与迁移类型、流域生态移民的相关政策,分析生态移民实践中面临工程建设周期长及资金瓶颈、水土资源紧张、移民参与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问题,结合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情况,从民族文化、水土资源规划、移民人力资本、非农产业发展、城镇化战略等角度探讨流域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在国有林区小城镇建设的客观背景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黑龙江国有林区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对国有林区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最为显著的是林区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效应为0.394;其次是身心健康状况,影响效应为0.197;最后是家庭工作环境,影响效应为0.18。第二,社会经济环境对国有林区居民的家庭工作环境及身心健康状况都有显著影响,影响效应分别为0.34和0.37;社会经济环境借助对家庭工作环境和身心健康状况产生的影响进而影响居民的主观幸福感,间接影响效应为0.07。第三,林区居民的身心健康状况对其家庭工作环境有影响,影响效应为0.15,并借助家庭工作环境因素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发挥间接作用,间接影响效应为0.03。根据模型拟合结果及黑龙江国有林区客观实际,围绕小城镇建设、经济转型、保障民生等提出改善国有林区面貌、提高居民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针对三峡移民迁入安置区后在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浙江安置区的特点,分析移民的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以及对地理环境、资源环境、人工环境、人际关系和社会文化的适应性,利用社会学统计分析方法对三峡移民外迁浙江的整合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加强对移民的后期扶持,消除有碍社会调适的不利因素;尊重和保持移民传统生活习俗;解决移民安置和土地配置的矛盾以及关注移民的教育问题等促进社会整合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生态移民是实现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保护、旅游开发、改善牧民生计等目标的主要措施。以喀拉峻旅游区(喀拉峻天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实地抽样调研数据为基础,构建包含家庭特征、能力禀赋、收入结构等变量在内的多分类多元Logistic模型,分析牧民的安置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63.2%的牧户愿意继续放牧,仅有6.8%的牧户选择旅游畜牧兼业安置方式;牧户的家庭经济状况、劳动力人数、汉语能力等因素对选择4种安置方式具有显著的正向或负向影响,而年龄、性别和受教育水平对其影响并不显著。最后,针对生态移民安置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政府应创新牧区扶贫模式、推进牧区双语培训工程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40多年来,我国建成大、中、小型水库8万余座,移民1000余万人。在党和政府的多方关怀下,水库移民经济有了发展,但尚有相当一部分移民的收入没有达到本地农村人均水平。一方面,水库移民为“四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他们的经济比较落后,生活比较贫困,两者反差比较明显。如浙江省淳安县,淹没耕地30多万亩,移民人数达28.9万,是新安江水电站淹没区中损失最大的县。淳安县移民经济36年的发展历程,在全国大中型水库中比较典型,本文以该县移民生产生活发展进程为例,分析其状况、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民生问题既是个人及家庭的生计问题,又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稳定。财政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认识民生问题现状,把握财政与民生问题的契合点,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建设基于民生的公共财政,力求实现民生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同步发展,是我国公共财政建设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