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9 毫秒
1.
纪小立  崔月秀 《中国经贸》2009,(14):178-178
土地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和基础,同时,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只要合理流动,才能提高使用效益。本文通过目前土地流转问题的分析,从土地产权创新,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完善土地市场等方面展开论述,已达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以促进农业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徒芳草 《魅力中国》2014,(2):9-9,11
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召开的短短十年中,中国共产党的九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密集出台,突出彰显了执政党对“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的战略考量。这十年,是我们党的三农理论创不断创新不断获得成果的十年,也是全国广大农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发展道路成绩斐然的十年。十年来,党的“三农”理论不断创新,土地政策改革不断完善。必须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党的土地政策,能够在确保农业稳定发展的同时,盘活集体土地资产存量,提高利用绩效,使国家、集体、农户土地利益都得以维护,最终实现帕累托最优。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改革始于农业、农村、农民。“三农”的核心是土地。土地见证了中华五千年的勃兴,每一次发生在土地上的变革,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4.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三农”问题始终关系着整个国家发展稳定的全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在土地管理制度、农村金融体系、粮食安全、城乡一体化建设等问题,有了新的突破,为未来农村改革确立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中国政府对解决“三农”问题大胆地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强调从全免农业税以减轻农民负担,实行工业对农业反哺以降低农业剪刀差.强化农民对土地的自主权以巩固农业根基等三方面来主攻“三农”问题,这是滋润农村田地的及时雨。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情省力》2007,(6):26-29
三十年前安徽省风阳县小岗村和肥西县山南村率先实行的农业“大包干”启动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试点也发源于安徽,“三大改革”对推动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三农”问题的核心就是增加农民收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结合30年来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农村住户调查资料,对安徽农民收入结构、特征、变动规律进行研究.以期得出相应的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7.
“三农”问题由来已久,既有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土地户籍不便流动、农村农民负担过重等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农业、农村、农民自身的原因,同时也有地方经济发展战略不科学等决策方面的原因。专家学就“三农”问题的研究、立说,可谓见仁见智。现在让我们听听一位来自我国中西部的县级领导的声音,也许能为我们观察“三农”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三农”问题历来是各级党委政府与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社会焦点,“三农”问题能否顺利解决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就贫困山区而言,农业发展严重滞后,农业产业发展后劲乏力,主要表现为:农民越来越不会种地,不愿种地;对土地的投入越来越少,土地的产出越来越低;弃农打工者越来越多,土地荒芜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土地资源的浪费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笔者以国家级贫困县、山西省最大的贫困县一临县为例,作一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城镇工商业积累了宠大的科技、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而我国农村却面临着“土地,劳动力,资金”三大要素持续外流的问题。如何引导这些庞大资源“上山下乡”反哺农业,成为解决困扰中国多年“三农”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从古到今,土地问题无小事。土地是财富之母。马克思曾说:“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可见土地的重要性。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村生产关系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改革实际上是从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的,由此确立了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1.
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完善中的公平与效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云淑萍 《北方经济》2006,(10):37-39
多年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难解之题。解决好农村、农民、农业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一靠生产力发展,二靠生产关系调整。而作为我国农村最基本的经济制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制度条件。  相似文献   

12.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更是个农民大国,所以有“农业兴,百业兴;农村稳,天下稳;农民富,国家富”的说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农”问题被归纳到一起,作为一个整体问题提了出来,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更是成为全党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就目前“三农”问题的现状和对策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3.
特别策划     
声音茅于轼:目前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法不对路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指出:“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对农业的过分重视。他大声呼吁,要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放在其他方面,把投资投在农业以外的其它地方。长时间以来,“三农”是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头等难题之一,各界的一致认识是,相比而言偏低的农民收入是全国经济整体水平难以迅速提高的重要而薄弱的一环,目前各地政府已把解决“三农”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主要工作之一。但茅于轼指出,现在的问题恰恰就是对农业过分重视了,农业太得到发展了,他认为近年来强调农业是有问题的,要改…  相似文献   

14.
苏莉 《魅力中国》2011,(14):104-104
农村土地流转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化解“三农”难题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实践中,农村土地流转还存在诸多问题,文章通过对土地流转背号的思考,详细分析了这些问题,并且提出了应对土地流转问题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为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带来了新的政策。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党的一个传统,也是一个重大原则。《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法宝,给全国农民吃了定心丸,为农业、农村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农村信用合作社是涉农的重要部门,是一线的涉农部门,在党的“三农”工作中有其它部门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村信用合作社建设的好坏,工作成效如回,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  相似文献   

16.
曹依扬 《特区经济》2005,(12):133-134
从1978年到2000年,人均农业生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例由83%下降到30.4%,城乡收入比例由1.71:1上升到2.80: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是不争的事实。“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难题,土地制度是“三农”问题制度安排的核心。本文基于对佃农理论对土地制度分析框架的研究,剖析我国现存土地制度的特点,提出土地制度安排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土地流转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步伐,增加农民的财产权收益。经过30年的发展,土地流转形成了各种模式,广西金穗农业集团作为龙头企业,其金稳土地流转模式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文章通过对其模式研究分析,认为其二次承包经营型、龙头企业+大户基地型对推进土地流转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并提出了通过加快土地流转市场平台建设、土地确认、以地养老等推动土地流转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邵延平 《乡镇经济》2006,(10):14-17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把公司管理制度引进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农民用土地作为资本进行投资,年终分红,解决了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加快农民城市化的速度,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新制度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央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我们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土地问题历来是中国“三农”问题的关键。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制度是继天赋要素、技术、偏好后经济理论的第四大柱石。“真实世界的经济学”的新制度经济学对我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或许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0.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近年来我国的“三农”问题日趋严重。造成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一些不合理制度的存在,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改革现行的相关制度,如户籍制度、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