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艳艳 《魅力中国》2010,(7X):235-235
面向未来的体育教育,体育教学过程需要注重师生情感的勾通,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一种双边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调动学生自主的学习,帮助学生在身体和心智上获得和谐发展。运用激励性评价语言,经过师生间的交流,形成互动,有利于情感的沟通,有利于思维的活跃,有利于学生告别消极,防范心理,使学生更加具有主动性。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2.
伦理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师生伦理文化是伦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伦理文化决定了师生沟通的目的、 方式与内容.学校要重视先进伦理文化建设,实现师生间良好的沟通;教师要成为先进伦理道德的行动者;沟通内容要突出全面性、 整体性特点;师生沟通要突出主体性特点,解决工具与目标的关系;特别关注与弱势群体学生的沟通,实现师生的良好沟通.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实践中.师生关系不仅仅是一种师生间的人际关系"状态",而且更应该是一种师生间的人际关系"过程".师生关系不仅仅是教育教学背景中静态"调度"的"人力"关系体系,而且是一种动态"使用"的、对教学实践活动有着深刻影响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把师生关系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来认识和开发.作为教学资源的师生关系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民主、平等2、沟通、合作3、互动、交往  相似文献   

4.
张天华 《魅力中国》2014,(16):124-124
导入也称之为“开讲”。它在课堂教学中是新课的导言。是新课进行的开端,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是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粱。  相似文献   

5.
杨哲 《魅力中国》2013,(34):299-299
目前,幼师生体育课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学理念老旧,教学方法落后,体育教学走向“边缘化”,幼师生体育兴趣低下。这一切都表明,我国幼师生体育课教学要进行改革,及时的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幼师生的体育兴趣。幼师生体育课教学作为我国现代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新世纪幼师人才的培养。本文就如何提高幼师生体育课兴趣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付渊 《魅力中国》2011,(18):182-182
正确理解形体语言在语言教学中的意义.掌握形体语言的特点.并善于运用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扩大信息量,而且还能沟通师生间的感情,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田宏武 《发展》2007,(12):109
现代社会心理学与教育社会学理论认为,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心理单位.班级学习风气的好坏,学生与教师的角色认识与扮演水平对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与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传统教学理论,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强调维护教师的"权威"和中心地位,因而导致师生之间的冲突与心理隔阂;新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强调师生间的互动与心理沟通,强调师生之间、班级之间、同学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提高体育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认识与扮演水平,改善体育课堂心理环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吴莹 《黑河学刊》2010,(6):96-96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没有互动,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因此,构建新型的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成为本次课改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下,师生间的沟通障碍妨碍了开展气氛活跃的课堂,不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生活。师生沟通障碍的出现,是彼此间的信任危机的表现,阻碍了新教育时期的师生关系发展。在信任为基础上建立师生间沟通的桥梁,发挥信任在师生关系中的效能,才能使得师生关系的和谐,课堂气氛的融洽,校园生活的健康、向上。  相似文献   

10.
朱林捷 《魅力中国》2010,(20):280-280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位思想政治课教师跟前的头等大事。下面就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的认识。一、改变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热情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倡导师道尊严的不平等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制定者和评判者,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主动者、是支配者。而学生是来向老师求学的,理所应当听老师的话,服从老师的安排。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能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尤其在一些思想政治课上。教师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脱离学生实际,学生不喜欢,学习的积极性就低。新课改基于对课堂与教学一体化的认识,提出新课程需要相应的新的教学观,强调师生的互动关系,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塑造师生之间多种多样、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景和沟通关系。  相似文献   

11.
吴燕 《黑河学刊》2012,(1):160-161
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重大。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受传统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主体间交往活动缺失的影响,学生主体性的生成机制仍未形成。因此,要从转变教学观念、确保学生行动自由、培养学生参与兴趣、建立师生平等关系等方面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  相似文献   

12.
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的基础,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教育工作者常抓不懈、常思常新的课题。本文试图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沟通在完成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作用。(一)教学过程本质上是师生沟通信息的过程所谓信息就是传送信息方与接受信息方的信息交换,...  相似文献   

13.
高校体育教育既是一个教育过程,也是一个沟通过程.大学生自身素质问题和目前高校师生存在的沟通障碍迫切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熟练掌握沟通的艺术多种渠道与学生交流沟通,走入学生心灵,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孟盼盼 《新西部(上)》2014,(5):114-114,104
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师生关系的转变主要表现在情感关系、交流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等方面,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辅导员应加强自身的知识修养,积极与学生沟通;大学生应学会尊师重道和遵规守纪;学校应积极构筑师生间沟通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15.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让教师获得教学上的成就感,让学生体会到体育教学的快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掌握丰富的体育技能;通过创造多样的活动形式全面协调发展师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黄庆文 《魅力中国》2011,(10):129-129
在新课程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实效”,不但要求教师要拥有实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实效自主的学习。本文从提高师生角色关系、提高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实效性等方面来阐述如何构建实效、有效的体育课堂.  相似文献   

17.
边晓霞 《魅力中国》2014,(10):224-224
所谓“教学模式”,是对理想教学活动的理论构造,以及教与学双边活动结构和各要素间相对稳定关系的简约概括。换言之,它是一种反映或再现教学活动现实的理论性、简约性的表达形式。而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则是指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包含有学生与课程资源间的互动、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学生间的互动和学生与教学环境间的互动等要素构成的,且具有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流程。与传统的单向传输知识的教学模式不同,它强调师生之间双向沟通与交流,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大胆创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和参与者。通过创设有关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进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中,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由此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代春敏 《魅力中国》2013,(29):260-260
素质教学改革给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当前,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改革成果不断惠及更广大的高校师生,但是需要看到的是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同样“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这一背景下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显得刻不容缓,教学评价体系能够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改进改革的成果。本文从我国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出发,分析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重要性,提出构建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原则、方法和注意事项,希望能为我国深入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相关借鉴。  相似文献   

19.
高晓欢 《魅力中国》2014,(10):135-135
在音乐教学中若能建立一种充分体现师生民主平等、师生沟通合作、师生共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将引领我们开创出一个全新的音乐课堂。本文对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如何实现有效教学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贠得娣 《发展》2010,(12):131-131
独立院校教学秘书是指在院(系)中协助院(系)领导具体处理各类教学事务的管理服务人员。教学秘书是连接教务处与院(系)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学活动的桥梁和纽带,具有承上启下、协调左右、沟通信息、改善关系的作用。其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大小、作用发挥程度、工作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教学管理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