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不同的研究文献对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序列是否平稳、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给出了不同结论,而且不同的文献使用不同指标来表征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并使用不同的模型形式进行实证研究。那么不同类型指标与模型选择是否会影响分析结论?城镇化与经济增长是否客观上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使用1978~2011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不同指标和模型选择将会对模型结论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得出相反结论。  相似文献   

2.
国内市场需求与中国长期经济增长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一、引言:从供求脱节的可能性看需求分析的重要性在经济学文献中,一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前景通常是通过考察一国长期供给的潜力来确定的,市场需求及其制约常常仅仅作为一个短期性问题而在长期经济增长研究中不予考虑。这种情况的存在,表明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在长期经济增...  相似文献   

3.
经济增长理论中 ,知识外溢模型缺少对基础科学知识的分析。本文将基础研究纳入经济增长框架 ,描述基础研究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 ,讨论基础研究对长期增长的影响。通过研究得到两点结论 :第一 ,应用技术的增长受基础科学知识的制约 ,如果没有基础科学知识的增长 ,经济也不会有长期增长。第二 ,政府在经济增长中是有所作为的 ,可以通过政府干预提高长期的经济增长率。  相似文献   

4.
法律与金融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越来越多的文献发现,金融发展对长期经济增长具有直接影响。由此引出的重要问题是,为什么有些国家的金融制度比较发达并推动了经济增长,而其他国家则缺乏这样的金融制度?1998年,来自美国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的四位学者La Porta、Lopez—de—Silanes、Shleifer和Vishny(以下简称LLSV)发表了“法律和金融”(Law and Finance)这篇著名文献。该文献认为,法律起源决定金融发展(鉴于该文献的研究方法和结论的独特性和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文献中,技术进步通常被假定为中性的,但是技术进步在大多数情况下偏向于特定要素;技术进步的偏向性不仅在经济增长中具有关键的作用,解决了经济增长中的一些理论问题,解释了经济增长实证研究中的很多疑惑,而且对经济学中的其他问题——国际贸易、跨国技术差异、工资不平等、内生技能供给、长期技术进步的类型等,都给出了新颖的、更具说服力的解释。系统总结技术进步偏向性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减损效应:中国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简单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利用GARCH和TARCH-M模型分析了中国经济波动对经济长期增长水平的影响.得出:对外开放和市场化改革不仅提高了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水平,而且也降低了经济增长的波动风险;中国经济波动对长期经济增长具有减损效应,但统计上并不显著,同时,与Stilianos et al.(2004)的分析结论相一致,中国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减损效应在经济波动的不同阶段具有明显的对称效应.本文的政策含义是,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和深化市场化改革,加强宏观调控,对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春泉 《经济师》2003,(11):252-253
改革开放 2 0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 :要实现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必须坚持经济适度增长 ,那么 ,影响经济适度增长的短期、长期因素是什么 ?如何才能实现经济适度增长 ?文章对此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证。  相似文献   

8.
靳涛 《经济学家》2007,(5):18-26
本文通过对中国经济转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实证研究,发现经济增长是直接推动经济体制转型深化的内在动力,而经济转型虽然对经济增长有长期的影响作用,但这种作用却不是决定性的.在制度与增长二者关系中,制度虽然是影响增长的长期重要因素,但这种影响却不是决定性的;而恰恰相反,增长对制度的影响却是决定性的.这说明制度创新在增长的大背景中更易达到,而中国改革成功的经验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9.
沈伟 《经济师》2008,(11):75-76
目前关于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文献主要以barro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以及davoodi和zou在barro模型基础上得到的多级政府支出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这些理论模型虽然精确刻画了财政分权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但是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实证研究模型却存在两个缺陷:首先,只能从财政支出角度描述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其次,不能反映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过程。文章从财政职能角度入手,将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过程分为资源配置效应和制度环境效应,并分别将其通过财政支出分权和财政收入分权来反映。这样就建立了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二维实证研究模型,解决了文献中实证研究模型理论基础的两个缺陷,并在此基础上实证研究了中国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张杰 《金融评论》2010,2(5):1-7
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主流文献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金融制度机理多有阐发。McKinnon发现了中国金融改革方式选择的特殊性,借助“金融剩余”、“金融控制”等概念,他勾画了“金融支持型”经济增长的大致轮廓,世界银行和Maddison则分别通过强调“初始条件”和居民储蓄的重要性而佐证了上述观点。一些文献对经济改革中银行体系的制度结构与行为方式有所刻画,它们发现,在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银行体系的高不良贷款、高盈利、高流动性与经济的高增长长期并存不悖。另外一些文献进一步觉察到,在国家财政收入下降的情况下,依赖金融方式实现巨额债务融资构成改革中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邹至庄与陈志武等华裔主流学者则试图深入到历史文化层面探究中国经济改革过程的金融制度机理.  相似文献   

11.
自主创新视角下的云南资源型经济转型战略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是众所周知的资源大省,物产富饶。但是这种长期以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增长方式对云南的经济、社会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如何改变云南资源型经济一头独大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技术创新角度出发,对云南资源型经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云南资源型经济转型提出了探索性的创新战略。  相似文献   

12.
Summa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cyclical volatility on long-term economic growth: does growth increase or decrease with increased cyclical volatility? We construct a stochastic two-sector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 to analyze this question in detail. We will show that economic growth is higher in the presence of business cycles, since people devote more time to learning activities in an uncertain economic environment. Human capital is a hedge against future income uncertainty. Hence, the rate of economic growth will be higher in a stochastic environment. Based on a calibration of the model, we find that economic growth increases by 0.46%-point as a result of observed business cycle variability. When account is take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model's general equilibrium and the cycle, welfare gains (measured in units of a permanent percentage increase in consumption) from eliminating business cycle volatility are approximately 1.87%. Received: January 25, 2000; revised version: November 3, 2000  相似文献   

13.
金融结构、银行发展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已经著作颇丰,但金融结构和长期的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以及这种关系是通过何种机制实现的,却一直缺乏深入研究。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金融结构的差异并不能有效地解释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增长差异。而进一步的分解分析还表明,在金融体系的内部,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要明显强于市场渠道,其基本的实现机制是:银行的发展增强了私人部门信贷的可获得性,同时银行具有事实上比股市更为重要的融资地位,从而在长期的经济增长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1978—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超过9%,被世界称为"中国奇迹",超前发展的基础设施是中国实现奇迹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利用1978—2011年数据研究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基础设施投资经济增长存在正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就业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未来的十几年,中国将面临严峻的总量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问题。总量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都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和长期增长。结构性失业阻碍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消除,从而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增长。除了人口基数大之外,赶超战略是我国总量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最主要原因。最后,本文提出了长期和短期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信用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复杂的内在联系。文章利用1990-2007年中国经济数据,实证分析了信用规模及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层次的信用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为正相关关系;与非金融部门相比,金融部门信用规模的变化对实际GDP增长的正向影响更大;各层次信用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只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经济增长对各层次信用规模的变化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而各层次信用规模的变化均未显著影响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7.
Recent literature shows empirical support for an effect of demographic age structure on economic growth. This literature does not give attention to the possibility that age structure might also have an effect o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Much of the recent literature on economic growth has stressed that an understanding of cross-country differences in output per worker is needed. That literature argues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output per worker is differences i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his paper finds empirical evidence in cross-country data for the thesis that the youth dependency ratio (the population below working age divided by the population of working age) reduces ‘residual’ growth, which measures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For this reason, the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age structure has an effect on the most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output per worker.  相似文献   

18.
以专利所代表的创新是经济长期增长的根本动力之一,且逐渐成为各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促进因素。本文以1985年到2010年的陕西省统计年鉴为数据基础,运用协整方法,对专利产出与经济增长长期动态的均衡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和格兰杰因果关系,经济增长在滞后期1年开始影响专利产出,专利产出在滞后期5年对经济增长有最显著推动作用。也为其它地区提供比较与参考。该研究对促进专利与经济长期增长的互动有重要意义,可为陕西省及类似省份制定“十二五”经济与科技发展规划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Since the 1978 reforms, China has experienced rapi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GDP growth has been in the double digits on average yearly, creating the fastest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recorded by a major economy in history. Not only did this transform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at large, China reached important milestones in terms of reducing poverty and creating prosperity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This article uses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o examine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how growth has been achieved largely by ‘informal institutions’ that are grounded in culture, customs, and private interactions that emerge spontaneously. The trajectory by which these informal institutions left their imprint on China’s complex economic landscape and how they can constrain future economic growth are also of central importance. After examining decentralization and risk management practices,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legal system, we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creating formal institutions necessary for long-term growth, most importantly innovation. Preliminary evidence shows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s tapering off which may reflect the constraints of China’s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This ought to be reversed if China is to enjoy long-term sustained grow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