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8 毫秒
1.
微时代不仅带来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更提供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的变化,将“微”理念与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微观动态需求相结合,能更好地促进就业教育的开展,提高就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学生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助推大学生实现个性化就业,解决大学生就业“过剩”与“短缺”的矛盾,提高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与就业能力的现状以及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基础上,探讨基于ERP平台的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金融专业大学毕业生核心就业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各种能力素质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是相对于其他学生的优势能力,它能使大学生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取得主动的综合能力。金融专业大学毕业生的核心就业能力与其他大学生相比,既具有共同性又具有独特性,其核心就业能力主要体现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自制力、执行力、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是我国人力资源结构中最具价值和活力的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习型组织理论是一种崭新的、前沿的组织管理理论,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管理的过程中也有其独特的生命力,对于现有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变革与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本文从学习型团组织建设视角,提出了通过建立共同愿景,改变心智模式,构建系统化培养体系三个方面来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方面是越来越严重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另一方面是企业求贤若渴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造成这种局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不足,有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的一个研究热点。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分析;另一种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同性别、年级、高等教育、就业质量等相关变量的关系研究。本文对有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条陈。  相似文献   

6.
段立 《企业家天地》2013,(10):152-15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到当代大学生未来定位,而职业指导作为高校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其能够提高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日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目前我国高校就业工作既要努力培养学生职业目标和人生规划,又要强调对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只有加强对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才能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稳定性,增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地,研究如何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7.
我国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以来,大学毕业生的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尤其是本科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高校毕业生尤其是本科毕业生成为了继下岗职工之后最受关注的群体。大学生的就业市场和就业模式、就业胜任能力引起社会的关注,本文将构建大学生就业胜任力宏观模型,分析大学生就业胜任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得到宏观上对大学生的就业胜任力影响最大的是大学毕业生总人数。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就业与就业能力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大学生就业是目前全社会都关注的一个话题,如何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促进大学生最大限度的就业,成为我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本文从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出发,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和构成以及就业质量与就业能力的关系,探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系统工程,它是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领路人,理应承担起就业指导工作的重担.在认识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工作的特色,努力构建“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  相似文献   

10.
近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突越来越突出。教育不仅要使受教育者不断学习各方面知识,还要使受教育者在学校学习期间获得某个职业所必需的实际工作能力,继而使这些能力成为受教育者在日后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获得独立谋生的必要准备。目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存在很多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而就业能力则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最根本的原因。高等学校急需加速教育改革,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1.
学习经济学,可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塑造理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效率观念”和“风险意识”;提高“财商”,养成合理的“消费观”和“理财观”;促进“情商”和“智商”的发展,形成正确的“义利观”;及早设计职业规划,树立就业和创业意识,扩展就业和创业渠道;领悟社会现实生活的真谛,确立务实求真的处世态度。可见,学习经济学会产生广泛的正外部性和乘数效应。但是,大多数非经济和管理专业大学生,却缺少学习这门利于自我管理和营销课程的机会。  相似文献   

12.
"90后"大学生已经毕业走向社会,就业能力不高是影响他们走向职场的重要因素。就业能力是一个人长期的职业发展能力,其核心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90后大学生的可转移能力素质、独特能力素质和创新能力素质,是提升他们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前,部分大学生就业能力较弱。高校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政府和企业要制定政策,创造实践机会;大学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提升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4.
国家创新创业战略实践的主力军主要集中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加强有助于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实,同时对缓解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和帮助大学生实现其人生价值都大有裨益。然而就目前形势分析,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表现出意识淡薄、实践能力低下等不足,加之高校教育体制不完善以及社会各界扶持力度较弱,导致大学生“双创”成果贫乏,因此,加快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后疫情时代,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培育大学生积极就业心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举措。针对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忽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以及就业指导和服务形式化等问题,高校要构建多元化的高等教育办学层次、完善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有针对性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健全完善统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6.
谢有长 《全国商情》2010,(13):68-69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不足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关键因素,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方面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其主要途径,一是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二是健全就业指导体系,全方位为学生就业服务。  相似文献   

17.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必须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户籍区别强化了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弱势地位,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则有利于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进而改善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质量。然而,农业转移人口户籍变更的就业提升效应还有待深入研究。本文认为,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实现了“农村人—城里人”的身份转变,有利于提高其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地位,进而促进就业质量提升,但短期内还不能完全消除原有户籍对其就业的不利影响。因此,经历了户籍变更(在城市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本文称为“农转非”群体)的就业质量显著高于未进行户籍变更的农业转移人口(本文称为“农民工”群体),但与城市本地居民(“本地市民”群体)仍有一定差距。同时,“农转非”群体与“农民工”群体就业质量差异的产生不仅仅是由于户籍变更,还是劳动能力禀赋存在显著差异的结果;人力资本是影响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因而具有较高人力资本水平的“选择性农转非”群体比“政策性农转非”群体有更高的就业质量。采用2013、2015、2017年的 CGSS数据,比较不同群体的就业分布,并采用多元Logit模型分析户籍变更和人力资本的就业质量效应,结果显示:“农转非”群体从事白领工作、进入公有制单位、获得无期限劳动合同的概率以及各类工作的时薪均明显高于“农民工”群体,这种就业质量的改善是“农转非”群体具有较高的劳动能力禀赋和户籍变更共同作用的结果;农业转移人口的户籍变更和人力资本积累均具有显著的就业质量提升效应,因此,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选择性农转非”群体的就业质量显著高于“政策性农转非”群体。相比已有文献,本文将“农转非”“农民工”“本地市民”3类群体纳入统一的研究框架,并将“农转非”群体划分为“选择性农转非”群体和“政策性农转非”群体,比较分析各类群体的就业质量;同时,通过“农转非”群体与“农民工”群体的显著差异考察户籍变更和人力资本的就业质量效应,并为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会提高其就业质量提供了经验证据。本文研究表明,落户城市的户籍变更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质量提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要进一步改善就业还必须持续提高劳动能力禀赋。因此,应积极推动和激励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并不断提高“农民工”和“政策性农转非”群体的人力资本水平。  相似文献   

18.
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困境进行动态分析与审视,发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态位定位不够清晰,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错位,就业指导不适应学生实际需求,导致就业质量不高。要拓展互联网思维构建共享教育生态系统,将就业能力纳入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系统性,构建"互联网+"时代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9.
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背景下,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就业能力关系到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分析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和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探索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和做法,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尹航  林杉  李丹 《大众商务》2010,(14):209-209
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是我国人力资源结构中最具价值和活力的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习型组织理论是一种崭新的、前沿的组织管理理论,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管理的过程中也有其独特的生命力,对于现有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变革与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本文从学习型团组织建设视角,提出了通过建立共同愿景,改变心智模式,构建系统化培养体系三个方面来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