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通主体是指决定流通性质的数量界限和质的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流通产业的地位逐步被认识,从“被动说”、“无用论”,到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流通体制的改革也在逐步推进和深化。但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化模式,既没有先例,也无固定模式,是在探索中进行,实践中总结。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产品流通主体结构改革的目标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农产品流通主体结构改革的目标模式纪良纲农产品流通主体结构是农产品流通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农产品流通主体结构改革、实现主体创新及其结构的合理化,对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有中国特色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本文仅就改革...  相似文献   

3.
论流通主体——再谈流通体制改革几点意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既坚持社会主义,又实现市场化的前提下,我国流通经济的发展必须突出主体.流通领域的经济形式要以民营资本为主体,它是由流通领域的本质和特点所决定的.对外开放要以内资为主体,这是维护主权和维护中小企业生存的需要.八亿农民应该成为农村市场的主体,并要发挥政府职能的主导和引导作用,发挥城市流通产业的示范和模范作用.商品要坚持以商务部门归口管理为主体,管商品货源,管终端供应,管生活服务,管食品安全,管进出口商品.改造、整合现有的工业品批发市场,规范交易行为,完善以配送为中心的服务功能,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以此来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工业品批发体系的框架.我国价格体系的建设要以市场价格为主体,国家少管或不管才能搞活经济.  相似文献   

4.
綦鲁明 《全球化》2022,(6):85-92+134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日益明显,对共同富裕形成重要助力。但从总体看,我国流通体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建设物流强国的目标要求还不适应,仍面临商品要素市场化改革尚未到位,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科技赋能水平不高,流通业立法不足,流通服务支撑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以及体制机制改革、市场监管、规划引导、政策支持水平亟需提升等突出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现代流通体系服务新发展格局,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中的关键性引导作用。政府应坚持问题导向,运用产业链供应链“链式”思维,统筹运用政府与市场两方面力量,重点推进建设现代市场体系,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和实施科技赋能,着力完善现代流通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加大改革和监管力度,综合施策,有效推动现代流通体系高质量发展,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5.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流通是社会生产过程的重要阶段,是生产和消费之间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市场化程度不断深化以及愈加频繁的区域间贸易往来,流通产业不仅成为生产的先导,也成为消费的重要促进力量,流通效率的提高、流通渠道和流通模式的完善成为决定消费实现程度和水平的重要力量.流通产业的发展已被纳入"十二五"规划,要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流通产业,必须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优化流通产业结构,促进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提升,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产资料流通是我国商品流通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今后,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和城市化进程的平稳发展,以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的提出,生产资料流通规模高速增长势头将趋于平缓,流通模式将呈现出很多新的趋势,流通企业只有转变经营方式才能生存发展.为更好地实现生产资料流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立足国情,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其中需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完善政策体系,加强行业管理;二是发展现代物流,实现产业升级;三是做大做强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四是集聚流通功能,提升批发市场;五是构建供应链,延伸产业链;六是加强理论研究,重视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基于“生产一般”的抽象将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构造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这个意义上说,“生产一般”也是“流通一般”.同时,马克思在一个“复数的体系”中而不是“单数的体系”中考察“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关系,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与实现的来源.马克思流通观不仅通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彰显其重要性,而且在现代经济学发展中也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理解并恰当把握马克思流通观的方法论前提与理论特征,不仅对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取得的经验与教训具有现实意义,对理解西方经济学的当代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的百年历程中,发展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在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各个时期的发展后,商品流通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流通体系初步建立并愈益完善。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流通历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包括持续深化流通市场化改革、统筹推进流通治理 现代化、不懈探索中国流通特色创新、发挥流通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等,对于新时代持续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和构建现代流通体系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正> 流通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以“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发展大贸易”为指导思想,以“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国际化”为奋斗目标,建立起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的农副产品、日用工业品、生产资料等市场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坚持以公有制流通企业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形成全国  相似文献   

10.
流通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可以说在理论界已初步形成共识.但是,流通的先导作用并不会由于一种正确认识的确立而自动实现.为此,我们应该将流通产业先导作用理解为一种更高效率的服务,促使其把消费端发生的变化传导给生产端,并引导供给满足这种需求;在解决时空矛盾的基础上,要使流通产业进一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避免或减少由于信息缺失和“误导”而造成大量的效率流失,克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大量存在的“无导”与“误导”现象;尽快理顺价格形成和传导机制,发挥流通产业在价格形成和传递政策、校正价格方面的作用:不断提高市场化组织程度,在不同市场主体之间形成长期、密切和稳定的相互关系;提倡以流通企业为主导构建供应链,促进扩大内需、调整产能、优化结构任务的实现;创造条件让流通先行,为产业转移提供必要的商业服务业环境;促使流通企业由主要依靠“联营返点”的赢利模式,转变成自营为主的经营模式,鼓励流通企业培育自有品牌,推行体验式营销,深化商品和服务之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构建现代流通体系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中国的流通体系经历了机构流通体系、产品流通体系、管理流通体系、水准流通体系的演变过程。构建现代流通体系必须明确“现代”和“体系”的含义,确定四种目标,即提高流通贡献率、降低流通成本、完善流通体制和形成大流通格局。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流通产业的差距是明显的,也说明流通产业可以创造巨大的生产力。今后5 ̄10年,中国流通业面临着六大挑战与任务,即推进新的流通方式;形成大的流通格局;解决农村双向流通体系;与国际接轨;提高城市流通效率和提升流通业的整体水平。现代商贸物流面临的六大挑战与任务是:推进流通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现代化;构建现代商贸物流的总体布局;构建农村双向物流体系;构建易腐食品的冷链物流体系;构建应急物流体系;降低物流费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流通体制改革的30年历程,是逐渐破除计划流通体制的过程,也是市场流通体制逐渐形成、完善和成熟的过程.30年来关于流通理论的研究,对催生和完善市场流通体制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把我国流通体制改革理论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对计划流通体制的理论反思阶段(1978~1983)、逐步破除计划贸易体制阶段(1984~1991)、市场贸易体制的确立阶段(1992~2001)、贸易体制的完善与内外贸的融合阶段(2002~2007).文章指出,在30年来我国流通和贸易体制改革中,主流的观点是要推进市场化改革,但也存在着反市场化的改革思想.30年来我国流通体制改革的每一步,都是对市场经济理论的超前探索,目的是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流通体制.30年最可贵的经验是,中国逐渐探索出了一条渐进式的市场化改革道路.  相似文献   

13.
流通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不仅具有竞争性和营利性本质,而且具有社会共享性和公益性特征。而流通设施特别是公益性流通设施作为流通产业的载体与核心要素,是内贸流通发挥基础性、先导性功能的基本载体。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流通领域较早实行了市场化改革,公益性流通设施供给过度交由市场运作,在数量规模、区域分布、制度建设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如总体供给不足、区域供给失衡、投资有待改善、制度尚需健全等。当前,尽管国企主导模式、动态补偿模式、产业基金模式、政府回购模式、国有金股模式等我国公益性流通设施供给的五种典型模式,体现了公益性流通设施"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基础、兼顾公平和效率"的供给原则,可为我国提升公益性流通设施供给水平提供些许经验和思路,但仍需进一步完善,以提高其经验和做法的可复制可推广性。为加强公益性流通设施供给,还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准确把握供给原则;完善制度体系,保证供给有据可依;定位政府角色,明确政府介入范围;创新供给模式,构建多元供给主体。  相似文献   

14.
纵论中国流通体制改革目标及走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流通改革20年来,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尤其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央和国务院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流通改革的深入与发展,使流通产业的地位和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由于历史性的原因,中国流通产业基础差、起步晚,又面对后WTO时代的挑战,改革造就了一个适应转轨变型的流通模式,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相适应的流通体制尚未建立;改革造就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商品市场,但高效、有序、安全、稳定的市场运行体系尚未建立;国有商业改革已取得很大成就,但多元化的社会流通结构尚未建立.  相似文献   

15.
重新认识流通(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新世纪的中国流通发展战略要分三步走:第一步,第一个十年,即继续完成两个根本转变时期,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流通总框架和大流通、大市场的总格局,与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第二步,再经过十年,流通的市场化基本完成,与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相一致;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实现流通的现代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进一步推进中国流通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打造中国信用体系;进一步确立流通的地位与作用,增强全民流通意识.  相似文献   

16.
社属企业改制后,我社紧紧围绕江西省供销社提出的“围绕一个中心,实现两个转变,建设三大体系”的发展思路,创新供销社体制和经营机制,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推进以“四大经营服务网络”建设为主体的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没。在这一过程中,财会工作如何适应新变化,做到与时俱进,在构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摆在财会部门和广大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十二五”以来将扩大内需作为经济长期发展战略的背景,从政策环境、管理体制、统一市场等方面,提出流通体制改革目标:“无缝衔接”的管理体系;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完善的法律体系;统一高效的市场体系;在此基础上,指出流通产业目前面临的问题及原因,进而提出对策措施,包括:提升流通产业地位;改革税收体系,降低流通成本;对中小流通企业进行政策倾斜和扶持;完善政策法律体系;实施创新战略,提高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徐磐石 《上海商业》2004,(10):15-18
现代流通业是市场经济的血脉,是国民经济重要驱动力之一。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流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流通已成为现代经济的火车头。加快流通产业现代化,对健全我国现代市场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义重大。按照十六大提出的“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快实现流通产业的现代化,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我国粮食流通市场化主体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粮食流通市场体系的复杂性决定了粮食市场主体的多元化,为了建立全国一体化的粮食市场,必须对各层次流通主体进行整合.结合市场化现状和建设的要求,本文认为,在一体化的粮食市场框架下,中国粮食流通市场化主体建设的重点为:通过粮食行业组织的结构调整改造国有粮食企业,培育基本的市场主体;加强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填补粮食初级市场和部分批发市场主体的缺位;正确定位和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主体的职能.  相似文献   

20.
向欣 《商场现代化》2013,(32):49-50
汪洋同志提出,中国特色的流通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承载平台,要求我们回答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流通体系,研究怎样做好流通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