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年1月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3114.57亿,比上年年底增加了7330万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03亿,比上年年底增加了6930万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互联网市场有着自身的独特性。我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比互联网用户发展得更快,成为推动我国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因素,移动互联网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虽然目前我国3G和智能手机用户不算多,但移动互联网用户比美国还要多。据尼尔森市场研究公司2010年第一季度的调研数据显示,美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渗透率为27%,而我国高达38%。  相似文献   

2.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掀起了移动支付发展的浪潮。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1年中国移动支付行业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达到1.9亿,市场交易规模达481.4亿元,比上年增长149.4%,  相似文献   

3.
《中国电信业》2012,(2):83-83
2011中国互联网产业年会在北京召开,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高新民、人民邮电报社总编辑武锁宁在会上发布了《2011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综述》和《影响2011年中国互联网发展重要事件》两个报告。报告显示,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超过5亿,其中手机网民数达到3.4亿,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达到65.5%。  相似文献   

4.
截至2008年12月底,中国的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6.41亿,手机上网用户数1.137亿(CNNIC《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占全部网民数2.98亿(居世界第一)的38.15%。伴随国内3G时代的到来、带宽问题的解决、手机上网资费的下调,移动宽带将来很可能超过固定宽带,移动互联网时代即将来临。  相似文献   

5.
去年以来,国内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到快速上升阶段,其发展之快超乎很多业内人士的想象。根据工信部数据,截至2012年2月底,我国手机用户数突破10亿,3G用户数达到1.44亿,移动互联网流量正在以超过100%的速度呈现爆炸式增长。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引起了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大量风投和私募资金不断涌入,也进一步加剧了竞争。  相似文献   

6.
3G牌照发放后,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手机上网用户数快速增加。CNNIC201O年1月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09年度.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增加了1.2亿人.达到2.33亿人,占整体网民数量的60.8%,手机上网成为互联网经济新的增长点。艾瑞公司预测,未来几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到201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13亿元,市场“钱景”广阔。  相似文献   

7.
根据CNNIC的无线报告,截至2007年6月底,我国WAP用户数约为4430万人,具有独立域名的WAP站点数量约为6.5万个。WAP网页数量约为2.6亿,网页字节数约为800GB,移动互联网产业已初具规模,其快速发展的临界点即将到来。但是,移动互联网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瓶颈问题,手机智能终端普及程度不高、功能尚不完善,手机上网速度偏低、资费偏高,“杀手级”应用始终匮乏等,都制约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随着3G脚步的临近,移动互联网亟需打破僵局,跨越新业务发展初期的裂谷,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并增强业务黏性。  相似文献   

8.
当前,移动互联网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手机网民数达到3.03亿(较上年增加7000万),网站数量为191万,基于信息和交易的互联网服务成为新的增长点。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电信运营商带来了数据流量的爆炸式增长,仅在2010年上半年,我国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即达19646万G,同比增长逾1倍。  相似文献   

9.
中邮移动阅读平台建设背景近年来,全球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2011年中国互联网用户量突破5.3亿,手机网民已达到3.6亿,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市场规模达到393亿元,2012年的市场增长率将达到148%。2011年,全球智能终端的销售量已经超过了个人电脑,2012~2013年的超越量还将进一步加大。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终端补贴是运营商进行市场营销的重要手段。通过向终端厂家提供生产成本的补贴,进而向用户推出价格较低的终端,运营商可以吸引用户购买并发展新用户入网。国内一家权威机构发布的分析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手机市场累计出货量为2,20亿部,其中,2G手机出货量为2604.6万部,3G手机出货量为1.54亿部,4G手机出货量为4039.4万部;国产品牌手机达到1.68亿部,占全部手机出货量的76.4%。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平版电脑、手持阅读器等移动上网终端迅速普及,网上信息的获取、发布、利用、消费更加便捷,互联网应用的形态表现得更加丰富多彩。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64.4亿元,同比增长43.4%,环比增长23.0%。但是,在整个行业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背后是近来行业内的版权纠纷频发,  相似文献   

12.
2013年,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爆发的一年。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1059.8亿元,同比增长81.2%,预计到2017年,市场规模将增长约4.5倍,接近6000亿。  相似文献   

13.
基于价值链的移动电子商务应用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动电子商务可以为用户带来更为方便、快捷、时尚、准确、安全的信息化服务和交易体验,为商家提供高效、准确、优质的信息服务。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为156.7亿元,同比增长609.0%,预计到2015年将超过1000亿元,达到1046.7亿元。可以说,移动电子商务应用已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3G网络下的移动电子商务应用已经遍及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相似文献   

14.
李鹤 《中国电信业》2009,(12):49-51
互联网向无线领域延伸,既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意味着一场更为深刻的革命即将来临。终端、用户体验和网络技术日益融合,体现出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与未来互联网相互融合的必然趋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25.5%,我国网民数达到3.38亿,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也已达到1.55亿,约占我国网民总数的一半(46%)。与此同时,随着3G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将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趋势,一些新的经济模式和增长点也将孕育而生,移动互联网更深层次的应用将在3G时代逐渐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15.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中国已有5000万用户尝试用手机访问互联网,每天多次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达到34%,手机用户上网的频率正稳步提高。随着未来以“上网本”为代表的新式移动互联网终端的不断推出,智能手机占手机销量比例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移动互联网业务的需求将呈现爆炸式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电信业》2007,(2):50-51
3G在全球不瘟不火地发展了四年之后终于进入了快车道。根据wireless intelligence公司在2006年11月底提供的数据统计,全球3G CDMA的用户总数已经达到4.14亿,其中基于CDMA 2000及EV-DO演进版本的网络用户占到3亿多,WCDMA及HSDPA/HSUPA网络也达9350万。而与此同时,全球无线通信产业向高数据速率、多频多模终端两大方向发展的方向越来越明显,丰富多彩的应用和服务则真正在广大用户的手机上铺开,这让人们可以进一步窥见未来手机的形态。  相似文献   

17.
不少人都有在淘宝网上购物的经历.但“移动商城”对他们来说也许还是个新鲜事。事实上.移动电子商务才是3G时代手机上网用户的最爱。随着3G商用的不断推进.商业由传统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迁移或扩展的态势已愈加明显。根据艾瑞咨询最近发布的《2008~2009年中国移动电子商务行业发展报告》数据表明.  相似文献   

18.
现有结构面临挑战2011年年底,安徽移动手机上网用户数为1317万,用户渗透率为50.98%。从收入结构来看,短信收入持续下降,2011年占数据业务收入的39.8%,比2008年下降19个百分点;数据流量业务迅猛发展,2011年占数据业务收入的26.5%,比上年提升10个百分点。数据业务有效提升了安徽移动总体运营收入:2011年全省数据增值业务对于运营收入的贡献度超过35.3%,其中数据流量对运营总收入的贡献率达到30%。  相似文献   

19.
根据CNNIC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5.13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3.55亿。在很多人眼里,手机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通话的工具,更是便利生活、获取信息的一个载体。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电信运营商的战略方向应该进行调整。其中一个方向就是由传统营销模式向互联网营销模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20.
2008年12月22日.中国电信集团公司面向全国发布了移动业务品牌——天翼.突出固移融合、丰富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两大差异化优势.将天翼手机打造为移动互联网手机。对此.中国移动感受到极大的竞争压力并快速反应,于2009年1月1日在北京、上海.湖北等多个省市大幅下调GPRS流量资费.降幅高达6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