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网络舆论已逐渐走进了引导主流舆论的行列,规范网络舆论、提升网络舆论监督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胡锦涛总书记早在2008年访问人民日报时就提出了“五个必须”的要求,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当成为统领网络舆论和网络舆论监督的核心元素.  相似文献   

2.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促成网络意见领袖这一群体的出现。高校舆论场中的网络意见领袖通常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和网络舆情引导的“双刃剑”。在此情况下,培育和发展一批正能量的网络意见领袖,是高校积极探索和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网络正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高校如何加强网上舆论引导能力的建设问题是一个难点,更是一个值得重点研究的新热点、新课题.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使得校园危机治理已成为衡量高校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尺度.在分析了当下我国网络舆情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自杀事件中网络舆论的危害性分析,提出从建立突发事件网络舆论阐释机制,校领导敢用、会用、善用微博,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和网络评论员制度,定期开展校领导在线交流,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文化等角度切实加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网络舆论的利远大于弊,其存在有着合理性和必然性。但网络舆论需要正确的引导,才能趋利避害:政府应以“以法治网”为根本,用有效的制度安排来容纳和规范网络舆论的表达;对网民加强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教育;从技术层面对网络舆论实行有效把关;强化主流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舆论互动;在动态中掌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5.
《商》2016,(15)
校园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是辅导员的一项重要职业能力,辅导员提升校园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是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需要,是维护大学校园和谐稳定的需要,是辅导员发展自身职业能力的需要。辅导员提升校园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可以从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掌握校园网络舆论特点和大学生网络心理需求、熟练使用网络社交新媒体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刘毅  王祥 《中国报业》2012,(6):44-45
随着3G技术的发展与移动设备终端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微博客和社交网站(SNS)的应用热潮,传统高校网络舆论环境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本文在微博客、网络新媒体对高校网络舆情影响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培育网络辅导员队伍、建立舆情预判和引导机制、研究网络文化活动、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体素养等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7.
吴德胜  高语 《中国报业》2022,(22):84-85
目前,我国网络监管机制尚不完善,网络环境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愈发复杂。大学生作为新兴媒体的忠实用户,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高校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也存在环境复杂和效率低等问题。因此,高校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核心,强化新媒体背景下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共建清朗网络空间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8.
网络时代下的高校网络舆情现状与引导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毅  王祥 《中国报业》2012,(8):30-31
随着3G技术的发展与移动设备终端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微博客和社交网站(SNS)的应用热潮,传统高校网络舆论环境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本文在微博客、网络新媒体对高校网络舆情影响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培育网络辅导员队伍、建立舆情预判和引导机制、研究网络文化活动、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体素养等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这种信息革命下网络舆论的产生与传播已成为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把网络安全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安全的高度,并特别强调要牢牢把握网络舆论工作,确保互联网空间安全。高等学校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网络舆论活跃,需加以正确引导,从而确保学校安全稳定以及对立德树人、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都有积极作用。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从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出发,分析其本质要求及必要性。提出高校应坚持舆论引导中的党性原则;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发挥党委宣传部门在网络舆论引导中的主体作用;加强师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引导路径。  相似文献   

10.
荣志卉  王慧 《商》2014,(21):181-181
由于网络围观时代的到来,公众能够更多地参与到权力运行报道中来。媒体在进行舆论引导时,应当建构符合新的传播环境的传受关系,实现舆论上的正能量。本文通过结合传播理论与热点事件,寻找权利运行报道实现正能量传播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1.
突发事件危机下我国政府与网络舆论引导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明了我国政府在危机环境下是舆论引导的天然主体。在强调政府对舆论引导的必要性基础上,政府增强自身危机管理意识、通过技术手段做好网络舆论把关人角色、加强法律环境建设以及建立防范危机的网络舆论引导长效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政府如何做好舆论引导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国防控疫情已经呈现一种常态化趋势,需要对思想舆论工作发展形势的理性进行客观分析。结合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构建突发事件正确舆论引导机制研究要坚持党管媒体的“一个原则”,牢牢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积极应对新形势下的新挑战;要加强政府、媒体、公众“三方联动”,健全网络综合治理新体系。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时代下,各类社交网站与微博、微信等工具快速发展,公众获得了更大的表达权和舆论空间,网络舆论已经转变为新的发展形态,传播媒介更加多元化,主体话题更加草根化、舆论焦点更加敏感化、网民行为更加群体极化,这些都是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的独特性质.这种行为不仅对社会管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而且会造成虚拟社会管理意识缺失,由于我国并没有一套完善的网络舆论法,所以治理网络舆论的主体较为单一,对网络突发事件的处理也存在不足.为了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效果,需要提高媒介的综合素质,提高危机处理能力,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约束信息传播秩序,配合媒体的联动能力,形成网络舆论引导合力,重视正面导向,强化主流权威性.  相似文献   

14.
2013年是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一年,河南网络舆情的发展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和变化。作为正处于转型跨越发展重要时期的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都面临着新的情况和挑战,而网络舆论既是对现实的反映也影响着现实的发展,只有深入分析和厘清网络舆情发展的变化和趋势,主动介入,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好网络舆论作为社会减压阀的作用;建立政府和网民之间的长效互动机制,构建上下畅通的网络舆论体系;发挥好网络意见领袖和传统媒体的引导作用,进一步规范网络环境,凸显网络正能量,才能保证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也才能使网络舆论促进河南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吴宛青 《现代商业》2011,(2):276-277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在公共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本文从网络舆论涵义及特点入手,分析了网络舆论对公共危机事件发展影响,提出了有效引导网络舆论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信息化发展迅速,我国致力于建设信息化社会,当下3G、4G移动通讯发展迅猛,且通讯设施建设较好,我国互联网建设和智能终端市场的建设也伴随着我国经济而迅速发展,移动互联网用户逐年增加,人们对互联网多媒体平台有了广泛关注。在互联网发展的同时,网络舆论兴起,作为一种新的媒体舆论方式,使我们必须思考如何看待、运用并引导网络舆论。本文首先界定网络舆论的概念,然后分析我国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失范的现状,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黄素君  毕晓光 《中国报业》2012,(16):183-184
自媒体强势占领高校信息传播主渠道。大学生由于自身辨别能力不成熟,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袭,甚至影响健康成长。自媒体时代的强势来袭给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模式、管理队伍以及舆论引导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本文在分析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特征的基础上,探讨自媒体给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带来的冲击,并探索性的提出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郭宏鹏 《北方经贸》2012,(10):141-142
随着高校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新兴交叉学科得以迅速发展起来,但由于目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学术体系,运作模式也不够完善,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网络思想教育的有效性。有效的解决方案是:丰富网络思想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强化网络健康和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突出互动性、参与性优势;完善和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19.
网络舆论的生成机制就是现实社会中的事件如何在网络上传播,并最终形成巨大舆论影响.网络舆论的社会影响具有两面性,就正面影响而言,网络舆论是拓展公众视野、扩大公众知情权的“显微镜”,是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是促进政府决策公开化、透明化的“压力阀”;就负面影响而言,网络舆论是负面文化的“助推器”,是恶性事件的“导火索”,是政府实现信息权威的“绊脚石”.  相似文献   

20.
伍盈  唐希 《消费导刊》2012,(12):124-125
随着媒介技术的日益革新以及一系列“自媒体”不断涌现,公众获得越来越多的话语权,诉求渠道得到持续的扩张。与此同时网络舆论传播中的负面现象也频频凸显,如何既保持网络舆情系统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又保护好网络赋予公民的话语权是需要不断探索的议题。本文试图从网络舆论传播行为主体,网络媒介,网络舆论制度保障等方面对网络舆论传播的引导与控制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