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凤英 《中国西部》2015,(11):82-89
<正>在中国,说到旅游,就不得不提一个著名的雕像—铜奔马。这尊被选为『中国旅游标志』的青铜雕像正是出土于武威的雷台汉墓。武威,古称凉州,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的要冲。公元前121年,因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为彰其"武功军威"而得名。武威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曾是五凉古都、西夏陪都,境内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文物古迹众多:有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有举世无双的稀世珍宝西夏碑;有始建于北凉时期被称为石窟之祖的天梯山石窟;有建于明正  相似文献   

2.
昙无谶(385 ~ 433)天竺(今印度)人.幼年出家,遍诵佛学经典,20岁时佛学造诣已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西域称为大咒师.他云游求法,东至龟兹,又到姑臧,受到北凉王沮渠蒙逊礼遇,卓锡凉州,学习汉语,潜心译经,以凉州沙门慧嵩、道朗为助手,先后译出《大涅□经》《大集经》《菩萨戒本》等24部150多卷.魏太武帝欲迎之,沮渠蒙逊不悦,派人杀害.这是鸠摩罗什之后,对凉州佛教产生重要影响的又一位高僧,以他为首的凉州译经集团形成历史上河西地区译经的第二个高峰.  相似文献   

3.
李桂华 《发展》2003,(5):72-74
甘肃武威古称凉州,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和国家旅游标志“铜奔马”的故乡。武威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期间凉州葡萄及葡萄酒即名扬天下,成为历朝贡品。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面对我国白酒市场的日趋饱和和消费者逐渐趋于健康环保的消费理念以及国际市场对葡萄酒需求不断增长的现实,武威葡萄产业在最近几年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并得到了较快发展,显示出美好的发展前景。发展葡萄产业的优势条件1.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良好的葡萄品质武威地处河西走廊东端,位于东经101°34'-104°43',北纬36°46'-38°09',葡萄种植区主要分…  相似文献   

4.
王其英 《发展》2011,(3):66-67
西夏(1038~1227)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范围大约是宁夏全部,甘肃大部,陕西、内蒙古、青海、新疆部分地区。党项族原是羌族的一支,在民族的纷争中历经磨难,唐末五代时在西北崛起。公元1003年,党项族攻占凉州,并于1036年正式建立了政权机构——西凉府,凉州自此成为西夏王国的辅郡,1227年被蒙古所灭,长达200多年。期间,西夏创制了自己的文字——西夏文。西夏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创造了不朽的业绩和灿烂的文化,西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西夏文字则是西夏文化中最为耀眼的明珠。自清代以来,凉州先后出土了大量的西夏珍贵文物,其中有的保存完整,作为国宝,闻名中外;有的为国内首次发现,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而邑人张澍从19世纪初就致力于西夏学的研究和资料收集。凉州大量西夏文物的出土及一些早期的学术成果,为研究西夏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西夏碑即"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也称感应塔碑)。清嘉庆九年(1804)著名学者张澍在武威大云寺(张澍误记为清应寺)内发现,并首次认定为西夏文碑刻,比中外其他学者正式接触并认识西夏文要早近一个世纪。碑通高2.6米,宽1米,厚0.3米;碑首呈半圆形;碑正面是28行、每行65字、总数达1820字的西夏文楷书,背面是与之相对照的汉文楷书;两边阴刻对称的伎乐舞女,吸收了敦煌飞天舞女的艺术特点,造型优美;碑身的两边呈刹角,边上刻忍冬纹。由于西夏文已被人们遗忘,无法辨认,当时被称为"天书"。到1908年我国黑城遗址发现西夏文字典《蕃汉合时掌中珠》后,才知道了它的构造、文字和字意。  相似文献   

5.
凉州区古称凉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史有“四凉古都,河西都会”之美称,以其“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军事战略要地和“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的商埠重镇为世人所瞩目。改革开放以来,凉州区作为武威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政治、经济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凉州国税人的辛勤耕耘。  相似文献   

6.
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制度,是藏传佛教有别于其他宗教和佛教其他流派的一大特色。在汉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3大支中,只有藏传佛教有活佛转世制度,这为藏传佛教增加了许多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7.
佛教逻辑古典时期,即古因明。长期以来,大多数学者集中在对佛教逻辑新因明的研究。然而,古因明在佛教逻辑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却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一环。基于如是之理由,本论文试图考察佛教逻辑古典时期论式的特点及其演变过程,以期对佛教逻辑古典时期有一个较全面和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开放导报》2005,(4):i0014-i0016
西夏的佛教术语有两个不同的来源和两种不同的借用方式:表由成语的词一般采用意译,来自汉语的词一般采用音译。这两套术语中有一些已经进入了西夏人的日常生活,成了西夏词汇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西夏历史上各外来源流中.最重要的无疑是吐蕃的藏传佛教和中原王朝的汉文化。而儒学作为汉文化的核心.在这一时期深刻地影响了西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对西夏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西夏社会的封建化进程。但是.也不应过于抬高西夏儒学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0.
王其英 《发展》2009,(4):153-155
丝绸之路重镇武威,地处中西文化的交汇点,千百年来承载着历史留下的一份丰厚的精神财富,借助祁连雪峰的山川灵秀,经受大漠戈壁的锤炼洗礼,形成了具有鲜明西部特色的地域文化一凉州文化。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凉州文化从汉魏初创到五凉繁荣及至盛唐巅峰,加上宋(西夏)、元、明、清各有千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翁礼华 《浙江经济》2010,(10):61-61
杨炎,字公南,凤翔天兴(今陕西凤翔)人,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出生于当地名流之家。青年时曾为河西(治所在今甘肃凉州)节度掌书记。唐肃宗时进入中央政府,但未受重用,唐代宗时宰相元载当权,得到赏识,依靠元载提携官至吏部侍郎,后由于元载被杀,杨炎受到牵连贬官为道州司马。  相似文献   

12.
甘肃凉州皇台酒厂1985年9月破土动工后,边建设,边投产,边开发新产品,实现了企业发展的高速度,创造出了以凉州皇台酒、凉州古酒、凉州曲酒为代表的11个品种、21种花色包装的凉州牌系列白酒,先后荣获省、部和国际金奖,畅销1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打入美国、日本和东南亚诸国及香港、台湾等市场,企业先后荣获各种荣誉47项。短短8年,这个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已拥有固定资产1.5亿元,职工1800多人。他们获得成功的秘诀  相似文献   

13.
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藏传佛教在其传播和发展过程,与政权的关系经历了合作、合一、分离三个时期.藏传佛教在藏族地区有着特殊的地位,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对藏区基层政权构成了严重挑战,极大地削弱了基层政权的力量.在当前要通过不断完善藏区基层政权建设,以正确应对藏传佛教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开放导报》2005,(4):i0017-i0019
西夏虽然是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但统治者重视发展本国经济,农牧并举,尤其是对宁夏平原和河西走廊的农田水利开发,不仅具有相当的规模,而且还有比较系统完善的农田水利管理制度,诸如春开渠事、修渠草料的征集、开渠役夫的调发以及水利管理体制等。西夏大力开发农田水利,不仅使社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客观上也为西北农田水利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西夏的农田水利管理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其继承前人、尊重客观、因地制宜的积极因素是值得借鉴的。  相似文献   

15.
武威在我国佛教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到五凉时期和北朝魏时期,武威佛教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开凿石窟,雕塑佛像,翻译佛典,佛教文化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为中原的佛教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藏传佛教是青海藏区发展中比较重要的意识形态因素之一,和谐新青海建设不能脱离宗教在藏区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开展。当前仍有一些不稳定因素影响着佛教与藏区现代化建设相适应性的发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藏传佛教为社会主义社会良性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本文主要论述藏传佛教在青海藏区的地位和作用,对藏传佛教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性发展进行了对策性思考。  相似文献   

17.
齐作锋 《发展》2014,(7):36-37
正五凉文化(也叫河西文化)对当时和后世的中国文化发展进步,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西晋后期,张轨依西汉末年窦融保据河西的故事,出任凉州刺史。他于公元301年到任后,首先派兵征讨鲜卑反叛,打击寇盗,扭转了混乱的局势,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和尊敬,"威著西州";其后,他一方面选拔贤能,另一方面加强军事,文武并重,苦心经营,短短几年就  相似文献   

18.
王其英 《发展》2011,(6):50-51
地处河西走廊东端的凉州,在古代中原和西域经济文化交流方面,曾起过承东启西的中继站的作用,特别是宋代之前,从西域和西方东传的所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东西,都要经过凉州的接纳和消化、吸收,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部》2008,(10):122-122
宝光寺是"寺塔一体,塔踞中心",整个建筑设施严格遵照了佛教禅宗的仪轨制度,而且安排得体,颇具特色,也是集北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于一身的禅院。宝光寺在宋代的时候香火极盛,宋大观三年(1109)中国佛教禅宗临济宗第11代祖师佛果克勤(圆悟国师)在此"修持说法,接众数千"。  相似文献   

20.
西夏时期河西走廊的农牧业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爬梳有关史籍和考古资料,对于西夏统治河西走廊近200年来的开发经济状况做了较系统的探讨,文章着重论述了西夏在河西行政军事建置的设立、劳动力资源的移增,水利建设的兴盛、耕地的垦辟、先进农具的使用,农业开发的成效及其评价,以及畜牧业的发展等方面问题,以尽量复原其历史面貌,并对于今天正实施的西大开发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