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炎炎夏日正午,惊闻吴冠中先生辞世,满街绿树浓荫、行人车流顿失生机。想起今年2月,吴老还携夫人朱碧琴女士来到“云起时”珍宝花园看他的作品展,我还聆听了老人家的谆谆教诲,可突然间那竟然成了吴老生前最后一次外出活动,也成了我与吴老的最后一次见面。  相似文献   

2.
纪念吴老     
吴老是我国德高望重、学术名声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经济史学家。他为人低调谦和,并能提携后辈。我与吴老相识受其教诲,那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事。那是由经君健教授负责主持的有关商业史问题的小型研讨会上,大概是会议的最后一天,组织者敦请吴老给大家讲讲话(题目已忘)。会前,我走到他跟前致意。吴老客气地说:知道,知道。接着又说:头年我去美国作学术访问,带了些书去,  相似文献   

3.
今天参加为吴承明、汪敬虞两位先生九十华诞举行的学术研讨会,看到二老身体还是那么健康,精神还是那么清爽,十分高兴。首先祝二老健康长寿,为中国社会科学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下面讲一点我自己的感受。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所和历史所共同举办“中国经济史论坛”,每年都开几次学术研讨会,吴老是每次必参加的,所以我们接触比较多。吴老每次参加讨论都会发言,对大家帮助很大,我自己所受教益尤多。吴老待人不管你是年长还是年轻,不管你是业余研究的或者是专业研究的,他都热情相待,循循善诱。我一直把他当作我的老师。我们也可以说是忘年交了,什么…  相似文献   

4.
寇研 《中国报道》2012,(3):124-124
每回参加婚礼都吃不饱,这成了我的一个心结。起初倒也没在意这个现象,直到有一次吃完婚礼大餐离席后直接去了一个家常椠馆被朋友撞见。咦,你居然没吃饱?这句话剌激了我,使我觉得有义务反省一下,为什么我送了远多于一桌菜钱的礼金,最后却仍需一碗米饭来收尾,尤其因为我食量并不大,同桌食客中又从未遇到那种有风卷残云风格的饕餮之徒,这种情况就更值得推敲了。  相似文献   

5.
邮递车夫     
采访时间:1998年11目22日采访地点:《中国贫困地区》杂志社2224房、北京某胡同里一大杂院内被采访人:翟勇(男,24岁,内蒙啬哲里木盟人)一天,我向京城有名的摄影记者娄林伟约图片稿件,他是忙人,他足不出屋,他说发E-mail,我说不行,我想打车去取,他说不行,最后,他想到了速递公司。不到十分钟,一小伙像冒出来似地站在我面前:“2224的谢小灵,这是你的信件。”我付了15元后,路费、挤车及无谓的寒喧便一笔勾消。而且,速递公司的这位小伙子就成了我的采访对象。记者:请给我张名片,我是第一次接触速递公司呢,我还会去你们公…  相似文献   

6.
江英从部队退伍后分到一家国有企业任中层干部,前年企业改制,他一夜之间丢了“铁饭碗“,成了下岗的一员。为了谋求生计,他开始走南闯北寻找商机,两年来他种过中药材,卖过保健品,经营过建筑材料,最后不但没赚到一分钱,还将工作十几年的积蓄赔了个精光。雪上加霜的是,在一次南下的列车上,他的手机又被人偷走了。  相似文献   

7.
当吴承明先生逝世的噩耗传来的时候,尽管我已有思想准备,尽管吴老③享年九十有四,是高寿的,但我依然禁不住地泪水涌泉,这是因为他的精神依然是年轻的。泪水虽然模糊了我的双眼,但是对他的怀念却如花蝶联翩,犹如电影放映在我的脑海里。我第一次拜见吴承明先生是在1980年的春夏之交。那时吴老正在和许涤新一起负责编撰《中国  相似文献   

8.
吴老仙逝一周年之际,李伯重教授等主编的"清华经济史丛书"②即将推出《吴承明文集——经济史:理论与实证》,以纪念这位杰出的清华学长。文集由刘兰兮和吴洪老师汇编,方行先生以耄耋之年亲自审定并作序。主要收录吴老1990年代以来也就是70岁以后的论文,并附吴老与方行先生1982—2004年长达二十多年有关传统经济的讨论通信,及叶坦教授的吴老生平与学术的述评。翻阅  相似文献   

9.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一个记者发布会上被问及,是否支持某一个经济学家的观点,吴老没有说是,也没有说否,而是告诉提问的这位记者:“我建议你在采访之前,先上网百度一下。”原来,早在两年前,吴敬琏就曾就此问题写过一篇文章来具体阐释自己的观点,但是这位记者居然不知道。  相似文献   

10.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一个记者发布会上被问及,是否支持某一个经济学家的观点,吴老没有说是,也没有说否,而是告诉提问的这位记者:“我建议你在采访之前,先上网百度一下。”原来,早在两年前,吴敬琏就曾就此问题写过一篇文章来具体阐释自己的观点,但是这位记者居然不知道。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办事,不死几个人是办不成的。如果非这样不可,我就先死!”这是索南达杰为可可西里四处奔波时说的一句话。 不幸的是,当索南达杰第12次进入可可西里时,竟一语成谶。在碧蓝的太阳湖旁,流尽最后一滴血的索南达杰,一直保持着跪射的姿势。  相似文献   

12.
璧予是尹连城的字,璧者,玉之极品 也;予字则有给予的意思。两字合一,其义 显见。 60年代末,我就耳闻连城的名字了。 那时,“文革”初起,在铺天盖地扫“四旧” 的呐喊中,斯文扫地。著名书法家吴玉如 先生也由一代名儒沦为反动权威。时年20岁的尹连城有胆有识,敢于逆潮流而动, 拜当时大多数人不敢接近的吴王如先生为师。从此,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专心追随吴老诵诗文,攻书艺,日积月累,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成为吴门得意弟子。吴老在临 兰序题跋中曾有“连城年来临池不间,将 来必有可观”之语。1982年连城主持筹办 吴玉如…  相似文献   

13.
现年77岁的老战士吴同斌1946年跟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参加淮海战役、解放南京、进军大西南、开辟根据地等。谈起50多年前的往事,吴老深情地说:“他的音容笑貌至今历历在目,我终生难忘。”  相似文献   

14.
刘风 《中国报道》2012,(3):62-64
在40岁的年纪,他决定重新出发。“这是我最后一次创业了。成和败都不重要,人生在于过程。如果输了我就真的退休了。”  相似文献   

15.
吴承明先生为中国经济史研究领域的拓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对年轻的中国经济史研究人员成长也如春风化雨,惠泽寰中。对我本人来讲,吴老是我从事经济史研究的引路人。一1982年,我本来想考其他专业的研究生,读了吴承明先生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述略》及其他有关中国经济史的论著,才下决心改考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吴承明老师门下的经济史专业研究生。我选  相似文献   

16.
一个“局长”考生暴粗口把监考老师给骂了,而且还抛出“我掏钱买文凭,你有啥资格管我”的狂言,加上媒体这么一渲染,不经意间竟成了个大新闻。  相似文献   

17.
张建 《中国西部》2014,(19):15-21
<正>墙皮因为太阳和时间而斑驳,而脱落,露出了块块方砖。红色的方砖记录着历史的变革,有广告,有标语,一次一次地被覆盖。最后因为城市美化的需要,又被盖以白灰,做了城市的脸皮。小小的一面墙,成了中国式变革的缩影。我用镜头记录这些墙,实际上也是对城市发展的记录,只不过用我的方式呈现了它们的另一种更  相似文献   

18.
镜头之外     
《中国西部》2014,(19):14-19
《消失的墙》 墙皮因为太阳和时间而斑驳,而脱落,露出了块块方砖。红色的方砖记录着历史的变革,有广告,有标语,一次一次地被覆盖。最后因为城市美化的需要,又被盖以白灰,做了城市的脸皮。小小的一面墙,成了中国式变革的缩影。我用镜头记录这些墙,实际上也是对城市发展的记录,只不过用我的方式呈现了它们的另一种更具艺术气息的面貌。  相似文献   

19.
“拿了我的给我送回来,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广州住房保障办公室结结实实做了一回“恶人”。9月8日,三户转租经济适用房的业主和一户廉租房租户成了最倒霉的人,他们被勒令退回购买的经济适用房和承租的廉租房。下午拿到证据,晚上就做出决定,过程快得像一次偷袭。  相似文献   

20.
“拿了我的给我送回来,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广州住房保障办公室结结实实做了一回“恶人”。9月8日,三户转租经济适用房的业主和一户廉租房租户成了最倒霉的人,他们被勒令退回购买的经济适用房和承租的廉租房。下午拿到证据,晚上就做出决定,过程快得像一次偷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