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江苏省产业结构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省1995、2000、2005及2010年各县、市产业结构系数为研究指标,运用空间自相关、空间变异函数、克里格空间插值等方法,对江苏省县、市的产业空间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95年来,江苏省产业结构的总体空间格局分异显著,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整体上呈现出南-北差异性;由冷热点区演化来看,江苏省产业发展水平的区域空间集聚趋势明显,苏南地区尤其是与上海毗邻地区为高水平集聚区,而广大苏北地区及多数苏中地区多为低水平集聚区;产业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连续性与自组织性逐渐增强,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分异越来越显著,空间关联效应的作用范围增大,各方向产业水平的空间不均衡有扩大的趋势.最后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4个年份的产业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长吉一体化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的重组动力和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和产业一体化,目标是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这就要求作为组织和运行载体的产业空间结构进行优化和重组.文章以长吉一体化区域为实证案例,探讨一体化区域的产业空间结构重组动力包括政策推动力、空间牵引力、经济拉动力、社会驱动力和生态约束力,并针对目前长吉一体化区域产业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以一体化区域产业空间结构重组的多元动力为切人点,对长吉一体化区域产业空间结构、产业跨区域融合和地域分工提出重组和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3.
湘江流域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调程度及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1996—2009年湘江流域城镇人口与城镇建设用地数据,运用离差系数,结合GIS技术,研究湘江流域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调程度及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1996—2009年,湘江流域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水平呈逐年上升的发展态势;除2000、2005、2007和2008年之外,其他年份湘江流域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进程均处于失调状态,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的增长速度。②湘江流域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水平呈现以长株潭—娄底—衡阳地区为中心,其他地区为外围的"中心—外围"空间结构特征,其增长速度与失调程度也呈"中心—外围"结构。③流域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空间结构及其他内外因素是塑造流域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发展空间格局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环渤海地区产业地域分工的基本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大增长极,合理的产业分工对于实现规模经济和建立具有全国地域分工意义的产业体系均具有重要价值。研究运用区位商指数、中心性指数和引力模型等方法,结合GIS空间分析,从地级市的视角测度了环渤海地区产业地域分工的基本格局。研究发现:环渤海地区呈现明显的"中心—外围"发展的地域分工特征,东部沿海地区为制造业—服务业主导,西部地区为农林牧渔业主导,中部地区为采矿业和矿业—制造业混合带;从城市节点差异性来看,环渤海地区以矿业—制造业型城市、制造业型城市为主,地区服务业专业化发展程度较差;从产业空间结构来看,分出了七大产业地域功能区,各功能区发展动力差异较大,并总结了"一圈、双核、三带"的空间结构特征。最后对环渤海地区产业优化布局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将异质性劳动力及地区内和地区间的多样化贸易成本同时引入空间经济模型,建立了一般均衡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低成本约束的人力资本比高成本约束的普通劳动力流动更容易打破空间经济集聚和扩散的对称均衡,促使产业空间结构稳定地向人力资本丰富的地区集聚。文章还从福利最优化的角度分析了政府对空间经济结构的规划选择,结论显示降低普通劳动力在地区间流动的成本有利于形成分散均衡的经济格局,实现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6.
辽宁沿海城市带空间结构演变及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1990—2010年辽宁沿海城市带城市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进行分析,发现辽宁沿海城市带城市综合实力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空间上表现为大连的极化现象持续显著,东、西部中小城市发展缓慢,空间分异呈现核心—外围—边缘结构。进一步根据城市综合实力的变化趋势揭示空间结构演变规律,认为辽宁沿海城市带发展经历了点式扩张、点环扩张、点轴扩张3个阶段,未来将实现整个城市带的一体化发展。目前,辽宁沿海城市带空间结构处于点轴扩张阶段,主体格局表现为"一核—一轴—两翼"结构特征。最后,基于城市群空间结构发育的一般规律,认为辽宁沿海城市带空间结构优化方向应按照"点—轴"发展模式展开,创新空间管理组织。  相似文献   

7.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区位问题及其重构的目标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雄  朱华友  张理华 《经济地理》2006,26(3):383-386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空间结构问题有:产业空间联系缺乏、区域协作程度低下、企业空间组织结构性缺失等.因此,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进行产业区位的重构是必然的:结合国有企业改制与重组、工业园区的调整、老工业区的搬迁、招商引资等方式,对资源实行空间重新组合,提高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重构的目标是促进地方产业集群的形成、培育良好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铁西老工业的搬迁和长春工业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配套产业的建设两个案例的分析,为东北老工业的产业区位重构提供实证指导.最后进一步思考了产业区位重构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旅游产业呈现出明显的集群特点和趋势。文章从价值链角度,对旅游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内在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阐明了价值链视角下的旅游产业集群及其动力机制的内涵;其次提炼了旅游产业集群的产业价值链"四链"服务层次与空间价值链"四环"空间结构的特点,并分别采用上海与张家界两个案例进行了论证;最后总结了旅游产业集群两个维度下的动力机制,包括产业价值链延伸扩展机制及空间价值链优化配置机制,前者具体体现在集群要素产业高端化、集群要素产业融合化及集群要素产业均衡化,后者主要包括环内竞争性优化配置及环间合作性优化配置,而且产业价值链延伸扩展机制及空间价值链优化配置机制既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的。通过以上研究,文章希望既在学术上完善对旅游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理论研究,又在实践中对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区域差异是区域发展过程中普遍出现的问题,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是缩小区域差异、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交通格局变化与区域发展战略调整是推动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主导力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两个主导力量的不断变化,江苏省区域空间结构由细"一"字型到粗"一"字型再到"二"字型结构演化;将来可能形成"工"字型结构,远期还可发展为"Ⅱ"型结构。江苏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尤其是"工"字型和"Ⅱ"型结构将会推进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构建空间成长三角,缩小地区间梯度差,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研究中俄东部地区,即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35个主要中心城市的空间经济联系,以反映该地区城市经济联系的发展趋势,明确东北地区跨国次区域城市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笔者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引力模型,对该区域城市经济联系强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俄东部地区跨国次区域内各城市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中国东北地区城市质量总体上高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城市质量.中俄东部地区经济空间结构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格局,两地区都形成了各自的核心都市区,跨国次区域内城市经济联系呈现以哈尔滨、沈阳、长春、大连、符拉迪沃斯托克和哈巴罗夫斯克等六大城市为中心逐渐向外减弱的状况.  相似文献   

11.
中原经济区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5省3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DEA超效率模型,测算了中原经济区城市发展效率,探讨了中原经济区城市发展效率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及其分解特征,研究了总体空间分异状态。结果表明:各个城市发展效率存在明显的异质性,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及其分解值整体不高,发展方式仍未发生根本性转变,资源环境压力过大。中原经济区城市发展效率只在个别年份显现非常弱的集聚分布空间格局,郑州和洛阳等中心城市功能不强,难以通过“涓滴效应”成为带动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动力源。  相似文献   

12.
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的空间聚集效应明显,总体上是一个中心-外围圈层结构状态.县域单位的经济增长只能溢出到4个最近邻接县域单位,市域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并不显著,县域的溢出效应仅限于地级市内.  相似文献   

13.
顾在浜 《经济研究导刊》2012,(18):166-169,307
运用偏离一份额分析法对“十一五”期间辽宁沿海经济带内部产业结构变化和城市经济增长的差异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第二产业是拉动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主要动力,产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产业素质有待提升;各城市之间产业结构趋同,需要合理的产业分工;辽宁沿海经济带内部城市之间以及与周边区域的合作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4.
中国省域经济空间结构类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省域经济空间结构指的是省域经济的空间分布和发展水平状况.根据省域内城市经济规模极其分布特征,可将我国省域经济空间结构划分为半单核型、准单核型、单核型、半双核型、双核型和多核型等六种,它们在省域城市经济的等级分布和极化程度两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其经济发展水平也有明显的差异.划分各省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类型对于中国各省域制定本省域城市发展战略、推动省域经济空间结构的优化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长江经济带2003—2019年数据,应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绿色科技创新、财政投入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升级内在动力和空间效应已经形成;绿色科技创新和财政投入分别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短期正向效应;绿色科技创新和财政投入的交互项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负向影响。为此,应当强化综合机制效应,保持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动力;激励绿色技术创新,发挥科技创新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核心作用;提升财政投入绩效,有效激发科技创新投资支持产业升级;作好政策统筹协调,发挥各项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16.
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物流竞争力的动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观音  左泽平 《经济地理》2012,32(3):107-113
在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2005年和2010年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物流竞争力进行了动态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海西城市物流竞争力总体较弱,城市间呈现"洋葱头"型的不平衡结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局面并没得到根本扭转,但具有后发优势;不同层级的城市在挖掘物流潜力和提高物流产业效率上具有差异性;提升城市物流竞争力函需大力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业和第三产业;海西物流人力资源匮乏,已不能适应城市物流发展的需要。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7.
区域旅游联动开发本质上是区域合作的一种方式,是避免同质旅游地恶性厮杀的必由之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此背景下,在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七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与旅游业发展水平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七城市区域旅游联动开发的优势条件,提出亚圈层多边联动、区域定位的地域分工两大联动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8.
黄森  蒲勇健 《财经科学》2012,(2):103-110
成渝经济区是西部惟一具备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地区。在中国各个区域发展版图中,成渝经济区能否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最重要的是在于能否合理地重组其现有的空间经济结构。从产业演替的历史进程看,空间经济结构重组的一大主要动力是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近来,随着成渝经济区产业布局规划的出台,本文基于空间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建立合理的模型,并结合川渝两地的实际情况,对川渝产业布局规划合理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基于长江经济带1997-2016年数据,应用空间杜宾模型对科技投入、公共支持影响城镇化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区域科技投入、公共支持与城镇化之间,大部分时间都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科技投入、公共支持显著推动城镇化发展,但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科技投入与公共支持的交互作用对城镇化发展有轻微的抑制作用;人力资本、消费水平显著促进城镇化发展。最后,提出加速推进长江经济带协作机制建设、促进空间溢出效应发挥、强化科技投入和公共支持的正向影响、防止逆城镇化倾向发展、提升长江经济带民众受教育水平、促进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李继东 《经济地理》2008,28(2):250-254
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已由地缘政治时代两极化转向区域化、多极化、一体化混合成长互相影响的地缘经济时代。面对严峻的挑战,泛珠三角经济圈的构建与整合是实施中国南向战略的关键与前提之一,应高度重视泛珠三角经济圈的构建与整合。在地缘上,泛珠三角经济圈的构建将对环南海经济圈的经济合作,东亚走廊的形成,珠江大都会带的兴起及点轴开发形成的南向"桥头堡"效应,海洋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完成中国南向地缘经济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