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制订、实施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是新一轮征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在很多地区,出现了所制订的征地区片综合地价与过去补偿标准衔接很好但与基准地价"倒挂"的情形,导致区片地价实施后的政府风险.本文以广州市为例,利用大量统计数据及统计数据的序列化结果、borda数和顺位相关系数,尝试在制订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时与当地的现行补偿标准、基准地价之间进行内部平衡,为目前全国范围正在进行的征地区片综合价的制订提供直接参考,也为城市地价体系的科学化提供一种可行的选择思路.  相似文献   

2.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火对宪法进行修改时,首次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征收的概念,即:“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征用并给予补偿”。2005年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关于开展制订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工作的通知》,同时发布了《征地统一年产值测算指导隆意见》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测算指导性意见》,各地按照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认真组织落实,开展了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测算工作。  相似文献   

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征地区片综合地价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夏建国  申文金 《经济地理》2007,27(6):1015-1017
文章提出了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BP神经网络系统的基本构造,并在充分考虑城市规划和生活水平对征地区片土地价格影响的基础上,对神经网络的评估系统进行了设计.给出了征地区片综合地价评估的指标体系及特征指标的量化计算公式.以雅安市雨城区最新的征地区片综合地价为基础,利用改进的BP神经网络模型对它们进行了训练和模拟,取得了良好的模拟结果,证明了ANN法用来测算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可行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4.
现行征地补偿标准存在不公.引发征地补偿改革的争论.应该时现行补偿标准进行彻底改革,即实行征地区片综合价.采取措施,积极推进征地补偿标准改革.  相似文献   

5.
征地难的现象在全国普遍存在,根源在于我国征地制度中存在许多问题。首先,目前的征地补偿标准的确定制度不合理,无论是传统的产值倍数法还是目前推行的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法得到的补偿标准都难以做到公平合理。其次,征地方案确定过程中,参与主体不合理,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的模糊性使地方政府大量介入征地事项。最后,征地方面的法律法规难以实行,某些地方政府存在着违规征地、违法用地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用地被征收和征用为建设用地,因此征地的补偿对广大农民来说就显得至关重要。虽然国家已经取消了征地补偿的最高标准,并逐步推广了同地同价的征地区片综合地价,但与市场价格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建立征地区片单元的单元分值与样点地价的关系模型,测算不同级别的区片价格,与现行标准的征地区片价进行比较,验证了目前的征地区片价是扭曲的,由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是一把“双刃剑”价格太高,不利于招商引资,从而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也会增加国家大型建设项目和基础配套设施项目的建设成本,增加地方经济负担。价格太低,不利于保护农民的利益,不利于体现土地的经济价值。只有适中的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才能得到农民、用地单位和政府三方的共同认可,也才能真正成为征地补偿中的执行性标准,体现其自身的刚性。因此,如何找到一个农民能够基本接受、用地单位能够承担、政府能够基本满意的最佳平衡点,成为征地区片综合地价评估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的"涨价归公"理论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征地补偿制度的形成及运行有重要影响。根据此理论,国民政府创设了按照"申报地价"进行地价补偿的征地补偿制度。尽管制度设计是以保护私有财产为前提,但结果却往往成为掠夺民众财富的手段。其问题的症结在于在中国传统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中,补偿地价无法客观公正地给予评定。  相似文献   

9.
《环境经济》2005,(9):9-10
为了进一步完善征地补偿办法,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国土资源部最近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加快工作进度,力争在今年年底前制订并公布本地区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这标志着新的征地补偿标准即将出台。  相似文献   

10.
征地补偿标准的测算方法直接关系到征地补偿标准的确定,从而影响到被征地农民的权益。本文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征地补偿标准的测算方法经历了从年产值倍数法到统一年产值法再到区片综合地价的演进过程,其市场性逐步增强,与市场价值的差距也逐步缩小。同时,这种演变趋势与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是吻合的。  相似文献   

11.
一、对现区片价的基本估价 2005年,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制定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工作的通知》,我省制订了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以下简称区片价)。  相似文献   

12.
当前,内蒙古的征地补偿制度在实施中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在固阳县农用地定级估价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征地补偿价格的研究,探究一种新的测算征地价格的方法,为内蒙古社会主义新农村征地补偿制度提供指导.测算征地价格以收益还原法为主,将测算农用地基准地价的总收入作为土地年收益,以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作为土地还原利率,测算出农用地的征地价格,对提出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城市化进程与征地补偿制度变迁之间的关系,认为城市化发展是征地补偿制度改革的根本动因,城市化发展决定征地补偿制度改革的进程,各个地区处于不同的城市化发展阶段,也应有不同的征地补偿制度与之相适应.过高或过低的征地补偿都不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征地补偿制度改革方式是多样性的,但都应以兼顾农民对征地补偿费的期望值、综合考虑土地新旧用途来确定征地补偿费为核心.  相似文献   

14.
(一)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征地补偿标准。 修改《土地管理法》,改变现行征地制度对农民补偿标准偏低的现状,根据被 征土地的原有收益、未来用途、区位、质量、供求关系等综合因素,结合当地城 镇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和被征地农民未来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征地补偿 标准。 (二)明确政府在安置被征地农民中的主要责任。 明确规定政府在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培训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 责任,形成政府、集体和个人之间的责任分担机制。首先,要重新制定 征地安置补偿费和土地补偿费的测算办法,补助或补偿水…  相似文献   

15.
我国征地制度改革与农地征购市场的构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现行征地制度与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的要求存在着较大差距,征地制度改革是大势所趋。改革应当按照“征储结合,征供分离”的思路,通过构建农地征购市来实现农用土地向非农国用地的转变,并对被征地农民实行公平合理的经济补偿,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关于我国征地制度改革的研究不断深入发展。在此过程中,中国学术界对现行征地制度中存在的弊病做了大量探讨,并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现行征地制度中“征地权的行使超过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导致征地权滥用”,“征地补偿标准偏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成果没有惠及广大农民”。  相似文献   

17.
征地补偿作为征地过程中的核心经济问题,直接关系到被征地对象的利益与征地工作的顺利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国有土地使用制度完成了从无偿、无限期到有偿、有限期使用的变革过程,而征地制度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10多年来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征地补偿采用行政手段、产值倍数补偿作为补偿标准正是这种体制下的产物。以年产值倍数作为征地补偿标准,特别是在公共利益与非公共利益建设占用集体土地实际都是通过征地途径获取用地的情况下,国家一边以计划经济形式征地,一边以市场运作方式供地,征地与供地前后利益空间巨大,国家利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剪刀差,成了这种双轨制的最大受益者,而农民利益则没有得到必要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试论土地征用中的合理补偿机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步伐,完善对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建立和完善征地合理补偿机制的核心是科学地确立征地补偿的原则,补偿原则一旦确立,其它相关问题将容易解决。文章认为应摒弃单方行政决定征地补偿的原则,确立以市场价值为基础的补偿原则。首先研究国外征地补偿的一般原则及其借鉴;接着讨论我国的有关法律规定及其实施中的问题和影响;最后给出结论及其建立和完善征地合理补偿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两个常见的土地投机案例为切入点,揭示了现行征地制度的公共利益界定不明晰、征地范围过宽以及征地补偿不合理可能是土地投机等土地问题滋生的土壤,并在其后以较长的篇幅讨论了公共利益含义界定、征地范围划分以及公平补偿问题。本文的观点是,我国现行征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清晰地界定公共利益的含义或者明确划分征地范围,并实行以土地市场价值为基础的征地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20.
借鉴土地发展权制度改革中国征地补偿渐成代表性研究思路,但以往补偿标准研究均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局限性。文章以美国土地发展权制度为例,运用福利经济学的分析范式,通过构建土地价值生产函数析出土地发展权净值,阐明发展权制度下的土地价值分配调整过程及其实现帕累托最优的作用原理,推导出一种适应于土地公有制的、替代市场交易机制的"征后补偿型"土地产权价值也即征地补偿定价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