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同城化是城市应对区域一体化、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策略,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是同城发展的基本要素和必要条件,城际交通客流特征演变是其阶段与质量的具体体现。通过对广州、佛山市?10?年来衔接交通设施的建设、运作特征及变化分析,总结广州、佛山同城背景下城际交通及客流特征演变的趋势与规律。基于上述研究,探讨广州、佛山市进一步加快轨道交通衔接、应对同城化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我国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步入一个新的时期,而铁路网络的发展对于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布局具有明显影响。以兰西城市群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估城市综合发展质量,运用改进型引力模型计算铁路和高速公路运输模式下城市间的联系强度,并绘制空间联系强度图。同时,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比较铁路和高速公路2种交通方式下城市网络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兰西城市群内经济发展过于集中,与高速公路相比,铁路主导下的城市间联系强度、点出度、点入度变化明显,铁路建设对城市群凝聚子群有着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合理优化兰新高速铁路沿线城市旅游经济结构,以及为协调旅游交通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基于时间距离视角构建旅游经济联系模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借助Ucinet6.0软件采用核心-边缘模型、凝聚子群等评价指标探讨兰新高速铁路沿线城市旅游合作发展模式。研究表明:兰新高速铁路将促使沿线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由单纯依靠地理位置的优势转变为依靠自身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强弱;旅游合作空间发展模式由单纯依靠沿线中部城市转变为东西核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协同发展;沿线城市旅游合作发展模式可以概括为"双核走廊式"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城市网络是区域发展的基础,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研究对象,依据联系频次分别构建经济圈公路与铁路客运网络,并以此构建陆路交通联系网,基于重尾分级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陆路交通网络整体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公路网络呈双核放射型空间特征,客流量极化效应显著;铁路客运网络呈“闭环—孤点”式空间格局,节点城市联系强度层级特征显著;公路客运联系集中趋势大于铁路,成渝双核心协调发展程度高;陆路交通联系网络呈“大核心圈”空间格局,不同等级节点间形成了核心节点集聚辐射、次级节点参与配合的层级流动模式,在南北双廊道基础上形成了立体型点—轴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5.
<正>“十四五”时期,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进入了完善设施网络、精准补齐短板的关键期,促进一体融合、提升服务质效的机遇期,深化改革创新、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期。湖北省鄂州市抢抓多重战略发展机遇,未来以打造武汉城市圈同城化核心区为目标,聚焦聚力建设“航空城、科学城、生态城”。随着武鄂同城化发展进入更高层次,区域经济布局、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人口结构分布、消费需求特征、要素供给模式等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对鄂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给沿线各地物流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与挑战。在构建城市物流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依据"一带一路"国内段西安、兰州、乌鲁木齐、泉州、厦门、海口6个节点城市的物流行业相关数据,采用熵权法与综合评价指数法相结合的方法,计算ESI指数,对各个城市的物流竞争力进行评价比较。分析评价结果显示,6个城市的产业竞争力排名为西安、厦门、泉州、乌鲁木齐、兰州、海口,在此基础上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物流信息技术、促进物流产业结构升级、培养高素质物流人才等方面提出物流产业竞争力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7.
高速铁路对西南地区可达性及经济联系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南客运专线及沿海高速铁路6个主要沿线城市——南宁、柳州、桂林、钦州、北海、防城港为研究对象,选取2012与2015年2个典型年份,研究6个城市在高速铁路开通前后的交通可达性及经济联系格局变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广西高速铁路的开通将会在沿线形成分别以南宁、钦州为核心的"双节点-轴线"新的可达性空间格局及经济联系空间格局,给广西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应,大大增强了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同时也利于北部湾经济区同城一体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贾磊 《铁道运输与经济》2021,(2):110-117,130
合理确定兰州铁路枢纽布局有助于完善西北地区铁路网络,促进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提升欧亚大陆桥互联互通能力,发挥兰州地区的桥头堡作用。阐述兰州铁路枢纽现状,指出枢纽内客运站分工及货运设施功能存在问题,提出枢纽发展规划;研究提出兰州铁路枢纽总图方案,包括干支线、疏解线及联络线工程方案与总图方案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将形成衔接11条铁路干线,南客北货的大型环状枢纽格局,更好地支撑西北地区核心路网运输。  相似文献   

9.
兰州市作为全国公路运输枢纽规划中的节点城市,道路运输业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兰州市各级运管机构必须创新管理思路,确保行业稳定和安全,达到更高的服务和监管水平,才能实现构建和谐兰州,建设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特大城市、大城市及城镇密集区,已经由单一城市为核心演化为多城市集群的空间格局.《2035年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的交通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快建设集高速铁路、普通铁路、城际铁路、市(郊)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于一体的现代轨道交通运输体系,构建高品质快速轨道交通网.以都市圈同城化通勤为目标,加快推进城际铁路网建设,推动市域铁路向周边中小城市延伸,率先在都市圈实现公交化客运服务.多层次、多制式、一体化的轨道交通系统将成为城市群(都市圈)轨道交通系统主要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中欧班列的开通运行和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中欧国际贸易往来。面对新形势下我国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国际贸易出现的新格局,要保持中欧班列运营规模和提升效益成为当前急需研究的课题,其中枢纽节点建设是提高中欧班列运营效率和效益的关键。兰州是中欧班列规划的重要枢纽节点,为了更好地发挥其节点集散的作用,分析兰州枢纽节点开行中欧班列的现状及发展潜力,并结合其他枢纽集结中心发展现状,分析兰州枢纽节点建设的影响因素,提出打造中欧班列重要通道节点、打造中欧班列中转集疏枢纽、建设中欧班列物流商贸交易平台、提供智慧管理服务等建设策略,为兰州打造中欧班列重要的集结、中转枢纽和分拨中心,提升中欧班列运行品质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城市内砂石骨料物流是确保城市规模化建设、集约化发展的重要支撑。针对公路运输造成的城市道路拥堵、空气污染加剧等突出问题,传统以公路运输为主的砂石骨料物流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城市绿色发展需要。通过分析城市"外集内配"绿色铁路物流模式,提出适应砂石骨料的"外集内配"绿色铁路物流模式,构建砂石骨料"外集内配"绿色铁路物流方案优化模型,以北京市为例,设计砂石骨料"外集内配"绿色铁路物流方案,有助于城市内砂石骨料物流方案和城市绿色物流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13.
铁路联通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的基础与保障。基于供需均衡理论,结合旅游发展和铁路规划,运用市场供需潜力模型、旅游经济联系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探究新疆旅游经济联系时空演化。研究表明:新疆旅游经济阶段发展分为需求主导期、均衡偏移期、供需均衡期;旅游供给潜力集聚性增长明显,旅游需求潜力溢出性扩张显著,旅游供需市场类型演变规律为“需求主导→均衡偏移→均衡主导”;区域旅游经济联系逐步增强,从集聚性收缩向溢出性扩散发展,构建“双核单边供需→双核双边供需→双核多点循环供需”的旅游网络模式;国际旅游市场供需联通增长明显,东核联内、西核联外、多点循环的旅游供需中转模式逐渐清晰,核心—边缘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14.
包西高速铁路作为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通道中重要的纵向通道之一,建成后呼包鄂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将实现有效连接。鄂尔多斯市为典型的"一城双核"城市,包西高速铁路的引入将对地区客运布局产生较大影响,根据鄂尔多斯地区城市及铁路现状、城市总体规划及交通规划,结合地区客运量及特点,提出地区内包西高速铁路引入方案及车站设置方案,确定合理的引入及客站布点,研究地区内高速铁路客站布局,结合地区客流特点,确定高速铁路车站分工;合理确定引入地区线、站位方案将有助于完善鄂尔多斯铁路枢纽的客运铁路布局,有助于完善鄂尔多斯地区高速铁路网络,提升呼包鄂城市群的辐射效应,促进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由于轨道交通规划与土地开发利用上存在着协调性问题,站点与其周边地区的发展协调状态需要重点评估。以杭州地铁1号线一二期34个站点地区为例,基于多源数据,利用节点-场所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量化评估站点地区发展状态,进一步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站点地区的节点与场所耦合协调度实测分析。结果表明:1号线站点的节点和场所价值目前都处于“从属”和“平衡”状态,但部分站点地区出现失衡倾向;耦合协调性在空间上表现出以主城区、副城为中心圈层结构并呈现梯度递减特征,位于主副城边缘地区站点还有待提升。研究可以为后续站点地区发展评价研究提供一定的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新常态下,高铁凭借其运量大、速度快、低能耗、安全便捷的特点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随着高铁"四纵四横"网络的建设并相继投入运营,高铁将深刻影响沿线城市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空间演变.从高铁建设引起的乘数效应、同城化效应、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区位比较优势与区际间产业梯度转移等视角,探讨新常态下高铁建设的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众多城市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加,停车问题日益凸显.在武汉市"主城为核心,多中心,网络化,多节点"空间格局背景下,积极推动中心城区公共停车场建设规划,对破解城市"停车难"问题有重要意义.据2018年6月统计,武汉中心城区停车需求240万个,总供给停车泊位仅206.4万个,总缺口33.6万个,其中汉阳区停车缺口数量约为3.14万个.针对汉阳区停车缺口问题,加快停车场建设,加强智慧停车建设,通过科学规划、品质设计、多渠道建设、法制和政策保障等方式,实现停车供给结构日趋合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处理好停车设施的供需关系也是实现城市动态交通畅达运行的重要保障,对城市交通出行模式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兼具“节点”和“场所”双重特征,通过回溯和系统梳理“节点-场所”模型提出及发展演变历程,深度剖析该模型应用拓展和发展脉络,将其分为“模型提出与完善、与TOD交叉融合、三维拓展”3个阶段,并对其应用和优化拓展方向进行讨论和反思。研究认为,源于欧洲城市再开发背景下提出的“节点-场所”模型具有定量分析优势和弹性评估框架,国内外学界从最初的单纯描述发展到站点分类和预测,逐步发展研究对城市再开发的推动作用,并与TOD理念进行互补和联动,但该模型在我国本土化应用实践中还需要继续加强国内城市站点地区持续性跟踪实证研究,应重视实地数据调研和网络数据校核,以期更好地促进轨道交通网络和站点全面融入到城市更新过程。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高速铁路对区域人才流动的叠加效应对进一步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铁路沿线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区域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在阐述高速铁路对区域人才流动的叠加效应的基础上,应用经济联系强度和改进辐射相关经济社会关系模型,分析高速铁路对区域人才流动的叠加效应,以成渝高速铁路为例,研究成渝高速铁路开通后对区域人才流动的叠加效应。研究表明,区域内中心城市及次级节点,高速铁路的开通将会产生人才流动马太效应,即中心城市人才集聚日趋加快,而次级节点则持续下滑。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中西部地区中欧班列通道经济性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我国中西部地区中欧班列的经济性,解决直达班列满载率不高等问题,从运行线路和运输组织角度对中欧班列发展进行研究。以武汉、郑州、重庆、长沙出发的中欧班列为研究对象,采用集结发车模式,建立费用和时间多目标优化模型,采用基于遗传算法的模型求解不同集结路径的运输费用和运输时间。结果表明,除了从长沙出发经满洲里的中欧班列路线外,通道中各节点城市物资在郑州集结拼车后发往欧洲的路径最优,可使得单位集装箱运输费用相对各自开行直达班列降低?15%?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