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明伟 《经济师》2006,(5):190-19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意味着农业的剩余向农村转移、农村的剩余向城市转移的绝对转移思路,也意味着劳动力本身、农业、农村自身的直接发展所形成的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的提高而导致的相对转移。因而,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是良性发展过程的应有之意。文章从农村人才资本积累、制度创新、分工的角度,初步探讨了这种协调的几种微观机制。  相似文献   

2.
小城镇建设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永勇 《经济师》2001,(11):226-227
农村剩余劳力的有效转移关系到我国农村的繁荣与稳定,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战略能否实现。文章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力转移渠道的分析,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进而对农村剩余劳力而向小城镇转移的主要制约因素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对小城镇建设中的如何促进农村剩余劳力转移,提出了若干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景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关键是逐步建立统一、开放、规范、高效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竞争;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效率;营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制度环境,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转移。  相似文献   

4.
王军  武双 《当代经济》2007,(17):6-7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全方位变革的主要推动力量,而且也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变的重要因素,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本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型以及日本农村劳动力成功转移的经验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一条适合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路径.  相似文献   

5.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全方位变革的主要推动力量,而且也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变的重要因素,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本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型以及日本农村劳动力成功转移的经验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一条适合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路径。  相似文献   

6.
试论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制度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受制于多重因素,但最为关键的是制度层面的因素,根本原因是制度性制约.本文主要阐述通过制度改革与创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提供制度保障,以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7.
正确地选择分析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相关的制度变量,对于深刻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至关重要。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及相关制度变迁的研究就会发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业生产率,释放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户籍制度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民的税费负担加重扩大了城乡收入的差距,推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可以说,我国农村制度面临着改革的临界点,包括变革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建立农业的财政支持制度和改革户籍制度。为此,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是个农业人口大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较重。本文构建了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战略模式,提出了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的五大战略举措,并探讨了相应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9.
人口老龄化以及由此导致的老年人赡养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而我国农民长期以来形成的“养儿防老”的封建意识使其对“养老储蓄”、社会养老保险既没有认识也不积极参加 ,因此社会养老保险只覆盖了农村人口的10 % ,并且迁移到城镇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处于边缘化境地 ,更是得不到任何保障。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 ,我国农村耕地面积在减少 ,土地产出的比较效益也在下降 ,几千年来土地对农民生活和养老的保障功能也肯定会弱化 ,由此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论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力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民收入问题一直是决策层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问题。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增幅呈逐年下降趋势。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原因很多。而农村劳动力过剩,农业生产无法形成规模经营和劳动生产率低下是影响农民收入提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国家应以政策为导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1.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得忠 《经济问题》2007,336(8):73-7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渠道较少、外出就业以短期输出为主、组织和制度上的保障缺乏、城市本身的就业压力制约等问题.这与农业剩余劳动力供给量过大、城市就业压力增大、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减弱、农民自身素质低下等有关.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以系统化的理念、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市场化的行为进行宏观调控与组织,统筹规划,实施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壮大劳动力大容量转移的载体,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  相似文献   

12.
陈淮 《经济前沿》2004,(6):9-11
下岗问题在很长暑期内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但实际上,目前下岗问题已经不是中国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现在我们面临的最大就业压力并非是来自城镇劳动力。而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将近70%的农村人口对工业品的消费程度还是非常低的,农村市场还远远没有启动。显而易见,如果农村市场启动的话,我们应当不会在现在这个发展阶段就面临这么严重的供大于求的失衡。启动农村市场的答案其实人们很容易想到。启动农村市场,关键是农民的收入不能支持他们大规模消费城市生产的工业品,说到底,要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最终要靠把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脱出来,转移到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没有别的出路。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政府职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婕 《经济论坛》2006,(5):113-115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经济发展理论,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进入非农业部门,从农村地区进入城镇地区或新型工业区,是城市化的必然趋势,通过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既可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剩余问题,使他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又可以为土地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产品成本,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促进经济发展。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只有拥有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出的土地资源,农民才有机会增加来自农业的收入。但从我国现有的农业资源来看,人多地少是一个突出的特征。我国总耕地面积是…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征及趋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现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转移的总量、转移的区域、社会群体及从事的行业与改革开放之前已存在明显的不同,客观地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我国作为典型的劳动力过剩的发展中国家,当前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二元结构明显、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严重危害着我国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约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中的制度障碍,倡导在现阶段我国政策逐渐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  相似文献   

16.
三农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增强劳动力就业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劳动力转移的道路、方向、模式也不尽相同,西方近现代经济学家总结演绎出了不同的模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借鉴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经验,探寻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和道路,有利于促进中国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分析了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无限劳动供给模式、拉尼斯-费模式、乔根森模式和托达罗模式的影响因素及相关的经济绩效,将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的择优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发展中小企业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以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家政策应该向中小企业倾斜。财政政策应该在中小企业的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方面有所作为,中小企业将主要进入哪些产业?应该由市场来决定。这一过程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相似文献   

19.
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从劳动力群体的转移和个体转移两个角度出发,并由此形成了不少理论学说,包括宏观视角的刘易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结构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托达罗的乡村—城市劳动力转移模型、乔根森二元经济发展模型以及微观视角的贝克尔家庭经济学、斯塔克新迁移经济学、博格的推—拉理论模型、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等。探索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研究,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解决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