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论过渡期的外资银行监管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入世后,外资银行在毕业务将获得巨大发展,五年后,外资银行将与中资银行享有同等国民待遇,五年过渡期内,加强对外资银行的有效监管,对于维护正常的国内金融秩序,降低外资银行进入后对中资银行的不利影响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徐群  韩雯 《经济导刊》2007,(12):69-71
中外资银行业人力资源管理比较 随着开放步伐的加快,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造成的冲击和影响越来越大.从国际经验和已经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的实践来看,人才方面的竞争是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竞争的焦点,而人才竞争的关键在于各个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3.
我国已向外资银行完全开放银行业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外资银行已经在我国向中资银行展开了全面竞争。我们需要对其进入后的影响有理性的认识,以便中资银行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相似文献   

4.
陈忠 《经济论坛》2002,(17):26-26
入世后,由于经营人民币业务还有地域的时间限制,外资银行在短期内还做不到大面积的抢滩占点。当然,在一些有辐射能力的大中城市和一些重点领域,外资银行已积极地介入,与中资银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从国际经验和已在中国设立机构的外资银行的实际情况看,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竞争的切入点是人才、外汇业务、中间业务、网络银行和优质客户等。 我们指出外资银行竞争的切入点,目的是告诉中资银行,在这些方面我们的差距很大;但在有些方面中资银行比外资银行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譬如分支机构,中资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全国各地拥有地方分支机构,已经建立起覆盖面广泛的营业网络。而外资银行即使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其辐射范围也是相当有限的,如果要和中资银行展开全方位的竞  相似文献   

5.
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本文运用中国银行业1995-2004年横截面数据对外资银行进入程度、市场竞争结构、中资银行效率水平的变化关系进行经验分析.研究发现:外资银行进入程度与中资银行利息边际和利润水平显著正相关;同时,本国银行市场竞争程度与外资银行进入程度的交互项与中资银行的税前利润这一效率变量显著负相关.上述结果表明:一方面,外资银行进入的实际竞争压力程度有限,尚未打破中国银行业低效均衡的状态;另一方面,随着中国银行市场竞争条件的改善,将更有助于实现外部竞争压力对本国银行效率演变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莉 《经济师》2003,(4):201-202
中国加入WTO后 ,外资银行开始大举进入中国 ,它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 ,也势必加剧了竞争。文章分析比较了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竞争实力 ,从中找出中资银行相对于外资银行的优势和劣势 ,并结合中资银行的实际情况 ,寻求积极有效的对策 ,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后WTO时期,我国金融业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外资银行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入我国金融体系.外资银行的进入,将从总体上提升我国银行系统效率,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相应的冲击.本文从客户资源、银行业务、服务手段、人力资源等角度分析了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的冲击,并提出应当通过完善金融体系、提高整体实力、培育新生力量及加强合作等策略增强中资银行抗击外资银行的实力,引导中资银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进入国内 ,使中资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外资银行以其业务种类繁多、业务创新较快等而赢得了大量的优质客户。对此 ,中资银行应如何加快改革步伐以迎接挑战 ,本文着重从六个方面探讨了中资银行的改革途径。  相似文献   

9.
加入WTO后,我国银行业的竞争不断加剧,中资银行如何应对外资银行所带来的冲击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但是,我们在探讨中资银行自身缺陷同时,也应看到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同样面临着竞争力不足的问题。中资银行潜在的比较竞争优势及基于上述优势的竞争策略-加强与外资银行的合作,探讨中外银行合作的利益所在、业务领域、合作方式、制约因素与发展前景,为入世后实现中资银行、外资银行、消费“三赢”局面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0.
欧阳琦 《经济管理》2003,(23):88-92
金融服务业的开放是国际金融发展的一种趋势,加入WTO以后,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将适用于我国,我国的金融业也将进一步对外开放,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着来自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中资银行较外资银行原有的竞争优势将会丧失。本论文试图从中资银行本身存在的导致竞争力不足的原因入手,分析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的竞争力差距,论述短期内外资银行进入会给中资银行带来的冲击并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华外资银行的发展趋势与监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9年第一家外资银行机构——日本输出入银行经批准进出北京设立代表处,拉开了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序幕。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速度不断加快,与中资银行的竞争与合作也全方位的展开。在这种形势下,对在我国的外资银行业务竞争状况及发展趋势进行调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在华外资银行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对在华外资银行的监管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2.
陈旭东  曾勇 《技术经济》2014,(12):115-122
利用实物期权方法,在考虑未来退出灵活性的情况下,分析了外资银行对进入中国市场模式的选择。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市场波动率和外资银行退出收益率的增加,外资银行选择少数股权进入模式时的退出价值大于选择独立发展进入模式时的退出期权价值,因此外资银行倾向于选择少数股权进入;随着外资银行经营效率的提高和中资银行本土化优势的减弱,外资银行倾向于选择独立发展模式进入。  相似文献   

13.
人民币业务全面对外开放使得更多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银行业领域.由于在客户拥有、资产占比、网点布局等方面目前尚无法同中资银行相抗衡,后WTO时代外资银行将以特定竞争忠势进入中国银行业领域,主要体现在:网点布局基于中心城市展开,继续加强对中资银行参股,大力拓展人民币零售业务,服务对象重点定位高端客户,本土化运作加强等.  相似文献   

14.
外资银行在华发展战略及中资银行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资银行是在改革开放后进入中国的,与中资银行相比有很多优势,对本土银行业带来了很大的竞争压力。与此同时,中资银行本身的优势尤其近几年股份制改革和上市使得中国的四大银行脱胎换骨。因此,只要中资银行采取正确的策略,中资银行必然会在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5.
刘亮 《资本市场》2006,(10):40-41
<正>12月11日,银行业开放大限将至。彼时在中国本土,以猛龙过江之势到来的外资银行将开始正面与中资银行交手。如何避免中资银行在未来的竞争中沉沦,防止国家的金融命脉被外资银行所掌控,是此时监管机构最为关注的命题。近期出台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似乎就是一个证明。这一条例试图对在中国发展的外资银行进行一些技术性的限制;同时在符合  相似文献   

16.
目前,外资企业客户对中资银行的依赖性还比较大,但外资银行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后,客户的流失效应就会逐渐显现出来。因此中资银行对此要引起高度重视,积极应对。1.中资银行要加强与外资银行的合作,从合作中获取自己的应得利益。由于一部分客户的流失是不可避免的,中资银行对这类客户没有必要作过多让步甚至不惜血本以留住客户,比较合适的策略是争取与相应的外资银行合作,利用中资银行点多面广、网络庞大、资金实力雄厚的优势,为外资银行提供人民币资金拆借、结算、汇划等服务,从外资银行身上分得部分利益。2.中资银行应当实行地区倾斜政策,…  相似文献   

17.
一般认为在WTO框架中,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由于二者之间的替代性形成竞争关系,外资银行会抉其巨大的资本量,给中资银行造成巨大的冲击和毁灭性的打击,本文以浙江兴业银行1907--1951年的资料说明,从资金外来和拆放以及外汇套息角度,说明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之间的实际关系是相当复杂的,既有着竞争关系也有着不同程度的互补关系,例如外资银行不仅不会给中资银行融资,而且中资银行还会替外资银行融资,这值得资本还不丰富就已经成为资本净输出国的的中国深思有必要进行银行业的改革,创造出为更大容量资本顺利运营的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18.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瞄准的就是私人银行市场。2007年,中资银行也纷纷而已布局私人银行业务,可惜对多数中资银行而言,那只是门槛更高的投资理财服务而已[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中资银行迎接外资银行全面竞争的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鑫 《经济师》2007,(9):264-264,266
随着中国银行业市场对外资银行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在华外资银行已在市场份额、业务经营及人才吸引等方面对中资银行形成挑战。中资银行只有加快改革进程,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中国金融业开放后从容应对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文章结合当前中资银行的改制过程提出了中资银行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李国胜 《时代经贸》2007,5(11X):1-2
一般认为在WTO框架中,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由于二者之间的替代性形成竞争关系,外资银行会挟其巨大的资本量,给中资银行造成巨大的冲击和毁灭性的打击,本文以浙江兴业银行1907——1951年的资料说明,从资金外来和拆放以及外汇套息角度,说明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之间的实际关系是相当复杂的,既有着竞争关系也有着不同程度的互补关系,例如外资银行不仅不会给中资银行融资,而且中资银行还会替外资银行融资,这值得资本还不丰富就已经成为资本净输出国的的中国深思:有必要进行银行业的改革,创造出为更大容量资本顺利运营的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