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是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我国跨境资本流动中金融账户差额变化,在对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对跨境资本宏观审慎管理工具调节效应进行实证分析,最后通过比较借鉴主要国际经验,提出健全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的现状及面临的难题,在借鉴巴西、韩国、土耳其等新兴市场国家应对跨境资本流动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4.
本文在归纳宏观审慎管理工具进行跨境资本风险防范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基础上,构建了短期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预警体系对风险进行识别,并采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分析危机指数和各项预警指标的定量关系,通过脉冲函数揭示了每项指标对危机指数的月度影响,进而提出注重价格管理措施、探索外汇存贷款规模与结售汇头寸限额挂钩、资本管制等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5.
充分发挥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和资本管制这两种工具的比较优势,对于维护我国金融稳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通过改变境内借款者向境外贷款所面临的实际利率,提高境内借款人的融资成本,遏制其过度借贷,具有防范化解的特征,适合常规使用;资本管制通过阻断境内居民与非居民间的金融交易,隔离国内和国际金融市场,具有强制性特征,可作为最后手段。这两种政策工具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也可能降低繁荣时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我国应进一步完善跨境资本流动预警监测体系,优化管理框架和法律制度,丰富政策工具箱,强化货币政策和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加强政策工具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强化信息披露和预期引导,加强与主体经济体的政策协调。  相似文献   

6.
为了应对国内外复杂经济金融形势变化,我国从2016年起实施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政策,并逐步完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本文基于2011-2020年我国16家上市银行面板数据,从跨境资本流视角下实证研究宏观审慎工具实施对我国银行业风险评估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是我国跨境资本宏观审慎工具实施不仅能显著降低宏观层面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还显著降低微观金融机构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二是跨境资本宏观审慎工具综合实施对我国银行间风险溢出影响受融资流动性变化而表现出显著差异性。三是跨境资本宏观审慎工具综合实施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和风险溢出效应影响在不同规模和不同性质银行间存在异质性。  相似文献   

7.
伍戈  严仕锋 《新金融》2015,(10):14-18
系统性风险是宏观审慎管理所关注的核心,但目前各界对系统性风险的本质、运行过程、形成条件等仍缺乏完整、深入的认识。本文在梳理系统性风险与宏观审慎管理有关基本认识的基础上,对开放经济下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管理进行了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宏观审慎管理工具作为管理跨境资本流动的重要工具,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愈加受到重视。聚焦外汇的宏观审慎政策通过直接影响跨境资本流动来降低资本流动风险,聚焦国内的宏观审慎政策通过降低国内金融风险从而有可能对跨境资本流动产生间接影响。本文研究发现:第一,外汇宏观审慎政策主要通过信贷、银行非核心资金和未对冲的外汇风险三种渠道抑制跨境资本流动及其风险,虽然有效性总体得到认可,但不同渠道间依然存在一定异质性;第二,虽然外汇宏观审慎政策的跨境溢出和政策漏损受到的关注较少,但已有研究基本证实了政策漏损的存在及其对有效性的影响;第三,部分聚焦国内的宏观审慎政策会对跨境资本流动带来间接影响,且主要通过信贷渠道抑制跨境资本流入风险。本文在总结当前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展望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张亚 《北方金融》2022,(1):94-98
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显著提高,特别是新冠疫情全球蔓延进一步冲击国际资本市场,我国跨境资金流动双向波动加剧,对宏观审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总结了巴西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经验,分析了后疫情时代我国跨境资本流动特点及趋势,提出建立合理的宏观审慎组织框架和协调机制、渐进审慎的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引入合适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完善监测预警体系等四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新兴市场国家经历了资本大量流入、流出、再大量流入的过程。2007年,新兴市场资本流入达历史最高位——1.5万亿美元,2008年和2009年,流入额分别锐减为7686亿美元及5674亿美元。随后,发达国家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新一轮的资本流入席卷了新兴市场。2010年,资本流入规模猛增至1.2万亿美元。跨境资本流动尤其是资本的大进大出,对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李晓峰  陈雨蒙 《金融研究》2018,454(4):20-34
本文采用事实测度法构建符合审慎特征的时变资本流动管理指标,并采用时变系数法考察了我国资本流动管理的有效性及其与短期资本流动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我国资本流动管理的有效性以2013年为界呈现出先减弱后增强的趋势。另一方面,仅依靠增强管理有效性而不增加管理强度难以有效防范突发事件冲击造成的大规模资本流动。此外,审慎型资本流动管理政策可以有效调控短期资本流动,且其对于资本流动的短期影响强于长期。  相似文献   

12.
全球金融危机使监管者认识到仅靠微观审慎监管无法保证金融系统的稳定,必须加强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监管。本文首先回顾了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宏观审慎监管等重要概念的认识和发展;其次比较了美国、欧盟的逆周期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再次对我国的信贷投放、资本监管和贷款损失拨备的顺周期性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本文对我国的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2005年以来,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迅猛发展,在满足大众旺盛的投资需求的同时也为商业银行创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对宏观审慎管理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对理财产品市场发展现状和特点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梳理出理财产品创新对宏观审慎管理影响的六个突出问题,最后提出下一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发达经济体为提振本国经济,采取了量化宽松政策,致使大量资本流向新兴经济体。给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包括土耳其的金融稳定带来严重挑战。本文以此为背景探讨了土耳其在2010年末所采取的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分析了利率走廊机制平滑了外汇的供给波动的机理,并运用实例验证了储备选择机制在降低需求对供给波动的敏感度方面的效果,对新形势下我国防范跨境资本波动提供一定的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发端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引起了全球政策制定者对各国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强烈反思。有效防范金融机构的顺周期和系统性风险,促进全球经济金融平稳运行,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已成为政策制定者的共识。当前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环境给我国传统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带来十分严峻的挑战,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对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保持我国金融机构健康发展,实现国内宏观经济可持续增长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的推进,资本项下各类业务的政策限制越来越少,而由于外债的形式和特点使资金流入流出基本不受限制,因此跨境资金通过外债形式进出成为目前乃至今后的风险点,而且目前的外债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目前宏观审慎监管已成为我国宏观调控和维护金融系统稳定的工具,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手段,外债管理在新形势下应用新的监管手段是大势之趋。  相似文献   

17.
柏培文  杨伊婧 《金融研究》2020,475(1):47-68
本文通过建立生产部门的要素买方垄断市场均衡模型,利用1996—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测算中国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并使用固定效应模型(FE)及面板固定效应的工具变量(IV)估计方法加以分析,从劳动力价格扭曲视角解答了中国资本产出、资本回报与资本流向之谜,即中国经济如何在赶超阶段面临资本深化不断加剧和TFP增长乏力的情况下,依靠劳动力价格扭曲实现低资本产出与高资本回报水平共存,从而维持长期高速资本积累以及优质的资本流向结构。实证研究表明:劳动力价格扭曲降低了资本产出效率,但这并不能掩盖由劳动力向资本方转移的垄断利润对资本回报的直接补贴,因此劳动力价格扭曲对中国维持高资本回报水平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并通过高资本回报水平实现了地区资本快速积累,劳动力价格扭曲对资本流向的积极作用还体现在抑制资本"脱实向虚"及吸引外资流入。因此,应正视劳动力价格扭曲在赶超阶段的特殊作用,在矫正扭曲的过程中循序渐进,更积极采取措施规避其对资本回报和资本流向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为有效应对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各国均根据各自的国情构建宏观审慎政策制度框架。借鉴他国的政策经验,对于增强我国的宏观审慎管理能力有着现实的意义。本文在总结归纳个世界各主要国家宏观审慎政策制度框架发展趋势、特点以及补偿机制的基础上,得出对我国宏观审慎管理的启示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9.
跨境关联交易是涉及境内外关联方之间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交易活动,它与外汇资金的流动密切相关,对一国的外汇管理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大幅双顺差、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的形势下,更需要高度关注跨境关联交易的各种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