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到香港工作已有好几个年头了,我认为香港是比较适合我们上海人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一是香港人对上海人比较友好,二是尽管香港话难懂,但要过语言关也并非难事,三是因为同是黄皮肤中国人,好多生活习惯都是相当接近的。 当然,并不是香港人和上海人就没有区别,某些意识和理念有着很大的差别。别的不说,单就买保险来说,香港人的保险意识就要比上海人强的多。就目前来  相似文献   

2.
香港回归祖国,其政治意义是极其深远的,为此,我作为上海的律师也为此欢欣鼓舞,回归后的香港与上海的联系,随着上海国民经济持续不断的高速发展以及历史上沪港两地合作与共同繁荣的原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沪港建立三个中心已成为沪港两地的共同特点香港自60年代后经济持续发展,目前已形成了国际性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从上海来看,历史上就曾经是远东的贸易。金融中心,有“东方之纽约”和“远东第一都”之称。由于历史的原因上海落后了,直到1990年中国政府宣布开发、开放浦东提出了以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海城…  相似文献   

3.
我到香港已经有三年多了,香港人给我的总体印象是不错的,香港的硬件和软件都有很好的水准,好多地方确实值得我们上海人学习。然而,有时不少香港人也会流露出一种“小家子气”,缺乏一种大都市人所具有的大气派。看问题比较片面,胸襟也不够宽阔。比如有关要不要从内地引进专才的问题,香港人的表现就大不相同。 其实要不要从内地引进专才的问题,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在香港引起争  相似文献   

4.
东方 《湖南经济》2003,(2):25-26
“许多人觉得我很神秘,其实,我的成长与家庭关系不大。”“我父亲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国民党的官员绝大多数出自黄埔军校和圣约翰大学。他23岁就担任晋江县县长,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县长,曾经当过《中央日报》社长。”20世纪70年代初,黄氏家族开始把资产一点一点从台湾转移到香港。“因为当时台湾整体的政治、经济环境让许多人感到危机,有钱人最顾及的就是财富。于是,父亲和我的几个兄弟就决定在香港开公司。”“我始终有一种不服气的心态。我们家在台湾有一个大公司,在海外有20多个分公司。香港的公司主要是将台湾的产品…  相似文献   

5.
丁勤华 《东北之窗》2014,(18):30-32
正上海是中国户外广告业的发祥地,也是全国广告经营中心之一。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工商业城市,户外广告与城市工商业活动与生俱来,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霓虹灯广告已经成为"夜上海"的鲜明标志。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户外广告逐渐恢复,上海广告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回顾三十多年户外广告发展的历程,走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年到1989年,是上海户外广告恢复发展时期。第二阶段,从1990年到1999年,这一阶段是快速发展阶段。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到现在是第三阶段,是上海户外广告规范发展阶段。三个阶段,基本上每个阶段跨度十年,上海户外广告每十年上一个台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局面。回顾发展之路,归纳一下,我们有三个方面体会。  相似文献   

6.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动上海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李健民科教兴市,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上海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体市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  相似文献   

7.
1992年8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分行进入了不惑之年。这个行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站,我一向把她看做是我的母行。在纪念她40岁诞辰的时候,我心潮起伏,感慨万千,遂写下几个生活片断,以示敬意和祝贺。到牧区去,到艰苦的地方去1956年3月,我从保定银行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青海工作。到了西宁,省分行又把我分配到了海西中心支行。为了鼓励我们到基层去、到牧区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省分行副行长刘锐同志还给我们作了动员报告。其实我们早就有了精神准备。当时保定、天津、上海、  相似文献   

8.
“我们更需要凝聚香港人的‘民气’…过去我们说家在香港,只是把香港视作安身之所而已,今天我说‘家是香港’,是想吁请大家把整个香港视为家,把700万香港人视同家人。”2007年8月,梁振英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家是香港》,书中集结了他多年在香港发展上的所思所想,倾注了他对香港的热爱和关注。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在香港生活了近30年的上海人,我很想对上海的有关方面提个建议,到香港来开一家“上海美食大世界”如何?我之所以有这个建议和想法,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因素: 一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企业和产品要走向国际市场是当务之急。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客观上也有走出去开拓的需求。在上海的  相似文献   

10.
香港回归以后,沪港经济特别是香港与浦东的联系将会有什么新变化?新搬到东海商业中心大厦的香港贸易发展局上海办事处首席代表岑永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答说:“香港投资者正面临新机遇。沪港两地的服务贸易将有大发展。我们时刻注视着每天发生新变化的浦东。”岑永棠先生首先回忆起一个真实有趣的细节:香港贸发局原来在外滩的联谊大厦设上海办事处,因办公桌上每天堆积许多传真信函,他只得埋头处理,忙得没有时间抬头看看窗外的景色。待到几个星期后有空眺望黄浦江东岸,哇!一幢幢高楼象变魔术~样跃入自己的眼帘。“我常常带香港的…  相似文献   

11.
民企管理和发展面临四个挑战 我们和一些朋友探讨企业管理时,对不同的管理方式有三个比喻:第一类人把企业当成自己的老婆,是私人的,别人不能动,公司内任用的全是自己的亲信,第二类人把企业当儿子,在经营时考虑到未来发展,目标是基业长青。第三个比喻是把企业当成一个商品,当猪养,目标是让它增值。我比较倾向于第三种,企业和个人之间的联系并不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12.
人民币国际结算的路径需要讲究.“三个结合”:第一个结合就是上海和香港的结合。香港能为上海提供基于同文同根背景之下的经验,香港国际结算和国际清算的经验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要兼顾到中国的境内的和境外的金融中心建设。这不仅是经济学的范畴,更是一个政治学的范畴。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何“双赢”值得思量。  相似文献   

13.
前年,我们公司在上海设了个办事处,为此,英国母公司的同事。每年要去上海考察一下。从那时开始,母公司男同事凡去上海考察好回来,几乎总有那么二、三个人,会从上海娶个太太,或找个女朋友回来。反观他们十多年一批一批来香港公司考察,从  相似文献   

14.
上海有大把的投资机会上世纪80年代初,来上海办"联合毛纺"时,唐翔千一直在想着一件事:香港这么个弹丸之地,集中了这么多公司、资本,商业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程度,发展空间越来越小;而上海不仅面积比香港大了六倍,几十年计划经济也拉开了它与香港的距离,留下了大把的投资机会。有人说,上海遍地是黄金,这也许有点过分了,但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却是不争的事实。上海政府高官很  相似文献   

15.
我从1948年开始在香港华润公司工作,到1963年才回到上海,所以对香港的情况很熟悉。 沪港经济发展协会成立的时候,我是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总经理。我还记得,协会成立的启动资金  相似文献   

16.
经叔平称他的人生黄金时期是60岁才开始的,正赶上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时候。耋耋之年,身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的经叔平仍然忙碌着,他用略带上海口音的普通话说:“我的黄金时期太短了,我要把原来做得不够的补回来。趁现在身体还行,多干点事,这也是我的责任。”最近经老还不辞辛苦到东北考察。1918年经叔平生于上海。他的青年时期是在战火连绵。时局动荡中度过的。1939年,这位圣约翰大学新闻系毕业的热血青年,前往香港去见一位计划到内地采访抗日战争情况的外国记者,应聘担任他的翻译工作,却因晚到一步,位置已满,未能如…  相似文献   

17.
阿丁 《沪港经济》2002,(7):37-39
我曾看到过一份资料,说是在香港的上海人有近80万。如果这个数字属实的话,那就意味着8个香港人中就有一个是上海人。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在香港的这些日子里,我遇到了好多上海人,这里我要介绍的是两个很上海的女人,由于某种原因,我隐去了她们真实的姓名,但所写的一切都是真实的。  相似文献   

18.
上海新的十大景观中有九个是单体建筑,如上海歌剧院、八万人体育场、杨浦大桥、东方明珠等,而唯独陆家嘴金融中心区是以一个建筑群体出现的。陆家嘴中心区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周围的招商大厦、新上海国际大厦、森茂大厦、世界金融大厦、国际金融大厦、交银大厦等建筑以及设施先进的国际会议中心、俊俏挺拔的金茂大厦和陆家嘴中心绿地、滨江大道等。香港第一太平戴维斯中国研究部曾用楼市专家独特的目光、详实的数据发表了《上海写字楼市场东移大趋势》,引起了许多房地产专家和新闻界的关注。事实也确实如此,目前浦东房产的销售在上海已排第…  相似文献   

19.
目前,美国《财富》500强中的大多数企业,在上海都设有代表处甚至是亚太总部。阿尔卡特把悉尼的亚太总部搬到了上海,美国友邦保险去年也把中国总部从香港搬了上海。今年飞利浦公司和香港汇丰银行也先后来沪安家。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感到自己"特别"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到上海出差.那时我已成为青海省报的记者.见到<上海文学>的女编辑厉燕书,她一听我是从青海来的目光中立刻笼烟锁雾,蓝光萦绕,疑惑顿生,恍惚我是一个钢蓝色的外星人,恍惚那青海是太阳系中的另一个钢蓝色的星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