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黄娜 《现代商业》2011,(32):14-16
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的方法,运用G-L指数,分析了2002-2008年云南省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状况,结果表明云南省农产品主要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且产业内贸易水平不断提高。具体来说是活动物与动物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最高,而动、植物油、脂、蜡以及精制食用油脂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最低并且出现下降趋势,其他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都在稳步提升,并具体分析了产生这一现象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产业内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某一产业内同类产品同时发生输入和输出的活动。东部沿海某省外贸的主体是工业制成品贸易,2009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全省出口的98.5%,而当今国际分工的主要趋势是产业内贸易,毫无疑问,东部沿海某省要由贸易大省向贸易强省转变,大力推进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量表明,该省的工业制成品主要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但整体上存在向产业间贸易偏离的倾向,产业内贸易的趋势与产业的竞争力不吻合,竞争力稍强的产品产业内贸易正在弱化,而产业内贸易稳定的产品竞争力又不强。只有提升产业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东部沿海某省产业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产业内贸易对东亚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影响,基于1990-2009年的数据,首先分析了中国与东亚各国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动态变化;其次,运用HP滤波方法提取周期因子ct,验证了东亚经济周期的协动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贸易强度和产业内贸易为自变量,经济周期协动性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运用分期数据对产业内贸易与经济周期协动性进行了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揭示:相较于贸易强度,产业内贸易对中国与东亚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影响更直接更显著,产业内贸易是中国与东亚经济周期协动性的主要传导渠道。随着产业内贸易比重的提高,中国与东亚贸易伙伴经济周期的协动性趋强。  相似文献   

4.
产业内贸易对产业竞争力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产业内贸易理论入手引出产业内贸易与产业竞争力指数的评定理论,并运用Grubel-Llolyd指数和竞争力指数对我国目前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虽不完全取决于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但产业内贸易对产业竞争力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因为通过产业内贸易可以提升产品技术等级,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开展产业内贸易可以扩大专业化的生产规模,加快产业升级;同时可以利用产业内贸易过程中的产业转移增加我国产品的多样性,改善产品结构。发展产业内贸易对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有重要意义,是我国产业竞争力提升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利用1996—2005年我国各类产品的进出口数据,采用G&L指数公式计算出各类产品每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对比分析我国入世前后十类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特点和变化趋势。入世后,我国饮料及烟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趋势增强,而其他四类初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呈逐年下降趋势;我国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整体高于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中技术或资金密集型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整体高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G-L指数和GHM分类方法,通过对2000~2010年中国与非洲25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测算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各国来看,中国与非洲12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趋势明显;而从农产品各章目来看,中非农产品贸易则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同时,GHM分类方法显示中非农产品贸易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特征。此外,回归模型表明市场结构与中非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呈负相关关系,而人均收入差异、国家贸易政策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非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整体和分类两个层面分别计算了园艺产品从1997-2007年的G-L产业内贸易指数、Bru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Thom&McDowell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数。发现我国园艺产品的整体产业内贸易水平比较低,Bru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显示我国园艺产品11年来贸易的增量主要来自于产业间贸易,Thom&McDowell指数表明我国园艺产品产业内贸易中,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所引发的贸易增量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8.
白远 《商业时代》2011,(4):36-37
本文通过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指数(GL)的分析比较,研究这两个组群国家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特点与特性。通过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前10位的服务贸易产业内指数的分析,可以得出发达国家产业内贸易指数总体高于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理论对于少数高技术和知识含量的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具有解释力;区域一体化程度高的发达国家产业内贸易规模高于其它发达国家;我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GL指数基本符合发展中国家情况。  相似文献   

9.
从产业内贸易理论入手引出产业内贸易与产业竞争力指数的评定理论,并运用Grubel-Llolyd指数和竞争力指数对广西目前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现状进行分析,运用2005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和历史资料,分析了广西产业内贸易的特点和水平,并从政策层面对广西如何加快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加速产业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泰两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中泰两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现状,运用Grubel-Lloyd指数、Brue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Thom & McDowell水平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泰两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分析,发现在1996-2006年间,中泰两国农产品贸易是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并从发挥区位优势、实现规模经济和实施产品差异化三方面提出了发展我国与泰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日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中日农产品贸易发展较快,对带动两国双边贸易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基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理论,运用G-L指数、Brü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Thom & Mc Dowell垂直型和水平型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采用UN COMTRADE数据库中中日农产品贸易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和日本整体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增加量主要是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提供的,提出应加强农产品间、产业内贸易优势互补,深化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Grubel-Lloyd指数,计算了1992-2009年十八年间中国与东盟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发现目前两经济体间产业内贸易呈上升趋势。同时对影响两经济体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相关因素分得出,产业内贸易与两国人均GDP差额的绝对值、外国直接投资、平均市场规模呈正相关性,与平均关税水平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中韩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与促进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运用Bergstrand双边产业内贸易指数和GHM分析方法,对2001年至2009年中韩双边产业内贸易指数和贸易结构情况进行计算和分析。结论认为,中韩双边初级产品以传统的产业间贸易为主,工业制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呈现波动上扬趋势;劳动密集型产品主要进行低质量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则是低质量的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并存,两国仍然处于低水平的贸易合作层次。为提升中韩产业内贸易水平,从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提出促进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举措。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东亚地区产业内贸易发展十分迅速。本文对东亚10个主要经济体1992-2005年的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内贸易已经成为东亚地区的主要贸易形式。在各类产品中,机械和运输设备(SITC7)的产业内贸易程度最高,且提高最快。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原因在于东亚地区产业内分工的不断深化以及基于生产环节专业化分工的产品零部件贸易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与新加坡自由贸易区自建立以来,双边贸易关系日趋紧密。近年来中新贸易间产业内贸易呈上升趋势,成为两国间贸易往来的主要方式。选取中新近十年联合国统计数据,运用GL指数,对中新产业内贸易进行分析,总结了中新之间产业内贸易现状、特点,并对产业内贸易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产业内贸易理论,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G-L指数),利用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COMTRADE)中数据对中国与欧盟欧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与欧盟部分章节欧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但总体上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建议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产品个性化和安全化、形成规模经济,深化农产品加工角度促进中国与欧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的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业制品比重不断上升。本文应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和贸易竞争力指数,对1996-2006年中俄工业制品的产业内贸易状况进行分析,得出初步结论:在中国对俄罗斯工业制品贸易中,既有产业内贸易,又有产业间贸易,但仍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处于发展初始阶段,水平亟待提升。中国应充分利用中俄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缘优势,挖掘这一地缘优势所蕴含的产业内贸易潜力,从而促进中俄贸易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浙江省产业内贸易总指数相对较低,分类指数差异巨大;资源稀缺型行业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资源丰裕型行业指数较低;附加值较高行业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附加值较低行业指数较低;外资集中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非外资集中产业的指数较低。文章提出,提升浙江省进出口商品结构,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突破资源瓶颈,实现贸易结构的优化。二要加快加工贸易发展,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三要合理地利用外资,有效地引导外资,提高产业内贸易水平。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92~2003年SITC四分位贸易数据对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类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从总体上看,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制造业是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体的,比重基本在80%以上。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呈现出以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体,高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次之,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比重最低的格局。中国出口的商品基本以低质量产品为主,而进口的商品则以高质量产品为主,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中国大米的产业内贸易情况为研究对象,结合国际贸易的有关理论,利用GL指数、Bru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和GHM指数综合分析中国大米的产业内贸易情况。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大米的产业内贸易状况,并从需求与供给两方面分析得出影响中国大米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因素:需求偏好差异、市场差异、技术差异和国际形势,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