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金融发展理论,首先对中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进行了度量,得出东部地区金融发展水平最高、西部其次、中部第三、东北最低的结论;然后利用泰尔指数及其分解法对中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进行了度量分析,发现中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在1992年-2009年间呈“U”字型走向;最后利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中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证明了中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是外生因素(政策因素)和内生因素(经济增长速度)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企业边界变动趋势下我国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边界变动是企业为适应环境变化而进行自我调整的结果.本文在对企业边界变动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当前企业边界变动的主要趋势,企业边界变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及现行区域背景下企业边界变动的主要瓶颈,企业边界变动趋势下区域与企业的响应路径问题.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区域发展差异的变动规律及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为例,以广东全面实现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小康目标为研究问题的出发点,以广东省各市作为研究区域单元,借助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数量分析方法,从地区、产业等角度揭示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状况,探导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6.
利用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法和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情况进行深入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存在地区内和地区间的不平衡,东部地区内部差异较大,东部与西部地区间的差异最显著;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城镇化水平、社会消费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影响着电商发展水平和区域差异。预测显示未来中国电子商务仍将持续增长,但是短时间内现有的东、中、西梯度分布格局不会改变。 相似文献
7.
8.
文章运用Theil指数研究了世界三大经济体(APEC、EU、NAFTA)47个国家2000-2010年间CO2排放强度分布及其差异性。结果表明:总体上,样本国家CO2排放强度呈现下降趋势,说明最近十年全球性的节能减排工作有一定成效;然而,区域经济体内部、之间CO2排放强度呈现程度不一的差异,APEC差异最大,EU次之,NAFTA差异最小。在研究期间,区域内差异逐渐缩小而区域间差异逐渐增大,呈现“俱乐部收敛”的特征,这与区域经济体内部一体化进程有直接的联系。CO2排放强度差异在区域间不断增大而区域内不断缩小的事实说明了减排成本差异的变化趋势,一方面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尤其是APEC的一体化)有助于减排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这种区域间差异也为开展区域间、国家间合作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严厉的政策调控之下,全国房地产价格走势进入到僵持甚至下调通道。但分区域来看,东中西三大地区的房价无论是在上涨阶段还是在当前的下降阶段,都表现出不同的变动特征。本文分析认为,东部地区房地产价格过高实际上是一种货币现象,而中西部地区房价变动则更多地依托于实体经济的增长。因此,政府的调控政策必须要重视区域差异性,并注意区分真实需求和投机需求。 相似文献
10.
推进共同富裕要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厘清共同富裕的区域差异及其原因是实现区域均衡的前提。文章根据2011—2020年31个省份数据,运用熵值法测度了中国共同富裕程度,并结合变异系数、核密度估计、Markov转移矩阵、泰尔指数等方法,分析了中国共同富裕的区域差异。结果发现:中国共同富裕的区域差异已呈缩小趋势,但差异依然较大;各省份共同富裕程度从低水平向高水平转移概率较低,难度较大,部分省份还存在由高水平向低水平转移的风险;根据区域分解结果,中国共同富裕的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较小;根据因素分解结果,中国共同富裕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财富总量差异。 相似文献
11.
利用泰尔指数刻画福建省环境不平等的时空分布特征,通过LMDI模型和M-R模型从时间和空间的尺度上分析经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对福建省工业污染物排放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2011—2018年福建省工业废水的泰尔指数均超过0.24,工业固废的泰尔指数出现0.90的极大值.经济规模效应对福建省工业三废的减排始终起抑制作用,产业结构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交替出现促进与抑制作用.从时间尺度上看,对工业废水和工业固废物而言经济规模为累计正向贡献度最大的影响因素,对工业SO2排放影响最大的为产业结构效应.从空间尺度上看,对福建省工业废水、工业SO2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区域差异贡献最大的分别为漳州市、福州市和龙岩市,三市减排空间巨大. 相似文献
12.
区域旅游发展差异是当前旅游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Theil指数等方法,从时空两个维度对山西省2001—2011年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特征及演变趋势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时间上,山西省旅游业发展迅速,区域旅游经济绝对差异逐渐扩大,而相对差异呈现缩小态势,旅游经济总体向良性方向发展;空间上,中部地带内城市旅游差异显著,是地带内旅游差异的主要贡献者,而地带内差异又是造成全省旅游总差异的主要原因。在分析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缩小区域旅游差异、促进全省旅游业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在新常态下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迫切需要为经济发展寻找新动能。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经济基础,乡村振兴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31 个省份的乡村振兴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分析。研究表明:从总体来看,全国各省份的乡村振兴与经济发展均呈现高度耦合状态;从年际变化来看,各省份的耦合度呈现窄幅波动状态。从区域来看,协调度存在明显的“东西梯度差异”现象;从年际变化来看,全国各省份协调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为了实现乡村振兴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协调发展,政府应根据协调等级、协调发展类型以及障碍因子分析,因地制宜,对不同区域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利用标准差、变异系数、锡尔系数等测度指标,从县级、市级、地带3个空间尺度,衡量西江流域广西段2004—2019年的经济差异程度。结果证实:自2004年以来,县域人均 GDP 的绝对差异持续扩大,相对差异波动上升后回落;整体经济差异呈现两极分化,经济结构呈“核心—边缘”特征;各县相对发展速率空间差异显著;宏观上,地带间差异是构成整体差异的主体;微观上,市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远超地带间和市域间,大体决定了总体经济差异的走势。 相似文献
15.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是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面对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提出,我国将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稳定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的重大举措。石景山区作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本文运用产业结构偏离度与赛尔指数(Theil)法分析石景山区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与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方向,给出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区域可持续发展实现的手段是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即从传统的偏重数量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向强调改善发展质量的协调发展模式。文章针对广东省东莞市的具体情况,构建了东莞市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在其基础上运用协调系数法对东莞市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程度进行了具体评价,并根据测算结果提出了促进东莞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18.
分析2011-2021年我国30个省份(因数据缺失,未包括西藏地区和港澳台地区)卫生资源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及其演变趋势,为促进两者协调发展提供建议.采用熵值法分别测算卫生资源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数,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和莫兰指数,分析我国卫生资源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及其演变趋势.结果表明,从整体看,我国卫生资源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水平从2011年的0.476 0增长至2021年的0.567 7;从省域看,各省耦合协调度水平在2011-2021年平均增长22.8%.2021年各省份的卫生资源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表现为\"高跨度、多层次\"特征,涵盖了 8个层级、7级跨度,最高为广东、浙江良好协调,最低为青海严重失调;从空间演化看,各省份卫生资源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存在\"俱乐部趋同效应\",逐步形成\"HH\"型和\"LL\"型俱乐部区域集团.因此,我国卫生资源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有所提升,但存在省域不均衡和聚集效应.需要进一步注意省域资源禀赋差异,因地施策均衡省域间卫生资源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9.
20.
发展农村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宏大社会系统工程,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内容十分丰富。而发展农村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既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举措,也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