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3 毫秒
1.
一、从1979年开始的货币政策改革美国的货币政策是宏观的,它对美国的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并且,美国货币政策还和美国学术界的经济思潮有关。联邦储备银行本身的研究部门拥有大批的经济学家,同时又有一批和联储密切联系的经济学家,散处于各大学和研究部门。后面这批经济学家大体上可以分为消极派(以M·弗里德曼为首)和积极派(以J·托宾为首)。他们之间的分歧主要是前者主张完全按经济增长率控制货币供应量,使经济自然平稳发展,并对金融业少加干预;后者主张除对货币量进行控制外,还要控制利率的变化,对金融业要严加督促和检查。在联储内部一向认为,在独占竞争情况下,如果只控制利率,那么货币供应量将失去控制;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贸》2012,(9):8-8
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制定货币政策会议日前在褐皮书(BeigeBook)企业调查中指出,“在2月中至3月底期间,美国经济持续以适中至温和的脚步扩张。许多地方联储所在的地区中,公司招聘活动都维持稳定或显示出温和增长的迹象。”  相似文献   

3.
【摩根大通4月24日】美国加息时间决定于美联储注重哪些指标 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曾表示,将“长时间”保持低利率。而今,鉴于美国经济已由直线下滑转变为受控的下降状态,那么美联储所谓“长时间”的确切含义就更加令人关注了。目前,这个问题的答案决定于联储认为货币政策应该对经济活动的哪项指标做出反应——是经济活动的绝对水平,还是经济活动的增长率。当然,通胀前景同样至关重要。众所周知,货币政策对通胀的反应比其对实体经济活动指标的反应更积极。  相似文献   

4.
战后美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二者之间转换,有着很复杂的经济背景。90年代以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正确选择和成功运用保证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其成功经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美国减支问题的最初迹象可能是对消赞者和企业信心的打击,更多是一种心理上的担忧;欧元区的混乱状况仍在延续,欧央行行长德拉吉表示将维持宽松货币政策;日本央行领导层人选确定,宽松力度或加大;交通银行存款利率上浮到顶,五大行存款利率不上浮的市场默契土崩瓦解  相似文献   

6.
《海外经济评论》2006,(5):49-50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官员18日表示,联储在结束延续了18个月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之前,至少还会有一次提息举动。  相似文献   

7.
解读西方“定量宽松”政策与中国的对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东 《改革与战略》2009,25(8):57-61
继2009年3月12日瑞士央行入市干预瑞士法郎加速“货币贬值”后,3月18日关联储宣布购买3000亿美元长期国债和1.25万亿美元抵押贷款证券,就此西方进入了“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时期。为应对西方“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出台和加快国际货币体制的改革,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的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现有的特别提款权(SDR)基础上,构建“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的建议在经济学界引起了广泛的热议。  相似文献   

8.
利率走廊是我国后利率市场化改革时期的重要制度安排。文章梳理利率走廊机制的核心要旨,明确利率走廊对于优化货币政策操作的重要意义。结合分析美国、加拿大、欧元区等成熟经济体的实践经验,分析相关改革举措在我国落地实施的要点与难点,并提出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9.
2010年12月10日-12日,中央领导人在北京举行了中央经济会议,宣布了我国2011年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向。其中"宽财政、稳货币"将成为主要思路。新一年,国家对货币政策的选择更趋向稳健。将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更好服务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那么稳健的货币政策将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本文将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基础,以利率作为中介指标,从企业筹资、投资以及出口三个分析企业所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8月9日下午2时许,美联储为了刺激美国经济复苏提出将延续超宽松货币政策的新动向。当问及:“弗雷德先生,美联储刚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零至0.25%的水平至2013年中。”他言之凿凿地说:“是‘至少’到2013年中。”伯格斯滕的这一补充可以算是美国经济复苏差强人意现状的现实注脚,这也是标准普尔历史上首次下调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的宏观经济背景。  相似文献   

11.
澳大利亚中央银行7日宣布将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3%,为该国49年来最低利率水平。新利率自4月8日生效。澳央行当天在理事会月度会议后宣布这一决定时说,政府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有效刺激国内需求。澳大利亚国库部长怀恩·斯旺认为,降息对澳大利亚经济衰退会起到缓冲作用。  相似文献   

12.
美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后美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利率和倾向量二者之间转换,有着很复杂的经济背景。90年代以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正确选择和成功运用保证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其成功经验对我国倾向政策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趋势以及金融创新的发展,在一国宏观金融调控中,对基础货币和狭义货币M1与广义货币M2的调控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困难:货币供给量的内生性日益明显,中央银行对其的控制办与影响力逐渐减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国家在其货币政策操作中,更加重视利率的作用,而将其准利率作为调控的直接目标。以美国为例:为应付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扩散,美联储在1998年9月29日到11月17日,连续三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从5.5%调低至4.75%,有效地防止了美国股市的暴跃。而在1999年,由于美国经济增速过猛、股市过热和通货膨胀压力,于6月30日至11月16日,又连续三次将联邦基金利率回调到5.5%,进入2000年后,美联储又两次调高联邦基金利率至6%,有效地防止了通货膨胀。但今年,为了保证美国经济在新世纪开始有较好的增长,防止经济衰退,于1月又将联邦基金利率调低0.5个百分点,从美国货币政策的调控实践中可以看出,西方国家的利率政策使用之频繁,其已成为货币政策调控中最主要的工具,在我国,虽然利率还未市场化,政府调控利率不是通过某一基准利率的变化,影响相关为主体的利益以实现其政策意图的,但无论其采取何种方式,1996年至今的7次大幅度的往复上率调整,已经说明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中利率的重要。然而,利率这一调控的政策效应,在我国表现的并不明显。国内大多学者是从我国行为主体对利率的敏感性中分析其政策效应不佳的主要原因,本文试图从我国利率结构存在的问题中探析近几年利率政策效应不佳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4.
欧洲中央银行(ECB)4日在布鲁塞尔举行月度货币政策决策会议后宣布,将欧元区主导利率降低0.75个百分点。这是欧洲央行成立以来降息幅度最大的一次。  相似文献   

15.
由于美联储的错误判断,认为一个百分点的联储基金利率可以在短期内加以高速,致使格林斯潘不得不再一次用笨拙的工具去打造他的成绩单。  相似文献   

16.
秦玲 《开放潮》2003,(3):20-21
央行日前发布的《2002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总体思路,提出了制定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中长期规划。同时指出,2003年的主要任务是保持利率、汇率政策的基本稳定,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无疑,2003年将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年。  相似文献   

17.
从今年元月始不到半年,咄咄逼人的美国扩张货币政策给人以走到强弩之末的感觉。联系到去年上半年的银根紧缩,反复切换的美国货币政策为我们探讨利率杠杆在当代经济中的时空深度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实证案例。美国货币政策的频繁改变究因于经济复苏的指标性信号不够清晰和完整。经济对货币政策反应越出常规又深因于过去十年高度扩张的高科技产业冲击了原有经济的制度结构,打乱了货币市场、投资市场和产品市场之间的传统联系。如果没有投资制度创新和高科技的跃迁性改进,简单的货币政策即使与财政政策组合使用,都将难以奏效,美国经济将很难在近期内走出低谷。  相似文献   

18.
2007年伊始,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1月1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显然,这是央行为了巩固2006年紧缩货币政策的调控成果,以进一步控制银行流动性过剩。这同时也是央行自2006年7月、8月和11月3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来,第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从而使得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累计上调2个百分点,达到9.5%。除此之外,紧缩的货币政策还表现在,2006年央行不仅大量发行票据,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回笼货币,还两次上调贷款利率,一次上调存款利率。  相似文献   

19.
易宪容 《中国经贸》2012,(13):91-91
6月7日晚间,央行宣布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并扩大存贷款利率的上下浮动区间,这表明政府以双管齐下的方式力阻经济增速下行的风险,体现了稳增长的决心. 对于央行减息,市场早有希望.但央行公布的第一季度的货币政策报告则表明,央行主张尽量不动用价格工具而是动用数量工具来保证实体经济对流动性的要求,希望货币政策保持预调与微调.当下,外部经济环境越来越恶化,国内经济下行的风险越来越高,央行终于启动了货币政策的价格工具.  相似文献   

20.
相比关联储碰到的“长息之谜”(短期利率上升,但长期利率下降),我国央行所遭遇的利率之谜显然更为复杂。一方面,一系列数据显示,中国经济运行“热度”因宏观调控而持续下降一段时间后,目前又开始出现回升迹象,不少专家认为,未来6个月应继续加息,其中部分人士更是认为越早加息越有利;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