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田园 《中国外汇》2022,(15):44-45
<正>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是长期制度建设与演化的结果。展望未来,作为全球与内地的“交汇处”,香港在投资与贸易往来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内地的发展将继续为香港金融业的持续繁荣提供重要支撑。20世纪50年代开始,香港工业经由转口贸易转型为加工贸易;60年代末至70年代,香港城市化和金融业快速发展;1983年10月联系汇率制度实施后,香港货币金融基石确立,推动香港在回归前成为亚太区第二大国际金融中心,  相似文献   

2.
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概况及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5到10年,香港的股票市场增长很快.原因在于,香港不仅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还是最具中国元素的国际金融中心.比如说有很多内地的企业在香港上市,从1993年到现在已经有500多家的内地企业.  相似文献   

3.
李辉 《中国金融》2005,(12):14-16
香港银行业的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类工商活动对融资需求的激增才为香港银行业的扩展提供了最有利的机会。同时,大量资金从内地和东南亚流入,也为香港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与管理人才。但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香港银行业的规模仍然很小,并以本地业务为主,70年代后,伴随着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香港银行业迅速崛起,并成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最主要的标志。香港的银行机构数目排在全球前列,  相似文献   

4.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基本特点、成因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基本特点成因和发展趋势成小洲林后春蒋三庚二十年多来,香港已经发展成为亚洲地区一个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九七”之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趋势日益受到国人的关注。一、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特点(一)国际金融中心的概念国际金融中心是国际资金...  相似文献   

5.
保持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国务院港澳办公室港澳研究所研究员卢受采一、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特征战后香港由单纯转口港发展为工业城市又发展为国际贸易、金融、交通运输中心的整个过程中,金融业始终是整体经济的重要支柱,表现出以下三个主要特征:第一、金融机构高...  相似文献   

6.
香港金融业的创立及早期演变中国银行港澳管理处经研部卿光中从香港金融业的创立到香港回归祖国成为中国的现代化国际金融中心,前后大约经历了150余年时间。这150多年间,香港金融业走过了独特的发展道路。总的来说,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是与香港百余年来...  相似文献   

7.
一、当前研究中国企业在香港上市问题的意义 1.1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化和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中国大陆与香港之间的经济联系与政治关系将变得越来越密切,1997年香港主权回归大陆后,如何保持香港的繁荣与稳定,如何巩固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是海内外人士极为关心的问题。从经济关系看,中国与香港的证券市场合作关系将是九十年代最引人注目的关系,对保持香港的繁荣与稳定具有重要影响。这是因为,自七十年代香港经济发生由单纯转口贸易到逐步建立加工行业以来,香港在大陆的投资不断增长,许多厂商将主要生产加工放在珠江三角洲和广东一带,据统计,到1991年底香港对大陆的投资总额已达163亿港元,仅广东省就有港商投资企业16,000多家,产值相当于香港本地制造业总产值的80%。这种中港之间的产业融合关系,使得保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依靠中国经济的增长作为支撑。  相似文献   

8.
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受到境内外双重挑战的情况下,适时推出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被视为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新契机.本文首先介绍了建立人民币跨境结算中心的必要性,进而分析了在香港建立人民币跨境结算中心的独特优势,最后通过分析人民币跨境结算中心对于香港的即期和远期效应,认为在港建立人民币结算中心既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关键一步,也是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9.
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巩固和发展陈金标"九七"香港回归祖国后,就成为"中国境内的国际金融中心"。如何保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支持其巩固和发展是我国收回香港主权后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将通过揭示香港成长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内外因素,分析这些内外因素的消长...  相似文献   

10.
法国的农业生产,在五十年代前,一直是落后的。农产品进口大于出口。从五十年代起,农业迅速发展,经过二十年左右实现了现代化,到1974年农产品出口大于进口。现在,法国的农业十分发达,现代化程度很高。它既是西欧最大的农业生产国,又是世界上农产品第二大出口国,农产品出口总额仅次于美国。与五十年代比较,农业总产值  相似文献   

11.
李辉  李建国 《银行家》2001,(2):150-154
一、香港的经济金融发展历程 香港开埠之初,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香港经济的大发展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二战结束后,香港迅速恢复并发展了原来的转口港地位,在外贸带动下,香港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从60年代开始,由于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香港也开始从贸易转口逐步转向工业化城市,其经济结构从以转口贸易为主,变为以轻工业及其产品的外销为主,制造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龙头.制造业的发展也促进了贸易、金融和房地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体经济高速发展.70年代初,由于新兴工业经济区逐渐增多,以及发达工业国家经济出现了衰退迹象,国际贸易竞争日趋激烈,国际贸易环境趋于恶化,加上1973年石油危机的冲击,香港制造业受到严重打击,制造业的相对优势日趋衰落.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经济开始从工业化走向多元化,经济结构产生重大变化,多个经济部门逐步发展成为香港经济的支柱.  相似文献   

12.
香港经济的第一次转型在50年代,从转口贸易港发展成为以轻纺工业为龙头的出口加工业基地.第二次转型从70年代末开始,由于制造业迁移内地,为香港发展以房地产和金融业为主的服务业让出了空间.而目前的这次转型被有的学者称之为经济科技化阶段,一方面是发展创新科技产业,另一方面是利用创新科技提升传统产业的科技成分.  相似文献   

13.
在美债、日债被下调信用评级、全球经济面临二次探底可能性的背景下,8月17日,李克强副总理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与两地经贸金融合作发展论坛上宣布了11项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支持香港发展人民币离岸中心的政策措施,反映了中央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空间布局思路——北京、上海与香港在新形势下将按照一脑两腿的方式实施金融市场布局:政策出于北京,上海是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是全球的中国金融中心。长期以来,中国  相似文献   

14.
关于香港回归后两地经济金融合作与发展的战略思考王佩真贺培香港回归中国后,在“一国两制”的总方针下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五十年不变。1997年以后,香港是否还可维持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内地与香港的金融货币制度之间将保持何种关系?中英两国政府签...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国际金融多中心是中国布局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选择,国际金融多中心可顺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助于维护金融安全,促进竞合效应的发挥,符合中国主要城市金融实力格局。选定上海、香港和北京作为布局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城市,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利益,与中国经济和金融的发展现状是相适应的。布局建设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总体政策取向是:中央政府总体推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布局、加大金融软件设施环境的建设力度、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金融机构、探索培养和吸引金融人才的长效机制、加强具有实际需求的金融创新。  相似文献   

16.
纽约是资本主义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它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建立和金融制度的完善逐渐形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元成了各国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和国际清算货币,纽约金融市场也成了西方首届一指的国际市场。五十年代后期,欧洲货币市场的兴起,美元危机爆发,以及美国采取一些  相似文献   

17.
香港金融业在国际化发展方面得到巨大发展,成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但其发展也面临新加坡、上海等地的挑战,香港必须发挥其优势,采取措施以继续保持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岁末,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陈德霖就最近市场各界关注的香港金融热点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的一席谈,使人们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健康发展更加充满信心。钱无论"冷"的"热"的,香港承接美元的能力是无限的记者:最近不少人担心大量美元热钱涌入香港,会对香港经济造成冲击,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陈德霖: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不可能阻止资金进出,而是要保障在资金大进大出的情况下,香港的银行和金融体系能够承受资金流动可能出现  相似文献   

19.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至2000年底,在港注册的银行机构共381家.世界100家大银行中有80家落户香港.香港银行的总资产额为3.5万亿港元.众多的银行在高度的国际化、自由化经济环境中同业竞争异常激烈,异彩纷呈.竞争的特点表现在:  相似文献   

20.
<正> 新中国成立之前,厦门已有为数不多的、规模不算太大的民族工业。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建立起自己的新工业,在厦门处于“海防前哨”的年代中,工业建设仍未停步。据统计,1986年底厦门市已有全民与集体工业企业577家,占当年全市工业企业总数的92%。这些工业企业绝大部份是在五十至六十年代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